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河南西峽縣桑坪鎮,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樹上的花剛剛凋謝,小米粒大的果實擠滿枝頭。山茱萸樹林下,鄉親們正在種植中藥材天麻、豬苓,一片繁忙的景象。
桑坪鎮海拔高,空氣含氧量豐富,水源無污染,光照充足,擁有得天獨厚的中藥材生長環境。近年來,桑坪鎮立足當地豐富的林業資源,念好“山”字經,做活“林”文章,大力發展林上林下經濟,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山茱萸作為桑坪鎮的傳統優勢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戶對山茱萸低產林進行改造,邀請中藥材專家走進田間地頭,為群眾傳授先進的種植和管理技術。如今,桑坪鎮的山茱萸色澤鮮紅、果實碩大、肉質豐厚、藥效純正,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據統計,全鎮山茱萸種植面積達3萬畝,年產量600噸,年經濟收入突破8000萬元。
林上經濟除了山茱萸,連翹也成為桑坪鎮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之功效,是中藥材“家族”中的一味常用藥。近年來,桑坪鎮政府因地制宜,在原有野生連翹的基礎上,引進新品種連翹苗,把低坡荒嶺的荊棘叢變成連翹基地。通過能人帶動、技術培訓、雙幫連帶,推行“合作社+企業+基地+保險+脫貧群眾”的“四加”經營管理模式,推進產業提質增效。目前,桑坪鎮種植連翹面積達1.2萬畝,輻射帶動20個村、1100余戶群眾,吸引周邊5個縣市商戶注資,生產、收購、加工、市場銷售產業鏈條已初具規模。
在發展林上經濟的同時,桑坪鎮還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實現了林上林下資源的立體開發和循環利用。豬苓、天麻等中藥材喜陰,靠菌生長,不和山茱萸樹爭肥爭營養。把它們種植在樹下,由于樹的遮陰效果好,生長得格外好。而且,豬苓、天麻、紅松茸在種植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有機物,又能為山茱萸樹提供天然肥料,使得生長出來的山茱萸光澤鮮亮,品質更好。
黃沙村的蔡成金便是林下種植的受益者之一。早年在外創業的他,3年前回到家鄉,開始從事林下種植紅松茸。第一年,他種植的6畝紅松茸就獲得了大豐收,畝產突破4000斤,收入8萬多元。嘗到甜頭的蔡成金并沒有滿足于此,他一邊外出學習,一邊買來書籍研究林下種植中藥材天麻、豬苓技術。如今,他租賃了十幾畝山茱萸林地,一半種上紅松茸,一半種上天麻和豬苓。“紅松茸生長日期短,一年長成,平均畝產1萬多元;天麻、豬苓生長周期長,但產值高,每年平均畝產達到4萬多元。”提及林下種植,蔡成金說得頭頭是道。
蔡成金林下淘金的種植模式,吸引著周邊群眾前來學習取經。面對群眾的來訪,蔡成金總是知無不言,傾囊相授。一時間,山茱萸樹下種植天麻、豬苓等模式在黃沙村快速推廣,目前,已有200多戶群眾搞起了林下種植,走出了一條立體種植、多元增收之路。
為了進一步推動林上林下經濟的發展,桑坪鎮政府還積極搭建平臺,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通過舉辦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班、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解決他們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此外,桑坪鎮還充分利用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讓桑坪鎮的中藥材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如今的桑坪鎮,林上林下皆生金,生態經濟蓬勃發展。山茱萸、連翹等中藥材種植不僅讓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桑坪鎮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探索創新,進一步做大做強林上林下經濟,讓這片綠水青山成為群眾幸福生活的“綠色銀行”。(圖片/劉桂花、章東麗)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