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藥不對版”:豐原藥業的增長疲態與質量陰影
來源|健康之聲
編輯|塔爾·小康A
在2024年年報中,豐原藥業(000153.SZ)交出了一份勉強維穩的財務報表——營收同比增長0.21%,歸母凈利潤增長0.97%。但掩蓋在這份“溫和增長”背后的是一系列更值得警惕的信號:扣非凈利下滑、現金流大減、藥品質量連年“黑榜”、旗下子公司屢屢違法被罰、集團房地產項目違規停工……豐原藥業,這家曾被譽為“百姓放心藥”品牌的國資控股企業,似乎正深陷多重治理風險之中。
業績停滯,扣非凈利逆轉下滑
年報數據顯示,豐原藥業202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2.85億元,同比增長0.21%;歸母凈利潤1.61億元,同比增長0.97%;但扣非凈利潤同比下滑14.28%,僅為1.10億元,四季度更是錄得扣非凈虧損798萬元。
毛利率自2019年起逐年下滑,從38.16%降至2024年的21.76%;經營活動現金流大減50.45%,投資活動現金流更是暴跌75.04%。
營收增長幾近停滯,利潤質量也在惡化。東方財富數據顯示,公司利潤現金含量下滑至行業后半段,銷售現金比率僅為2.95%,行業倒數。
業務結構分化:制造端塌陷,流通端支撐表面繁榮
2024年,豐原藥業藥品生產制造收入同比下滑22.72%,降至19.99億元,占比僅46.65%;而藥品流通業務則大增34.03%,達21.32億元,占比49.75%。這表明:制藥主業盈利能力持續減弱;商業流通板塊依賴藥房零售與配送業務支撐“賬面營收”; 實際毛利率和議價空間有限,導致整體利潤結構不穩。
外強中干的收入增長背后,是主業“失血”、輔業“強撐”的不平衡局面。
質量危機:旗下企業屢產劣藥、屢被通報
豐原藥業旗下多家子公司因生產、銷售劣藥多次被地方藥監部門處罰,劣跡斑斑:
一是豐原涂山制藥(蚌埠):生產的對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不合格,被判為劣藥,涉嫌違反《藥品管理法》被通報處理。二是豐原銅陵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自2019年至2023年至少被7次通報為劣藥生產企業,被江蘇、上海、安徽多地監管機構開出罰單,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劣藥涉及品種廣泛,包括地黃、山藥、蓮子、麥冬、仙茅等基礎中藥材。
該公司被媒體評價為“屢犯屢罰、屢罰屢犯”的慣犯,嚴重損害公眾對中藥飲片質量的信心。
合規失守:藥房虛假宣傳、地產項目違規建設
除了藥品質量,豐原藥業在合規經營方面也頻繁“踩雷”:2024年,其下屬“豐原大藥房懷遠中央名門店”因虛假宣傳被行政處罰;安徽寶順置業有限公司(豐原集團地產子公司)在未取得建設規劃許可情況下,擅自開發建設豐原國際城項目,被政府勒令停工并罰款20萬元。
一家以“制藥為本”的企業,其投資邏輯正逐漸模糊、主業邊界正逐漸松動。
國資背景難掩治理困境:地方政府持股、問責機制模糊
企查查數據顯示,豐原藥業由蚌埠市國資背景的豐原集團控股,實際控制人李榮杰。
但在持續的質量問題、違法違規頻發之下,公眾更關注: 企業內部是否存在責任歸屬缺位、監管機制疲軟?國資是否只是財務持股方,缺乏足夠的監督與問責?
這一系列治理盲區,正在逐步侵蝕企業的品牌公信力與長期經營韌性。
“百姓放心藥”標簽岌岌可危
曾經,豐原藥業以“百姓放心藥”品牌榮譽示人。但從連續數年藥品質量抽檢不合格、重復違法被罰,到當前主業利潤下滑、輔業違規連連,豐原的信任危機已初步顯現。
在醫藥行業監管趨嚴、零售藥品市場快速整合、醫保控費全面推進的背景下,豐原藥業若不能根除體系內的質量管理短板和合規軟肋,將很難重回增長正軌。
危機背后的警鐘,不只為豐原而響
豐原藥業的困局,是中國醫藥產業在轉型過程中普遍遭遇的“老問題”:營收結構畸形、質量底線松動、國資企業內部治理模糊。在口碑和監管雙重壓力下,豐原藥業唯有回歸本源、重塑品控體系、強化問責機制,才能真正修復公眾的信任和市場的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