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貿易沖突硝煙彌漫之際,海外頂級投資機構轉向防御,資金涌入亞洲消費必需品股、印度銀行股和日本長債。
關稅風暴中的避風港
消費股方面,MSCI亞太消費必需品指數自4月2日以來上漲5%,不僅是11個行業板塊中表現最佳的,還擊敗了同期下跌2.5%的大盤基準指數。
中國永輝超市和日本神戶物產等超市連鎖企業股價已經上漲至少19%,飲料和乳制品生產商的表現也十分搶眼。
華爾街投行也一致看多,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在4月2日后的報告中,一致推薦亞洲消費必需品股,敦促投資者采取防御性策略。與此同時,富達國際表示已趁機抄底中國消費股,押注這些公司將從政府刺激措施中受益。
與此同時,印度銀行股正乘著低關稅敞口的東風,創下歷史新高。自4月2日以來,印度NSE Nifty 銀行指數已上漲逾7%,表現優于基準NSE Nifty50指數逾3%的漲幅。
由于在國際貿易中的業務規模有限,印度銀行被認為相對而言能夠抵御全球關稅緊張局勢帶來的風險。分析師表示,大多數銀行的基本面也依然強勁。
在貨幣市場方面,日本超長期國債正在吸引創紀錄的外國投資者資金流入。
日本證券業協會周一發布的最新數據,3月份全球基金凈買入了2.18萬億日元(約合155億美元)的日本債券,這些債券的原始期限超過10年。所有期限的凈買入總額達到6.03萬億日元,創下自2004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
全球投資思維的重大轉變
分析認為,三大資產類別的異軍突起,標志著投資者思維正從"追逐全球增長和出口"向"尋求國內需求韌性庇護"轉變。
"投資者開始給一個更加分裂、更加保護主義的世界定價,"新加坡盛寶市場首席投資策略師Charu Chanana表示,"在這樣的環境下,本地政策支持和消費將變得更為重要。"
以亞洲必須消費品為例,雖然長期貿易沖突幾乎不會放過任何行業,但消費必需品在經濟壓力時期已經證明了其韌性。更具吸引力的是,該行業基準指數在2024年之前連續四年下跌,相比之下,MSCI亞洲信息技術指數自2019年以來基本保持多年不間斷上漲,這意味著消費必需品股有追趕的空間。
而各國政府的財政刺激計劃正在為消費必需品板塊提供額外動力。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Terrence Kan表示,他目前更青睞在中國內地上市的股票,而非在香港交易的股票,因為前者可能從支持措施中受益更多。
消費必需品的韌性、印度金融業的獨立性以及日本國債的避險屬性,共同構成了一幅清晰的投資路線圖:在不確定性主導的市場中,防御性資產配置和地域多元化將是制勝關鍵。對于投資者而言,這一轉變不僅是短期戰術調整,更可能預示著全球資本流動的長期趨勢——從貿易敏感型資產向更具韌性的行業和區域轉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