晚年的趙一荻,常常對著兒子念叨,“等你有空了,替你父親回趟老家,去看看你爺爺。這些年了,這事兒就像塊沉甸甸的石頭,一直壓在我心里。”
自西安事變后,張學良便再也沒能親自到父親張作霖的墳前,磕個頭、敬炷香。那些未盡的孝心,被歲月塵封,成了張學良心底無法言說的遺憾。
1994年,張閭琳帶著父親的囑托,跪在張作霖的墓碑前,雙手撐地,聲音顫抖,一字一頓:“我代表您兒子來看您了!”
張學良為什么始終沒有來到自己父親的墳前?他的兒子又是怎么做的?
張閭琳的坎坷成長之路
張學良一生育有四子,其中三個兒子,皆為原配夫人于鳳至所出。于鳳至端莊賢淑,操持著家中大小事務,一心期盼著兒子們能茁壯成長,撐起張家的門楣。誰料命運弄人,這三位公子的人生軌跡卻戛然而止,皆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早早離世。
自此,張閭琳便成為了張學良在這世間唯一的血脈延續,承載著家族的萬千期許與厚重牽掛。張閭琳出生時,張家正值鼎盛。他被眾多仆人環繞,餐食皆是山珍海味,從精致的點心到稀有的佳肴,應有盡有,無憂無慮地享受著少爺的生活。
但僅僅十年,這份幸福就戛然而止。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軟禁,一切都變了。張閭琳和母親趙一荻被迫離開熟悉的家,輾轉到香港。年幼的張閭琳看著母親整日以淚洗面,小小的心里滿是惶恐與無助。“媽媽,我要爸爸。爸爸去哪兒了?他什么時候回來陪我們呀?”
這時的趙一荻會緊緊抱住他,哽咽著安慰:“乖,爸爸會回來的。”
1940年,張學良被軟禁在貴州,處境十分艱難。趙一荻聽聞消息后,內心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去他身邊照顧他。然而,當她準備出發時,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眼前——年幼的兒子該如何安置?
經過多日的苦苦思索,趙一荻想到了張學良的美國朋友伊雅格夫婦。他們為人仗義,重情重義,與張學良一家交情匪淺。于是趙一荻帶著張閭琳來到美國伊雅格夫婦家中。
見到伊雅格夫婦后,趙一荻聲音顫抖地說道:“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漢卿現在被軟禁在貴州,他身邊不能沒有人照顧,我必須得去。可這孩子……我實在放心不下,所以想懇請你們幫忙照顧,等我和漢卿安穩些,就接他回去。”
“趙小姐,你別太難過。我們和漢卿是多年的朋友,他的事就是我們的事,照顧孩子,我們義不容辭。你放心去照顧漢卿,孩子在我們這兒,肯定不會受委屈。”
聽到這番話,趙一荻一直懸著的心終于落了下來,感激的淚水奪眶而出:“太謝謝你們了,你們的大恩大德,我和漢卿永遠都不會忘記。”
張閭琳被伊雅格夫婦帶到美國后,他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伊雅格夫婦為了好好保護他,搬到了一個偏僻的地方,還給他取了新的名字,并完全以西式的教育對他進行教導。
承載家族期許,奔赴家國之約
初到美國的日子里,周遭的一切對張閭琳來說都是陌生的,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無一不是橫亙在他面前的難題。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被徹底激發,憑借不懈的努力,他的成績不僅未受影響,還在班級中始終名列前茅。
中學畢業典禮的那天,張閭琳站在領獎臺上,手捧著榮譽證書,臉上洋溢著自豪,伊雅格夫婦在臺下欣慰地鼓掌,眼中滿是驕傲。畢業后,他順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加州大學。
面對眾多專業選擇,張閭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難度系數極高的航天專業。大學畢業后,張閭琳成了一名航天方面的專家。
這些年被幽禁的日子,使趙一荻和張學良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煎熬,“也不知道閭琳現在怎么樣了……”趙一荻輕聲呢喃。
1955年,趙一荻終于等來了機會,她委托好友董顯光去美國尋找兒子。“顯光,請你幫忙到美國把閭琳找到,我真的很擔心,這些年我們一直沒有聯絡。董顯光趕緊安撫道:“一荻,你放心,我一定竭盡全力。”
董顯光抵達美國后,按照地址四處打聽。老舊的街道、陌生的面孔,找起來困難重重。不知找了多少天,跑了多少路,終于,在一個不起眼的街區,董顯光打聽到了張閭琳的消息。
當他站在張閭琳面前時,眼前的青年早已不是記憶中那個稚嫩的孩童。董顯光激動地走上前:“閭琳,我是你母親趙一荻的朋友,她讓我來找你!”
張閭琳先是一愣,聲音顫抖問道:“我媽媽她……她還好嗎?”
1956年,張閭琳懷揣著激動與忐忑,第一次踏上臺灣的土地,前往囚禁父母的地方。見到父母的那一刻,他十分激動:“爸,媽,我終于見到你們了。”三人相擁,千言萬語盡在這無聲的擁抱里。
1988年蔣經國去世,臺灣局勢松動,張學良終于可以“移居”,他先到夏威夷,再去美國。一天,張學良把張閭琳叫到身邊說道:“閭琳,爸爸這輩子恐怕回不去故土了,但那是咱們的根。以后你多往返中美之間,幫爸爸看看家鄉的變化。”張閭琳點了點頭:“爸,您放心,我一定多回去。”
張閭琳跪在張作霖墓前大哭:我代表您兒子來看您了
1994年,張閭琳站在候機大廳,望著窗外的飛機,心情格外復雜。父親張學良的叮囑仿佛還在耳邊回響:“閭琳,回去替我看看家鄉,看看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登機后,張閭琳看著窗外的景色逐漸后退,思緒飄回到多年前。小時候,雖然對家鄉的印象很模糊,但父親時常念叨的那些關于家鄉的人和事,卻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如今,終于有機會踏上那片土地,心中滿是期待。
在北京,張閭琳參加了關于航天工業方面的座談會。會議室內,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大家熱烈地討論著航天領域的新發展和新機遇。張閭琳分享了自己在國外的研究經驗,引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座談會結束后,張閭琳走在街頭,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充滿現代氣息的建筑,心中感慨萬千。
5月隨著列車穩穩停靠在沈陽站,張閭琳輾轉來到了張作霖的“大帥陵”。走進陵園,他走到張作霖的墓前。來到墓前,張閭琳雙膝跪下大哭道,“我……代表您兒子……來看您了!”為了這一刻,他已經練習了無數遍。
在那之后的歲月里,張閭琳頻繁穿梭于中美之間,回國成了他生活里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結束旅程回到美國,張閭琳總會迫不及待地來到父親張學良的居所。他坐在父親身旁,將拍攝的照片一一展開,耐心地向父親講述旅途中的所見所聞。
張學良專注地聽著,時而露出欣慰的笑容,時而陷入沉思,那些來自故鄉的消息,慰藉著他那顆漂泊已久的心。
對于張閭琳而言,這些回國之旅,不僅是在替父親重走故地,更是一場自我探尋的征程。在一次次的歸途中,他逐漸找到了那份失落已久的歸屬感,故鄉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他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讓他在歲月的長河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歸家路”。
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去世,終年101歲。
2005年,張閭琳與妻子陳淑貞攜手踏上大陸的土地。一下飛機,他們便直奔西安事變發生地。站在西安事變的發生地,張閭琳佇立良久,試圖從一磚一瓦中找到父親往昔的印記。
隨后,夫妻二人前往沈陽、天津。盡管張閭琳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在大陸僅生活了短暫的十年,但他始終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根在這里。無論身處何方,那份對國家故土的情懷,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脈,從未改變,也永不會改變。
2024年8月13日,94歲的張閭琳在美國辭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