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坐在簡陋的陜北窯洞里的毛主席胸懷天下、目光萬里,看穿了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力量的本質,經過1937年8月年陜北洛川會議等激烈爭論,堅持提出了:持久戰、游擊戰,到敵戰區去,建立黨的組織,放手發動群眾,積極開展游擊戰,做長期戰爭的準備。毛主席這一戰略思想,與日本帝國主義的速勝論、國民黨部分人的亡國論正好相反。
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黨的很多骨干力量和資源在抗戰期間源源不斷進入到了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地區:北平、河北、山西、內蒙、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等地,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后武裝斗爭。
毛主席和彭德懷在延安
經過八年抗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這時,原來在敵占區開展武裝斗爭的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赤衛隊迅速行動起來,發動群眾,站穩了腳跟。這一時刻,蔣介石也已迅速命令部隊通過火車汽車飛機輪船日夜兼程火速從南方北上,搶占各大中城市、鐵路線、軍事要地,不斷發起對共產黨部隊的局部武裝攻擊。
毛主席和蔣介石
為了促進國共合作避免內戰,毛主席以彌天大勇(重慶民主人士語),決定乘坐國民黨派來的飛機,和周總理一起親赴蔣介石的大本營重慶,和蔣介石、國民黨展開談判。對于此危險之行,毛主席說:我在重慶期間,前方和后方都必須積極行動,對蔣介石的一切陰謀都要予以揭露,對蔣介石的一切挑釁行為,都必須予以迎頭痛擊,有機會就吃掉它,能消滅多少就消滅多少。我軍的勝利越大,人民群眾活動越積極,我的處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
臨行前,毛主席進一步交代留在延安主持全面工作的劉少奇(若毛主席回不來,由少奇接任),各地區中,東北最為緊要,要盡最大可能將干部、部隊更多地調往東北,即使其他地區有一些暫時困難,而且路途遙遠、沒有運輸工具,也務必要堅持這一思想。
1945年月8月28日,毛主席在周恩來等陪同下遠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由于談判進行得非常不順利(蔣介石日記有記載),在重慶期間,國民黨反動勢力制造了一系列暗殺事件,得益于周恩來等的竭力斡旋、民主人士的大聲疾呼、張治中等愛國人士的竭力保護,在虎穴之中的毛主席一行的安全才得以保全。
在重慶期間,毛主席獲知悉少奇同志在北方各地和國民黨部隊武裝沖突不斷的形勢下,通過努力已組織了三萬部隊、大批干部赴東北,但毛主席感到還是大大不夠,急電延安:東北基礎好,于我十分重要,即使其他根據地都失去,只要我有東北,即極為有利,務必至少派十萬部隊及兩萬干部赴東北為最好。
在毛主席的急電下,大批部隊輕裝簡行,從蘇北、山東、山西、內蒙、陜北等等劉鄧、陳毅、彭德懷、聶榮臻等各部出發,星野徒步奔赴東北,包括大批黨的高級干部,其中有政治局委員陳云、彭真、張聞天、高崗等四人,有林羅等中央委員二十余人(含中央候補委員),比蔣介石快半步在東北站住了腳跟,隨后蔣介石的幾十萬大軍也迅速通過火車輪船從南方到達東北,完全扼住了通往東北的咽喉要地錦州,并控制了東北各大中城市和軍事要地。
經過近十年的敵后抗戰和雷厲風行的大批干部大批部隊緊急奔赴東北發動群眾,幾年之后,四野這支實力最強的百萬大軍的鋼鐵雄師打過了山海關,奔赴關內而來,與中原的劉鄧部、華東的陳粟部、華北的聶榮臻部、西北的彭德懷部等等互相配合,摧枯拉朽般地發起了解放全中國的戰略進攻。
毛主席提前十幾年的英明決策,造就了實力最強的四野的百萬雄兵。
四野大軍
四野大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