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一種“只需500萬日元、不需學歷、不懂日語、三個月搞定簽證”的方式,正在中國社交網絡悄然火起來。
不是留學,不是打工,而是通過“經營民宿”——一條看似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捷徑,正被越來越多中國人用作“潤”日新通道。
原本接待短期游客的住宿業態,正在被制度灰色地帶與城市結構的縫隙推向一種新型“移居方案”。大阪,正悄悄成為這場遷徙變局的風暴中心。
故事開始的源頭,是日本推出了“經營?管理簽證”這項制度。只要設立公司,投入至少500萬日元的注冊資本金,加上一處辦公地址,即可申請長期居留(理論上)。
本來是鼓勵外國人來日本創業,激發下萎靡不振的經濟,沒想到實際運作中卻成了某些中產人群“曲線潤日”的捷徑。尤其在大阪這種制度寬松、房價親民的城市,簡直是理想的“登陸點”。
根據《讀売新聞》與阪南大學聯合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大阪市5587家特區民宿中,有41%(2305家)由中國人或中國背景法人經營;其中超一半是在2022年疫情開放后新注冊的。西成區更是驚人:1417家特區民宿中,中國系多達807家,占六成。
在西成區天下茶屋,一棟50年木造老房翻修后成了張華(化名,32歲,四川人)的“身份基地”。她通過SNS找到中國中介,斥資約3000萬日元買房,僅用三個月便取得簽證,帶6歲兒子搬來日本。她坦言:“一開始想開餐館,但后來發現民宿簡單得多。”
不會日語也無妨,房產購買、民宿注冊、運營上線都可交由中介完成。如今,她的民宿迎來絡繹不絕的游客,下一步還打算把丈夫也接來。同樣方式的還有王偉(33歲),2023年底通過民宿公司設立獲得經營簽證。他直白地說:“不會日語沒關系,有錢就能搞定。”
除了制度門檻低,民宿本身確實對新移居者極為友好,操作簡單,像Airbnb、Agoda等平臺降低了語言與人脈壁壘,上傳照片、定價即可接單;投資靈活:無需大型設備,舊房翻修即可運營;低社交風險:非面對面服務,可繞開文化、語言沖突;退出容易:市場不穩時隨時下架,資金靈活抽身。
更重要的是,這套“民宿+簽證”的雙保險模式,在中國社群中已形成“教程模板”,有組織地擴散開來。當然除了日本經營管理簽證制度有空子,這幾年的低匯率也是推手之一。
2022年前后(疫情期間),日元匯率跌至歷史低位,中國買家大舉買入。如今日元升值,房產與運營收益雙雙上漲。靠民宿換身份,靠游客賺差價,變成一條“毫無技術含量”的潤學路徑。
現在,大阪西成區甚至出現整棟公寓被集體注冊為民宿的情況。浪速區一棟14層大樓內,40間房注冊成民宿,幾乎都為中國背景法人持有,并在認證前后將法人注冊地址從中國改為日本——為“經營?管理簽證”量身定制。
日本本不以“移民國家”自居,但實際早已是“事實接納”。游客開始定居,買樓成了海外謀生的跳板。曾經服務旅游業的民宿,如今成了異國他鄉的新起點。
旅游經濟正在被“新移民結構”重構:人口結構變化、房價持續攀升、在地文化面臨沖擊。當地居民已能切身感受到微妙的“異化感”。
“我們家收到了四五次勸我賣房的傳單,”一位在地68歲日本老人無奈地說,“疫情后這塊全是中國的民宿。”
移居與經營的界限正在模糊,不是“為了做生意而來”,而是“為了留下來才做生意”。
日本人也擔憂:這是制度漏洞、城市秩序的崩壞;也有人樂見:這是舊城區活化、新人口注入的新契機。無論如何,大阪,尤其是西成、浪速、生野等地,已經成為“全球潤學地圖”中的關鍵節點。
下個階段會是制度加嚴?還是被迫承認這場“靜悄悄的移民”?時間會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
這或許早已不只是吸引海外投資,而是一場“靜悄悄”的人口與城市結構重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