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杜濤
李俊是一家主要面向美國市場的制造企業的負責人。他的公司主要從事貼牌生產,為美國貿易商生產各種設備。他提到,在4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出臺關稅政策以來,公司管理層已經召開了多次會議,并且與美國客戶以及歐洲客戶進行了多次溝通。
特別是美國政府將對中國的關稅提高到125%之后,李俊再次與客戶溝通后發現,大環境的變化是企業無法改變的。因此,公司只能在內部通過降本增效來盡量維持生產,降低成本,開源節流。
2025年4月10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對等關稅”,并將稅率進一步提高至125%。
從4月3日到現在,李俊經歷了從震驚到應對,再到接受的過程。他認為,關稅的增加根本并非一家企業單獨承擔的問題,而是客戶、供應商、生產商以及工人都要共同面對的結果。“從一開始關稅增加時,我們還能勉強維持生產。但當關稅提高到125%后,情況就變得無所謂了。反正客戶也不再愿意承擔關稅成本,甚至不再接收出口過去的產品。”
李俊的產品是通過美國的貿易公司下訂單的,根據訂單要求進行生產后出口到美國。他的客戶告訴他,已經下的訂單先生產,但暫時不需要發貨。這對李俊來說是個難題:如果不發貨,產品就無法驗收,對方也不會收貨,李俊也就收不到剩余的貨款。
李俊公司的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占比約為七成,歐洲市場占兩成,其余則是國內市場。他擔心的是,公司產品大多是OEM(代工)模式,生產的是客戶定制的產品,國內市場未必能找到合適的替代機會。“雖然公司一直有國內業務,但占比非常小。”他認為,企業從外循環向內循環的轉換難度很大,需要一個過渡期,而且國內市場能否容納公司產品的體量也是一個問題。
其實,在4月3日開會之后,李俊和管理層既要考慮公司未來的方向和戰略,又要對內降本增效。不過,目前還不涉及裁員或停工。他準備用3個月時間來觀察目前關稅的變化情況。
在李俊看來,現在工廠的生產仍在正常進行,但所有員工都了解當前關稅的情況,對未來的變化也有心理預期和準備。
李俊的公司并非沒有應對措施。去年,公司管理層曾出國考察,并提前在境外投資布局。“幸虧在海外有提前布局,那邊關稅相對較低,可以暫時支持國內公司一段時間。”李俊說。
對于國內生產商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被替換的可能性,李俊認為這取決于很多因素:首先是大環境是否會發生變化;其次,工廠提前的布局是否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再次,要看生產商與客戶的黏合程度有多高。按照當前客戶對中國供應鏈的需求程度,短時間內很難取代中國供應商。
李俊也在關注國家層面是否會出臺一些支持的政策。他希望國家能夠推出一些減稅降費的措施,就像疫情時期出臺的那些緩解企業現金流的政策一樣。此外,他還希望政府能夠加大財政補貼力度,作為一些暫時性的支持措施。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李俊系化名)
杜濤
財稅與環保新聞部主任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財政和貨幣政策領域。主要關注財稅、審計、環保、基建以及PPP等方向。線索請聯系:dutao@eeo.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