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上運動的舞臺,花樣滑冰多年來曾為中國體育軍團斬獲不少榮譽。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中國花樣滑冰隊的成績也堪稱優異。
然而隨著2026年米蘭冬奧會的臨近,中國花滑卻驟然跌入了低谷。
不久前的花滑世錦賽上,中國花樣滑冰就遭遇了滑鐵盧,僅有男單項目收獲奧運資格,一向是中國隊強項的雙人滑項目甚至無人登場世錦賽。
中國花滑后備人才不足,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在北京冬奧會的繁榮之后便徹底暴露。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當下的中國花滑,唯有“二次創業”一條路。
花滑世錦賽上,男單選手戴大衛成為唯一拿下奧運門票的中國選手。
人才斷檔,再無強點
由于事關2026年米蘭冬奧會的參賽資格,因此今年的花滑世錦賽,成為了全世界選手都極為重視的戰場,對于中國花樣滑冰隊來說也不例外。
一旦不能在世錦賽拿到奧運門票,就只能通過之后競爭同樣極為激烈的落選賽爭取奧運資格,因此對于中國選手來說,世錦賽就是必須要抓住的機會。
然而也正是在這場寶貴的世錦賽上,中國花滑隊最終遭遇了一場滑鐵盧。
在傳統強項雙人滑上,中國隊此番沒有組合登場亮相。而在其他三項上,冰舞組合任俊霏/邢珈寧無緣自由舞、女單安香怡無緣自由滑,均未能取得冬奧會資格,僅有男單項目上由戴大衛為中國隊取得了一張冬奧會入場券。
當下,中國花滑并不缺少潛力新人,比如女單項目的金書賢、王一涵,雙人滑項目的張嘉軒/黃一航、張軒綺/豐聞強、楊易溪/鄧舜陽等。
但當下,這些選手和組合抑或是年齡不夠參加成年組比賽,抑或是受到傷病等因素困擾,當下都無法成為中國花滑的“即戰力”。
與此同時,從青少年賽場到成年賽場,也需要時間和經驗的歷練。在與澎湃新聞記者的交流中,一位業內人士就坦言,“在米蘭冬奧會周期,我們(值得關注)的青年組選手比上一個周期更多,但是從青年組到成年組,還是有一個轉化率,具體轉化率的高低很難講。”
“青年選手進入成年組之后能夠達到怎樣的水平,需要更多的實戰檢驗。特別是女子選手還需要經歷發育關,這也是一個需要攻克的問題。”
在中國花滑的歷史上,雙人滑曾有申雪/趙宏博、隋文靜/韓聰勇奪冬奧會金牌的輝煌,女單項目則有陳露創造過世錦賽冠軍、冬奧會銅牌的高光,男單項目也有金博洋創造過世錦賽銅牌的歷史。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國花滑也創造了團體賽和冰舞項目的歷史最好成績。然而隨著高齡選手的逐漸淡出,當下青黃不接的中國花滑已然陷入了“無人可用”的境地。
張嘉軒/黃一航這對青年雙人滑組合備受期待,但仍需經受成年賽場的歷練。
后備梯隊未能跟上
為何在迎來諸多突破的北京冬奧會之后,中國花滑在米蘭冬奧會就迎來了滑坡?在專業人士看來,后備人才儲備不足是當下不能忽視的問題。
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花樣滑冰教練、前國家隊選手馬曉冬表示,當下中國花滑在傳統強項雙人滑上遭遇低谷,其實就是人才庫水平整體下滑的縮影。
“很多選手其實都是先練單人滑,后來通過選材進入雙人滑項目,比如比較高比較壯的男孩子,或者身材比較小的女孩子,如果單人滑整體的高水平人才較少,也會直接影響到雙人滑的選材。”
與此同時,花樣滑冰項目有著培養周期長的特點。想要培養出頂尖選手,需要少則七八年、多則十余年的時間,持續投入足夠的教練、訓練、賽事資源,同時也需要運氣的加持。
“就像是慢慢去做一道菜一樣,一道工序接一道工序,可能需要八年、十二年來做。”
另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當下中國花滑所面臨的人才不足的問題,實則在此前相當長的時間里就已經埋下隱患。
而在北京冬奧會周期,中國冰雪運動迎來了長足發展,在推廣普及層面收獲了巨大成效,全國各地有了更多的青少年接觸并喜歡上了花滑。但夯實金字塔基的努力想要在職業成年賽場看到效果,依然還需要耐心,青少年選手也需要通過不斷的比賽歷練,才能在技術和心理上走向成熟。
與此同時,海外花滑水平的持續進步與整體難度的提升,也導致了“不進則退”的問題。
“曾經中國的花樣滑冰在國際上是有技術優勢的,還有歐洲選手專門來中國取經學習,中國選手比賽成績好,也是來源于技術水平高。”馬曉冬直言,“但當我們出現了退步,而別人還在前進,就拉開了差距。”
“比如說男單項目,現在不能滿場飛四周跳已經進不了世界前列了。甚至女子項目上像俄羅斯的選手也能滿場四周跳,所以現在的競爭環境對于中國花滑來說,的確很難。”
金書賢是當下受到關注的女單“小花”之一。
“二次創業”,再次出發
當下中國花滑所暴露的青黃不接的問題,也得到了管理高層的注意。今年1月,中國花樣滑冰協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協會第二屆理事會,任洪國當選中國花樣滑冰協會第二屆主席。
而對于花滑,任洪國并不陌生,他此前就作為管理者多年投入花樣滑冰項目的建設,是中國花滑一路成長崛起的親歷者與參與者,在圈內擁有很高的威望。
在業內人士的分析中,此番再度讓任洪國回到花滑領域擔任項目發展領頭人,正是出自其豐厚的經驗與業內積累,外界也期待他能夠發揮自己的過往經驗,讓中國花滑擁有不再斷檔的人才儲備。
其實在當下,不僅是花滑,其他冰雪項目也會遭遇人才不足的問題。在與澎湃新聞記者的交流中,一位資深冰雪運動媒體人直言,雖然如今的冰雪運動普及面更廣,但能夠一路走到競技頂尖層面的好苗子數量并未變多,甚至比以往更少。
根據其在業內的觀察調研,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現在青少年的家庭生活條件普遍提升,出路選擇更多,反而減少了在競技層面刻苦提升的動力。
尤其在普及的過程中,新增的花滑人口多來自商業冰場和俱樂部,能夠通過這些途徑滑冰的家庭,也基本有著較好的條件,“家長對這些孩子在體育上也不會有太高要求,基本是出于興趣和強身健體,更希望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業上面。”
不難看出,如今中國花樣滑冰雖然有了更大的金字塔基,但如何“轉化”出足夠的職業選手,以及如何建設好代表頂尖水平的國家隊,仍然有著相當的難度。
加上競爭對手的水平也遠超往日,想要“二次創業”再度崛起也更加困難,但這不是中國花滑放棄的理由,馬曉冬就直言,“相信任主席能夠帶來多年積累的培養選材模式與經驗,作為花滑人,我們也期待中國花滑能夠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