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咱們的高層不是去東南亞三國,也就是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訪問了一圈么?
然后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咱們與這些國家的會談紀要,都反復出現了"鐵路"這個關鍵詞,
比如越南這邊已經確定了要建國內三條鐵路線,同時確定與中國云南境內的鐵路對接;
馬來西亞宣布,計劃在2027年1月實現東海岸鐵路通車,并且他們將與泰國協商馬泰鐵路的對接;
柬埔寨宣布,在推動德崇扶南運河項目同時,與中國共同制定柬埔寨鐵路網總體規劃。
這些鐵路項目,除了都有中國的參與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的都屬于泛亞鐵路網的一部分。
泛亞鐵路這個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人提過。二戰后,全球經濟中心由大西洋轉向太平洋,亞太地區被視為有著相當大的發展潛力。所以那個時候由機構提出,可以建一條長達1.4萬公里的鐵路網,鏈接中國、東南亞一直延伸到中東與歐洲地區。不過設想始終只是設想,當時沒有哪個國家當真。
直到1995年,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東盟第五次領導人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可以建設一條由中國云南省,延伸至中南半島,直到馬來西亞東部以及新加坡的鐵路網,此時的泛亞鐵路就已經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大體上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馬哈蒂爾提出泛亞鐵路正式方案時,冷戰已經結束,全球化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各地區的經濟差異也開始更加明顯。因此,很多國家不再選擇單打獨斗,而是以區域為劃分,建立自己的自由貿易區。
1993年,歐洲國家放下百年恩怨,成立歐盟。
一年后,美國拉著加拿大、墨西哥,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
可以說,區域自由貿易就是全球化的趨勢。
雖然說東盟早在1967年就成立了,但東盟更多的還是作為一個溝通平臺,經濟一體化程度遠不如歐盟。
因此,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使得壓力就來到了亞太這邊。中國加東南亞,人口總數超過20億,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如此高密度的人口,卻沒有一個高度自由貿易市場,肯定是不合理的。
但問題是,東南亞國家不像歐洲國家,有工業底子,美國設計的經濟體系下,東盟國家基本上是以出口初級原料,或者服務外包為主,主要客戶就是歐美國家,這種設計就讓東盟國家除了新加坡外,都處在經濟食物鏈的下游位置,話語權并不多。
沒話語權,就意味著要隨時面臨西方的訛詐。比如說,前幾年,歐美就以馬來西亞強迫猴子勞動為由,制裁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產業,你讓馬來西亞人何處說理去?
因此,泛亞鐵路的建設,就是亞太國家為了擺脫西方訛詐的手段,因為泛亞鐵路實質上就是要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打下基礎。
現在呢,特朗普政策的"破窗效應"正在顯現,美國肆意揮舞關稅大棒,反而松動了西方主導的經濟秩序。當美國可以不顧契約精神,撕毀剛簽署的協議時,誰不渴望多一條出路?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特朗普的上臺,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泛亞鐵路的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