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1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18日刊登題為《特朗普的對抗堡壘世界》的文章,作者是歷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特聘研究員尤瓦爾·赫拉利。全文摘編如下:
特朗普的政策令人驚訝的地方在于,人們仍然對它們感到驚訝。特朗普每次對全球自由主義秩序的又一根支柱發起進攻(例如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領土的主張、考慮強行吞并格陵蘭島或宣布加關稅而引發金融混亂),頭條新聞都會表示震驚和難以置信。然而,他的政策如此連貫,他對世界的愿景如此清晰,以至于到了這個階段,任何驚訝都只能歸結為一廂情愿的自我欺騙。
權力是唯一考量
在特朗普的世界里,國際協議、組織和法律不過是削弱一些國家、加強另一些國家的陰謀——或者可能是削弱所有國家、使邪惡的世界主義精英受益的陰謀。
那么,特朗普首選的替代方案是什么呢?如果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塑世界,那會是什么樣子?
特朗普的理想世界堡壘密布,國家與國家被金融、軍事、文化和物理的高墻隔開。這個世界放棄互利合作的可能,然而特朗普及其志同道合的民粹主義者都認為,這將給各國提供更多的穩定與和平。
這種愿景缺少一個關鍵要素。成千上萬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每個堡壘大概都需要為自己多爭取一點安全、繁榮和領土,并且為此犧牲鄰國的利益。如果缺乏普世價值觀、全球制度和國際法,彼此敵對的堡壘將如何解決爭端?
特朗普的辦法很簡單:要防止沖突,弱者就得聽命于強者。按照這種觀點,沖突只有在弱者拒絕接受現實時才會發生。因此,戰爭永遠是弱者的錯。
按照特朗普的世界觀,正義、道德和國際法的考量無關緊要,國際關系中唯一重要的東西就是權力。
同樣的邏輯支持特朗普兼并格陵蘭島的計劃。按照他的邏輯,如果弱小的丹麥拒絕把格陵蘭島割讓給強大得多的美國,美國于是武力入侵并征服格陵蘭島,那么丹麥就得為一切暴力和流血事件承擔責任。
世界觀存在謬誤
這種認為對立的堡壘可以通過接受現實和達成協議來避免沖突的看法存在三個明顯問題。
首先,它暴露這種承諾背后的謊言:在一個由堡壘構成的世界,每個人都會更有安全感,每個國家都可以集中精力和平發展自己的傳統和經濟。事實上,弱小的堡壘很快就會被強大的鄰國吞沒,后者將從國家堡壘變成龐大的帝國。
特朗普本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帝國計劃。他修建隔離墻保護美國的領土和資源,同時對其他國家(包括昔日盟友)的領土和資源虎視眈眈。
第二個問題是,由于沒有哪個堡壘能承擔起疲弱的風險,所有堡壘都將面臨巨大的壓力,要在軍事上加強自己。資源將從經濟發展和福利計劃轉向國防。由此引發的軍備競賽會降低所有人的福祉,而不會讓任何人感到更安全。
第三,特朗普的這種愿景認為弱者會屈服于強者,但沒有明確的方法來決定誰強誰弱。如果國家做出誤判——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經常出現——會發生什么?1965年,美國確信自己比北越強大得多,可以通過施加足夠壓力迫使河內政府達成協議。北越拒絕承認美國的優越性,在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堅持不懈,并且贏得戰爭。美國怎么能事先知道自己其實才是弱者?
走向擴張與戰爭
特朗普式的愿景并不新鮮。在自由主義世界秩序崛起之前的幾千年里,它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的愿景。特朗普模式經過無數次嘗試和試驗,我們現在知道它通常會走向何方——帝國擴張和戰爭的無限循環。更糟的是,在21世紀,敵對堡壘不僅要應對戰爭的舊威脅,還要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挑戰和人工智能的崛起。缺少強有力的國際合作,就無法應對這些全球性問題。由于特朗普對氣候變化或人工智能失控都沒有可行的解決方案,他的策略是干脆否認它們存在。
在特朗普2016年首次當選美國總統后,對自由世界秩序能否保持穩定的擔憂明顯加劇。在經歷10年的混亂和不確定之后,我們現在清楚地看到后自由主義世界的混亂。把世界看作一個合作網絡的自由主義愿景被把世界看作堡壘模式的愿景所取代。我們的周遭正在發生這種情況——高墻筑起來,吊橋升起來。這種政策如果繼續實施下去,短期結果將是貿易戰、軍備競賽和帝國擴張,最終結果將是全球戰爭、生態崩潰和人工智能失控。(編譯/趙菲菲)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首都華盛頓白宮展示簽署后的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