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典研究(2024年第2輯 總第14輯)
編著者:劉平清 主編
ISBN:978-7-5013-8550-8
定價:88元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廣州大典》是廣州的"根"與"魂",承載廣州千年文脈。《廣州大典研究》是由廣州大典研究中心依托已出版的《廣州大典》主辦的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集刊,堅持學術為本,倡導學術創新,關注地方文獻,突出嶺南特色,致力于建設高水平地方文化研究交流平臺。本集刊主要刊載關于嶺南歷史文化與文獻研究、地方文獻編纂經驗與路徑探討、古籍和民國文獻的傳承與保護、相關版本的考證等學術文章,亦適當收錄學術著作讀書筆記、評論文章、相關會議綜述及學術著作出版資訊等。以期借助集刊推進嶺南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編輯出版,深入挖掘嶺南文化的內在價值,為推進嶺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應有貢獻。本期共收錄論文16篇,分為“專論新譯”“荔泮芳華:荔灣文史專欄”“廣府人物”“嶺南名勝”“晚清教育”“近代文獻”“名著輯錄”和“書評”8個欄目。
作者簡介
劉平清(1967— ),男,漢族,湖北襄陽人,文學博士,高級記者。現任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廣州圖書館副館長。
引讀
1.《廣州大典研究》專注于嶺南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編輯出版,通過深入挖掘嶺南文化的內在價值,旨在推進嶺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集刊內容對區域史以及地方文獻研究亦有涉獵。
2.本期“荔泮芳華:荔灣文史專欄”收錄的5篇論文集中呈現了自2022年以來《荔灣簡史》項目研究團隊的部分階段性成果。
3.本期“名著輯錄”中發表的《湛若水〈四書測〉輯考》一文,從《經言枝指》《四書知新日錄》《論語義府》《大學古今本通考》《陽明傳習錄》等經學古籍中輯錄了共176條援引明代著名心學家湛若水的釋經觀點佚文,基本還原了現已亡佚的《四書測》的大致理論面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內頁欣賞
卷首語
《廣州大典研究》第十四輯共收錄文章16篇,分為“專論新譯”“荔泮芳華:荔灣文史專欄”“廣府人物”“嶺南名勝”“晚清教育”“近代文獻”“名著輯錄”和“書評”8個欄目。
“專論新譯”欄目收錄譯文《清代華南土地市場的運作:以一套廣東土地契約為中心》。該文原發表于《東京大學法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作者是松原健太郎,今授權由朱天琪翻譯、史志強校對,于《廣州大典研究》集刊刊發中文譯文。該文基于譚棣華、洗劍民主編的《廣東土地契約文書(含海南)》收錄的愛育堂文書,聚焦清代華南土地交易的“出賬”機制,揭示了清代土地交易受市場影響的同時,還受“中人”“宗族”等傳統華南鄉土社會要素制約。除譯文外,譯校者還撰有譯后記,就“先買權”“典”“出賬”“中人”等土地交易中的關鍵問題進一步予以解釋。
“荔泮芳華:荔灣文史專欄”是本輯的專設欄目,共收錄5篇論文,集中呈現了自2022年以來《荔灣簡史》項目研究團隊的部分階段性成果。荔灣區位于廣州西部,得名于荔枝灣,今主要由西關和芳村兩個地區組成。這片原屬古南海縣的城外郊地,明清以來商貿繁盛,陸續形成了十三行、上下九、沙面、粵海關、陳家祠、廣雅書院、八和會館等名勝及其歷史文化交織融匯的格局。這是著名的廣府人文之區,也是研究中國的鄉村如何發展為城市、城市如何向周邊鄉村蔓延、城市如何自我革新、城市的人群如何流動與互動等議題的典型案例。本欄目“主持人語”介紹了《荔灣簡史》項目的來龍去脈,讀者可以期待這套地方歷史著作的正式面世。
麥思杰、胡韞韜的《環水回抱:城濠、風水與明代廣州城西空間格局的變遷》,從商業發展、風水觀念的視角回顧了明成化至萬歷年間廣州西濠“水”與“城”的互聯,發掘了背后“官”與“商”的互動。西濠的疏浚或填塞,關乎太平濠、東濠、西河等水道能否一體形成環抱城市的風水格局。明代的水道改造促進了廣州商貿繁榮區域自城南向城西推進的歷史。段雪玉的《清代廣東南海、番禺縣河泊所存廢蠡測》,在元、明、清全國河泊所不斷裁撤的歷史進程視閾中,考察南海、番禺河泊所在省城附郭縣蛋民管治體系中的分工差異:南海河泊所主管以搭客載貨為業的水埠蛋民,番禺河泊所主管以采捕撈蜆為業的水埠蛋民。二者在清道光年間歸并為南番河泊所,清末再遭裁撤。
黃海妍的《廣州陳家祠的營建》,結合民間歷史文獻與建筑實物上的文字,講述了在晚清廣東嚴禁設立省會合族祠的社會背景下,廣東各地的陳氏紳商名人仍然堅持在廣州上西關營建并不斷發展陳家祠的歷史細節。陳家祠內的每個建筑及裝飾均由省城、佛山鎮、香港島的雕塑工藝店號建造,體現了晚清廣州府地區極高的建筑工藝水平。呂子遠的《西關湄洲廟與清代廣州閩籍移民》,充分結合譜牒文獻、文物銘文,探究了在西關落擔開基的福建商人移民同明清廣州對外貿易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福建移民建立的西關湄洲天后廟具有社區公共空間功能。其興建與沒落,體現出廣州的福建移民“僑寓”變“土著”的身份認同的變遷。黃素娟的《地理空間與社會空間變遷——以民國時期廣州“蓋濠筑路”為中心的考察》,聚焦近代廣州城市發展從士紳治理向市政治理轉變的關鍵節點,以民國時期廣州西濠“蓋濠筑路”事件中廣州市政府、紳商社團和基層商民的權力關系為研究對象,探討伴隨著廣州城市地理空間的改造所發生的社會話語權的轉移。
“廣府人物”欄目收錄論文3篇,分別就廣府知名思想家、文學家們的理論觀點、生平履歷和研究現狀展開討論。黃鶴的《“論性不論氣”的理論困境——黃佐對朱子理氣論的批評及其自我矛盾》,梳理了自張載、程頤、程顥、朱熹以來理學之體用論、理氣論對“惡”的位置的理論安置。黃佐質疑、批評朱熹理氣論道器為二,并提出“以氣為萬物本源”的氣本論。但一元論的黃佐理論呈現“論性不論氣”的特點,默認人的心性“純善無惡”,又再陷入無法安置“惡”的理論困境。李國棟的《〈全粵詩〉詩人小傳斟正二十則》,基于《全粵詩·凡例》中有關詩人小傳的相關規定,結合新發現、新搜集、新整理的部分史料,斟正增補了黃受益、鄧組、葉禎等二十位明朝廣東詩人的生平履歷細節。趙曉濤的《清代吳榮光及其家族研究述評》,概括了吳榮光生平行跡、家族成員、交游網絡、書畫收藏、詩詞作品等基本情況,對既有的專文、專章、專著作了全面性綜述。述評之后,作者還倡議推動多元化、結構性的吳榮光及其家族文史研究,并列舉了部分選題方向。
“嶺南名勝”欄目收錄論文2篇,皆自名山出發,以至于名勝。阮宏的《唐宋嶺南交通格局與區域景觀的變化——以峽山寺景觀及名稱為中心》,就唐宋時期詩家文人有關清遠、端州同名寺廟“峽山寺”的詩文記錄,以及兩寺地理交通條件展開比較研究,指出這兩處區域旅游名勝在歷史地位上的更易與唐宋大一統時期的嶺南注重與中原地區的互聯,南漢割據時期的嶺南重視同國都興王府溝通這一嬗變過程密切相關。郭林林的《名山事業想前賢——清嘉道年間廣州云泉山館的景觀營造與圖文書寫》,從詩畫名篇著手,厘清了白云山云泉山館在黃培芳等廣州名士共同推動下初建、擴建乃至因紅巾起義湮廢的全過程,從中可以感知清嘉道年間白云山這座廣州主山的風雅精神與文化魅力。
“晚清教育”欄目收錄論文2篇,均就晚清廣東新式學堂展開了細致的考察。馬一的《晚清廣東同文館辦學經費的來源、開支及效果評價》,梳理了晚清廣東同文館與粵海關、厘務局、善后局之間的經費支持關系。由于上海等地開埠致使粵海關稅收降低,以及長期向教職工、學員提供高待遇等原因,廣東同文館最終經費短絀,不得不在招錄學生、增設新館上有所取舍。李彬的《廣東軍醫學堂與〈軍醫學堂同學錄〉考析》,從《廣州大典》收錄的《軍醫學堂同學錄》切入,詳細整理了廣東軍醫學堂在清末岑春煊、周馥、張人駿主政兩廣時期的興替發展,重點剖析了學堂學生的籍貫與學科背景,搜集匯總了15位畢業生的生涯軌跡。
“近代文獻”欄目一直是《廣州大典研究》集刊致力打造的特色欄目,本輯收錄了趙新良的《近代廣州中文報紙資源調研報告(1865—1919)》。報告從1865年廣州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聞七日錄》創辦開始統計,細致整理了1919年以前廣州存在的各類報紙及其報社基本情況,并結合各報發行規模、選題取態以及當時社會輿論環境進行分析,提出1865年至1919年間廣州的中文報業發展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停滯期三個歷史階段。作者還將另撰文討論1920年至1949年廣州報業的發展情況。
“名著輯錄”欄目收錄曹景年的《湛若水〈四書測〉輯考》。該文從《經言枝指》《四書知新日錄》《論語義府》《大學古今本通考》《陽明傳習錄》等經學古籍中輯錄了共176條援引明代著名心學家湛若水的釋經觀點佚文,基本還原了現已亡佚的《四書測》的大致理論面貌,并考證了《四書測》的確切書名、成書年份、亡佚原因等問題,探討了該書的學術研究價值。
“書評”欄目收錄了于百川的《芥子須彌——讀〈黃埔軍校史(1924—1927)〉》。《黃埔軍校史(1924—1927)》是廣東黨史研究專家、《廣州大典》學術委員會委員曾慶榴教授的新作,同時也是關于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該書評綜述了近百年來為黃埔軍校著史構想的發展史,從“察芥子”“觀須彌”兩個層面深入剖析該書對大革命前后黃埔軍校歷史細節的考證與對廣東乃至全國政局宏觀把握上的兼顧;同時結合《廣州大典·第一次國共合作廣東文獻匯編》編纂工作經驗,提出了黃埔軍校研究的一點新思考。
首次輪值《廣州大典研究》集刊執行主編,本人誠惶誠恐,如臨如履,只得盡力當好是輯的“服務員”,從一輯集刊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學有所知。其間幸得集刊編輯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前輩、同仁之助,以襄書成。特別要感謝集刊劉平清主編對是輯組稿工作的關心支持,感謝外審專家安東強教授、李嬋娟教授在百忙之中參與審稿工作,感謝出版社孟穎佼編輯的精誠合作以及所有參與編輯校對工作的同志所付出的心血與努力。同時,“荔泮芳華:荔灣文史專欄”原有的另外兩篇研究成果,因出版周期等各種原因未能刊錄,對此深表遺憾與歉意。
即將到來的2025年既是《廣州大典》啟動編纂二十周年,又是廣州大典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還是《廣州大典研究》集刊創刊七周年。能夠在此之際擔任本輯執行主編,本人又感到無比幸運。
期待是輯在嶺南紅棉盛放之時與廣大讀者見面!
吳志鵬
2024年12月
目 錄
專論新譯
清代華南土地市場的運作:以一套廣東土地契約為中心 [日]松原健太郎著 朱天琪譯 史志強校 / 3
荔泮芳華:荔灣文史專欄
環水回抱:城濠、風水與明代廣州城西空間格局的變遷 麥思杰 胡韞韜 / 17
清代廣東南海、番禺縣河泊所存廢蠡測 段雪玉 / 32
廣州陳家祠的營建 黃海妍 / 48
西關湄洲廟與清代廣州閩籍移民 呂子遠 / 68
地理空間與社會空間變遷——以民國時期廣州“蓋濠筑路”為中心的考察 黃素娟 / 87
廣府人物
“論性不論氣”的理論困境——黃佐對朱子理氣論的批評及其自我矛盾 黃鶴 / 107
《全粵詩》詩人小傳斠正二十則 李國棟 / 129
清代吳榮光及其家族研究述評 趙曉濤 / 143
嶺南名勝
唐宋嶺南交通格局與區域景觀的變化——以峽山寺景觀及名稱為中心 阮宏 / 161
名山事業想前賢——清嘉道年間廣州云泉山館的景觀營造與圖文書寫 郭林林 / 182
晚清教育
晚清廣東同文館辦學經費的來源、開支及效果評價 馬一 / 201
廣東軍醫學堂與《軍醫學堂同學錄》考析 李彬 / 216
近代文獻
近代廣州中文報紙資源調研報告(1865—1919) 趙新良 / 235
名著輯錄
湛若水《四書測》輯考 曹景年 / 261
書評
芥子須彌——讀《黃埔軍校史(1924—1927)》 于百川 / 299
《廣州大典研究》集刊撰稿格式 / 305
征稿啟事 / 311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文獻出版中心
供稿 | 孟穎佼 編輯 | 鄧旭欣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