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在手機上刷到一則新聞,視頻中一男孩的嘴巴不但腫脹,還發紫起泡。
男孩媽媽說,看到孩子這樣既心疼又害怕,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呢?
事情起因是,孩子放學后買了2包,5毛塊一包的辣條,吃完當天,孩子的喘巴就像燙傷一樣起水泡脫皮,發紫,無法張嘴,連續5天都吃不下飯。
醫生告訴她們,是辣條辣過頭導致孩子的嘴巴灼傷。
吃辣條也會灼傷?
我出于好奇和專業的習慣,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原來真有這回事。
原來男孩在吃完5毛錢的辣條后出現嘴巴起泡和發紫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該辣條中的辣椒精含量過高。
辣椒精是一種從辣椒中提取的濃縮物,其辣度極高,如果超量使用或用于非允許的食品種類中,如辣條,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化學性灼傷。
主要原因是;男孩的口腔黏膜被辣椒精嚴重灼傷,屬于化學性損傷。
辣椒精的過量使用會直接損傷口腔和食道黏膜,導致疼痛、水泡甚至潰瘍。
此外,辣椒精中的高濃度辣椒素還會引起胃腸道刺激,可能引發腹痛、腹瀉,并加重胃潰瘍。
各位姐妹們,這種東西勸你家孩子別吃,特別是一些便宜的,三無產品。
如何對孩子進行食品安全教育?
孩子大多愛吃零食,也喜歡將各種東西放入口中,因而很容易引發像上文所講的男孩一樣食物問題的事件發生。
所以,我們對孩子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很有必要。
1、告訴孩子哪些食物不可以吃、不可以買
我們除了要把好食品采購、儲藏、烹飪等方面的衛生關外,平時還得告訴孩子不吃腐爛的、有異味的食物。
同時還要告訴孩子做到不買無證攤販處的食物,不買無商標或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單位、無保質期等標簽不完整的食品;
不到無證攤點、快餐店、小店購買食品或吃東西。
2、廚房、超市可以成為生動的教學現場
我們讓孩子通過親身參與,使孩子能直觀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參與簡單的食物準備工作,在洗菜時講解農藥殘留的風險,在烹飪時示范生熟分開的操作規范。
又比如和孩子去超市購物時,是培養他們辨別健康食品的能力的好機會。
在超市選食物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比較不同食品的配料表和營養成分,食品原料,營養成分是否標明,拒絕“三無”產品。
我們在購買食品時,告訴孩子要注意食品包裝有無生產廠家、生產日期、是否過保質期;
同時告訴孩子不買、不吃過保質期的食品;
買到食物,我們打開食品包裝,檢查食品是否具有它應有的感官形狀。
同時告訴孩子不能食用腐敗變質、油脂腐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食品
3、孩子飲食習慣的培養
飲食安全教育的另一方面是飲食習慣的培養。
比如我們告訴孩子在進食熱湯或喝開水前必須先吹一吹,以免燙傷;
在吃魚時,要把魚刺挑干凈,以免魚刺卡在喉嚨里;
吃東西時不要嬉笑打鬧,以免食物進入氣管等。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琦想媽媽~大學畢業于食品工程專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