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報道,美國對伊朗的“極限施壓”策略是導致此次局勢緊張的重要原因。自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單方面撕毀了2015年簽署的伊核協議,隨后重拾“極限施壓”策略。一邊提議直接對話,另一邊卻揮舞軍事大棒。例如,特朗普不僅提出無中間人參與的直接談判,還威脅若外交失敗就轟炸伊朗。
B2隱形轟炸機(資料圖)
此外,美國在軍事上也動作頻頻,從3月中旬打擊也門胡塞武裝開始,就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集結了6架B2隱形轟炸機,并派遣卡爾文森號航母趕赴中東,與杜魯門號航母組成雙航母打擊群。這一系列舉動顯然不只是針對胡塞武裝,其更大的目標不言而喻是伊朗。特朗普還曾聲稱致信給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威脅伊朗必須就伊核問題與美國談判,否則就將轟炸伊朗核設施。這種強硬且帶有脅迫性質的手段,讓伊朗感受到了嚴重的安全威脅。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伊朗毫不退縮,采取了一系列強硬的應對措施。在外交方面,伊朗堅守原則且不失靈活。伊朗拒絕在威脅下與美國對話,僅同意借助阿曼等中間渠道接觸。這一做法既避免落入美國預設的談判陷阱,又力求維持談判中的平等地位。同時,伊朗向海灣國家發出明確警告,路透社援引伊朗高官的話稱,若鄰國允許美軍借其領土或領空攻擊伊朗,將面臨“嚴重后果”。這一舉措不僅是對美國軍事威脅的間接回應,還意在構建戰略緩沖,分化美國與海灣國家關系,降低美國發動軍事打擊的可能性。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質問“若想談判,何必威脅?”,充分體現了伊朗官方對美國外交誠意的質疑,也反映出伊朗從歷史教訓中吸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資料圖)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表示,伊朗“隨時準備應對任何沖突”,強調“不會挑起沖突”,但“在敵人面前我們不會后退半步”。這一表態明確了伊朗的軍事底線。薩拉米還提及2024年4月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事處事件,稱伊朗的導彈報復“穿透了對手的安全幻想”,向美國和以色列傳遞出清晰信號:任何侵犯伊朗利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回擊。此外,伊朗在軍事戰略上也進行了調整,盡管美國對伊拉克境內受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施壓,要求其解除武裝,但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給予這些民兵組織一定自主性,避免被卷入與美以的潛在沖突,體現出軍事行動的靈活性與謹慎性。為了進一步表明立場,伊朗連夜通告周邊6國,要求他們封鎖領空,如果發現這些國家對美軍開放領空、領土,為美軍提供幫助,則認為他們站到了伊朗的敵對方,伊朗會實施報復。這一舉措展示了伊朗捍衛主權的堅定決心。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證實,伊朗和美國將在阿曼舉行間接高層談判。阿拉格齊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考驗。球在美國手中。”然而,特朗普卻稱美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正展開“直接”談判,與伊朗方面表述不符,而伊朗對此尚無回應。從伊朗的態度來看,其同意間接談判是希望通過對話解決問題,但也堅守底線,不會在不合理的要求下妥協。美國雖然表面強硬,但也深知與伊朗開火并非明智之舉。一個胡塞武裝都能和美國打得有來有回,若與伊朗開火,伊朗保守派必定會強化國家的團結,一致對外,美國將面臨更大的麻煩。而且,一旦開火,沖突波及范圍不會僅限于美伊兩國,以色列也將面臨伊朗導彈攻擊的危險,美國很難承受這樣的后果。所以,美國想通過談判逼迫伊朗答應其條件,實現其目標恐怕并非易事。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資料圖)
在美伊緊張對峙的關鍵時刻,中俄迅速展開行動,為推動和平解決伊核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伊朗、俄羅斯和中國在莫斯科就核問題舉行專家級會議。此前,俄中外長也曾會面討論這一問題,3月中旬,俄中伊三國副外長還在北京舉行了會晤。中國外交部表示支持俄方為推動伊朗核問題的政治外交解決進程做出的進一步努力,并呼吁美方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此次間接會談,不要在對話時以武力威脅向伊朗施壓。
中東局勢復雜多變,美伊緊張對峙不僅可能引發直接軍事沖突,還會導致地區局勢動蕩,對全球能源市場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美國在伊核問題上的強硬態度和軍事威脅,是對地區和平穩定的嚴重挑戰。
而伊朗以“超強硬”姿態應對“極限施壓”,是在復雜國際環境下捍衛主權的必然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中俄積極斡旋,為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努力,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未來,國際社會應繼續積極推動美伊雙方通過對話解決分歧,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