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合影
4月19日下午,由中國電影家協會與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北京電影家協會承辦的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論壇成功舉辦。論壇以“光影傳薪,乘勢而上——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之路”為題,從精品創作、人才培養及技術升級等角度深入剖析“高質量”之義,探討在新形勢下中國電影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鄧光輝,北京市政協黨組成員、市文聯主席韓子榮,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霍志靜,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馬新明,中國電影博物館黨組書記、館長黃曉偉,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宗昊,北京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董昕,北京市文聯副主席馬國穎出席活動。北京廣播電視臺李楊薇主持 活動。
尹鴻、黃建新、薛曉路、王曉暉及顏丙燕五位嘉賓展開深度對談,為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現場還有三百余名來自全國各地電影界、媒體界代表參加本次論壇。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鄧光輝致辭
鄧光輝在致辭中指出,在國家電影政策引導下,中國電影在內容創新、自主技術研發、市場規范、國際傳播力等多個維度取得了創新性突破和來之不易的成績。但高質量發展并非一時一域之事,“我們期待未來能夠培育出更多有活力、有創造力的市場主體,建立起更加成熟的產品供給體系,形成規模更加宏大的人才隊伍,創作更多具有新時代精神標識的精品,營造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和更加理性包容的輿論氛圍”。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宗昊致辭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15周年之際,系列論壇活動煥新升級,全新廠牌“BJIFF核心論壇”首發亮相。宗昊代表組委會在致辭中提出,作為本屆“BJIFF核心論壇”中的專題論壇之一,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論壇精準把握了中國電影產業轉型 升級的歷史機遇,匯聚行業領軍人物與創新力量,深入探討了藝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協同發展路徑。
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馬新明致辭
馬新明講到,電影在傳播優秀民族文化,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塑造國家國民形象,捍衛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日益發揮獨特價值。北京市文聯將擔當新時代文化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完善服務機制平臺,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加強人才培訓培養,推動優秀精品創制,凝心聚力支持電影產業發展,為首都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圓桌論壇
★多維界定:何謂“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的電影創作:面向社會、面對自我。薛曉路從女性電影的角度提出,電影高質量發展要求創作者以勇敢姿態從外部世界找突破、挖題材,同時保持真誠的內心,對話自我,找到電影獨特的觀察角度。
“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流媒體做鋪路石。王曉暉提出,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電影類型應百花齊放,觀影場景應不受限制,人才隊伍應交相輝映。“青年人才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巨大活力所在,也是未來發展動力所在。互聯網的好處就是使人才能夠‘低成本’的被看到。我認為,從高質量人才的發現來說,流媒體可以作為青年電影創作人才的鋪路石。”
“高質量”的演員表演:用心打磨、引發共鳴。電影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要求演員的表演能提供足夠密度的信息讓觀眾引起共鳴。顏丙燕認為,演員需要時間用心打磨角色,把當演員作為一份事業而非賺取名利的渠道。“一定是演員能夠給予這個角色更多的內涵,才會有創作熱情;有了這個熱情,演員心里的那個花兒開了,觀眾自然就會聞到花香了。”
“高質量”的技術革新:降低成本、保護創意。“AI會帶來電影成本的巨大降低,使年輕人獲得更多拍片機會。就這一點,我認為年輕人就一定歡迎它。”黃建新在現場算了一筆賬: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電影項目在電影創作本身的投入很低,年輕導演因為資金有限而無法實現獨特創作想法的困境十分常見。“我認為AI的誕生至少可以很低成本地實現你的想法。”
★多元探索:如何突破挑戰?
在面對新媒介帶來的環境競爭時,五位嘉賓從各自角度發表了看法。
尹鴻認為,觀眾的需求是多樣的,電影在未來整體上會減量,量的部分也許會被其它媒介分化,但頭部影片一定會提質。“量被分化掉以后,電影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東西,是王冠上的珠寶,要把它擦亮。”
薛曉路指出,要用積極的眼光看到其中價值,以及哪些可以被傳統電影行業所學習利用。“短劇在成本控制和周期預算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當然其中有粗制濫造的可能性,但相信未來這些問題會被解決。”
王曉暉認為,微短劇因為迎合了當下老百姓的情緒點,是量產的現在時的情緒陪伴;電影要堅持自己的強項,追求精致的視聽語言,是質產的生命意義的內容。“微短劇是我們一個戰略性防守,劇集與電影是戰略性進攻,我們希望觀眾有多種選擇。”
“高位的電影要維持其獨特的情緒陪伴,要致力于滿足人們在想象和情感層面更高一級的追求。”黃建新指出:電影在時間支配上處于劣勢,它不是優選項,而是被動選項;但如果,這部電影大家都說好看,變成了一個話題,如果不看明天到辦公室你連說話都說不上,電影現在變成了一個這樣的選擇。黃建新強調,“我們得用高質量的電影、有吸引力的內容以及先進技術帶來的感官上的滿足,讓觀眾對我們不離不棄。”
★立足北京:努力建成“人才薈萃、創作活躍、市場繁榮”的國際影視高地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在視察北京影視機構時,提出北京要建設成“人才薈萃、創作活躍、市場繁榮”的國際影視高地。五位嘉賓在現場也對北京電影高質量發展提出期望。
王曉暉提出三個維度,一是投電影,希望北京能夠有更好的資金環境,有更多體系外的資金支持電影行業發展;二是拍電影,希望北京有更好的政策支持電影創作;三是看電影,希望更多經典的影片被觀眾看到,讓電影的文化氛圍更濃。
顏丙燕對年輕演員提出期待,希望能夠潛心做好每一部作品,同時多體驗生活、吸收學習。“作為演員來說,任何的經歷、任何的學習都不會浪費的,都能夠用在你的角色當中。”
薛曉路從電影教育的角度提出,希望教學能夠嘗試設立文理交叉學科,讓影視創作與前沿技術深入結合。“像《流浪地球》的郭帆導演與《哪吒》的餃子導演,他們都不是純粹文科出身。技術和工藝對電影未來的發展不可忽視。”
“北京是電影創制高地,有非常好的氛圍。我們坐在這里和大家聊電影,讓大家看到電影存在的意義,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在北京把電影做得更好。”黃建新總結說到。
★重點發布:
“See·新力量”北京電影短片周發布儀式
韓子榮、黃曉偉、黃建新及薛曉路共同發布“See·新力量”北京電影短片周活動。
短片周評委會主任薛曉路發言
“See·新力量”北京電影短片周是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中國電影博物館主辦、北京電影家協會承辦的電影短片文化活動。薛曉路作為短片周評委會主任在現場介紹到,在成功舉辦五屆“筑夢北京”電影短片創作大賽的基礎上,本屆短片周致力于發現與挖掘新興創作力量與創新元素,以“看見新作品,發現新題材,關注新群體”為重點,通過評選表彰、大師課堂、佳作展映等系列活動,搭建起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助推電影創作形成新的合力。
尹鴻發布《2024年北京電影產業研究報告》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電影事業在創作生產、宣傳發行、消費市場、藝術教育、產業研究等領域有著深厚積淀與優勢資源,各項產業發展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基于這一背景,北京電影家協會充分發揮組織優勢與專業優勢,精心推出《2024年北京電影產業研究報告》,致力于為首都電影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理論支持與決策依據。
作為《報告》主編,尹鴻分享了北京作為全國電影創作制高點、全國電影市場風向標、全國電影產業中心圈、全國電影生態示范區、全國電影人才集聚地的五組關鍵數據,解析北京在國際影視高地建設所作出的努力。
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及電影“十四五”規劃收官之際,本場論壇的舉辦恰逢其時、意義重大。面對困難與挑戰、機遇與希望,我們需要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智慧,不負時代、不負觀眾、不負中國電影。120年自強不息的傳統,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書寫中國電影新的華章!
轉自北京國際電影節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