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汽中心發布了《中國汽車測評報告(2025)》,該報告由中汽中心聯合行業、高校共同編寫,涵蓋國內外第三方測評現狀及發展趨勢,深度分析主被動安全、智能網聯、綠色健康、商用車、消費者調研相關領域,為行業及消費者帶來了專業而全面的第三方新車測評研究成果。
時下,春暖花開正是人們自駕踏青親近大自然的好時機,但春季也是粉塵等微粒物質泛濫的季節,一些有害物質會通過車窗、通風口進入車內,加上汽車內飾散發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形成雙重污染源,悄無聲息地威脅乘員的健康。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消費者青睞具備顆粒物凈化功能的汽車。但有車主用過之后,表示車載凈化器“僅僅是心理安慰”。那么,車內顆粒物凈化,真能改善車內空氣質量,還只是心理安慰?且看專業技術機構的測評結論。
顆粒物雖小,但危害大
空氣中的微塵直徑通常小于500微米,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
但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相當于人類頭發的1/10,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能夠輕易穿透肺泡,并隨著血液循環到達身體各個角落,從而在肺部、心血管、腦部等多個部位,并引發相關疾病。
隨著道路尾氣排放的增加,疊加VOCs,車內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測試研究表明,PM2.5、PM10在車內空氣中被檢出。
主動凈化技術守護車內空氣健康
保護車內空氣健康涉及多種技術手段,涵蓋過濾、殺菌、材料優化、智能監測等多個方面。其中,主動凈化功能是當前的一大熱點。
目前車內環境中凈化技術主要是通過空調帶動車內空氣流動,讓空氣通過濾芯來實現主動凈化,使得駕乘人員能夠呼吸道更新鮮、純凈的空氣,不僅能提高駕乘人員的舒適度,更能保障其身體健康。
在消費者日益關注車內健康環境的背景下,多效濾清器已成為車輛的標準配置,其主要由顆粒物過濾層、活性炭過濾層和支撐過濾層三部分組成,其中,顆粒物過濾層負責過濾顆粒物,活性炭過濾層負責過濾VOCs,支撐過濾層確保氣流正常流通,三層過濾層協同實現對PM2.5和VOCs的凈化。
顆粒物凈化真有用,仍存提升空間
目前市場上很多車企都宣傳車內主動凈化功能,但行業內缺乏統一的測評方式來正確引導消費。為響應社會關注和行業呼聲,發揮技術引領價值,中汽中心在2024版C-GCAP規程研究過程中,充分調研了行業情況以及消費者的用車需求,新增了“顆粒物凈化”測評項目,測評車輛在運行狀態下對顆粒物的凈化能力。
《中國汽車測評報告(2025)》詳細介紹了“顆粒物凈化”測評方法及測評結果。在正式測試前,將車輛置于試驗艙中靜置一段時間后,在車內布置顆粒物采樣導管和煙霧導管,布置完成后打開車內空調及所有空氣凈化裝置,密閉車門后打開煙霧發生裝置向車內噴煙,模擬車內顆粒物初始濃度在500±50μg/m3,考察車輛將顆粒物濃度從500μg/m3(嚴重污染)降至35μg/m3(優)所需的凈化時間,最終將凈化時間換算到分鐘,凈化時間越短,車輛空氣凈化功能越強。
粒子計數器
從目前已完成的測評結果來看,總體顆粒物凈化情況較好,均能達到80分的良好水平,并且50%的車輛獲得滿分值,證明行業在顆粒物凈化技術已達到良好水平。
中汽中心專家認為,測評結果顯示車企顆粒物凈化技術進步顯著,但技術提升仍有空間。另外,隨著空氣凈化技術的發展,中汽中心將不斷優化測評方法,更新測評標準,持續以全面科學的測試評價為行業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指引。專家同時表示,消費者在購車時,應選擇密封性好、空氣凈化功能出色的車型,日常用車時還應該根據不同路況條件合理運用內外循環系統,有效防護顆粒物對車內空氣的污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