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距離我國有萬里之遙,可以說是在地球的另一側,去那里建造大型鐵路,應該是很多人都沒有想過的事情。
而據環球網等媒體4月21日轉載美國科技新聞網站(Gizmodo)等媒體的報道稱:中國正加速推進一項橫跨南美洲的超級工程——"兩洋鐵路"。這條計劃連接巴西大西洋海岸與秘魯太平洋港口的鐵路,被外媒視為"重塑南美貿易版圖的地緣經濟棋局",其戰略意義在中美博弈加劇、全球化逆流涌動的背景下尤為凸顯。
根據報道,"兩洋鐵路"全長約3500公里,東起巴西里約熱內盧州港口群,西至秘魯中資控股的錢凱港,預計穿越巴西、秘魯及潛在第三國(如玻利維亞或哥倫比亞)領土。項目核心目標是通過陸路直連兩大洋,為南美資源出口打造一條"去巴拿馬化"的替代通道。
秘魯錢凱港于2024年11月正式開港,年設計吞吐量達100萬標箱,是中資在南美首個全流程控股的深水港。其地理位置可避開巴拿馬運河的擁堵,直接輻射亞洲市場。
而巴西內陸樞紐項目已與馬托格羅索州、戈亞斯州等農業大州達成初步合作,未來將通過支線鐵路連接亞馬遜平原的礦產與農田。
這條鐵路項目成立的基礎,是一個經濟賬本經濟賬本:每艘大型貨輪的貨物通過這條鐵路可節省超百萬美元。成本效益分析顯示,"兩洋鐵路"的競爭力遠超傳統航線:
? 費用對比:5萬噸貨輪通過巴拿馬運河需支付72-75萬美元,而鐵路聯運成本約370萬人民幣(約合51萬美元),單次運輸節省超百萬美元。
? 時效提升:巴西大豆經傳統航線運抵中國需45天,鐵路-海運聯運可壓縮至25天以內,顯著提升農產品等時效性商品的競爭力。
? 抗風險能力:繞開巴拿馬運河可規避美國對運河運營的政治干預風險,同時降低運河枯水期通行限制的影響。
地緣博弈:中美在南美的戰略角力
"兩洋鐵路"的推進,恰逢中美在拉美影響力此消彼長之際:
1. 供應鏈重構:中國是巴西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1570億美元),鐵路建成后,巴西60%以上的大豆出口可繞過美國控制的南美物流體系,直接對接亞洲市場。
2. 基礎設施話語權:項目采用中國高鐵技術標準,配套建設變電站、通信基站等設施,將深化中國在南美基建領域的標準輸出能力。
3. 多極貿易網絡:鐵路與錢凱港、巴西桑托斯港等節點聯動,可形成"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三角貿易閉環,削弱美國主導的泛美貿易體系。
區域影響:南美經濟一體化的新引擎
對南美國家而言,"兩洋鐵路"堪稱"經濟覺醒之路":
? 巴西:里約港口群將升級為南美"東大門",馬托格羅索州等內陸省份的物流成本有望下降30%,推動農業與礦業出口爆發式增長。
? 秘魯:錢凱港吞吐量預計從目前的50萬標箱躍升至2030年的300萬標箱,帶動沿海經濟帶發展,鞏固其作為南美物流樞紐的地位。
? 中間走廊國:若玻利維亞或哥倫比亞加入,將獲得鐵路沿線資源開發權,并通過過境費獲得穩定財政收入。
挑戰與破局:技術、生態與地緣三重考驗
盡管前景廣闊,項目仍需突破三大瓶頸:
1. 技術攻堅:需穿越亞馬遜雨林、安第斯山脈等復雜地形,隧道與橋梁工程占比超40%,對中國基建企業的技術實力提出考驗。
2. 生態保護:項目需通過環境評估,平衡開發與雨林保護,可能引入中國"生態紅線"管理經驗。
3. 地緣平衡:需妥善處理與未參與國(如阿根廷、智利)的關系,避免引發區域猜疑。
巴西前外交官若澤·奧古斯托·德卡斯特羅指出:"兩洋鐵路不是簡單的基建項目,而是南美國家追求經濟主權的歷史性機遇。它證明發展中國家完全有能力通過合作打破單極霸權設置的貿易壁壘。"
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陰云密布,當傳統海運通道充滿不確定性,"兩洋鐵路"的汽笛聲或將成為新時代的破局之音。這條橫跨南美大陸的鋼鐵動脈,不僅承載著大豆、礦石與集裝箱,更寄托著發展中國家突破地緣桎梏、重塑全球貿易版圖的雄心。
正如中國古語所言:"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勢"——在百年變局之下,中國正以基礎設施為筆,在南美大陸書寫新的全球化篇章。
消息來源:環球網4月21日報道《美媒:中國重啟南美大型鐵路項目,或將徹底改變國際貿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