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野浮綠,萬物新生。4月14日,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紅軍娃尋訪團走進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周恩來紀念館,開啟了“系好人生第一扣”思政標準化課程研學之旅。
上午8時,紅軍娃們整齊列隊。在紀念館入口大屏處,德育處副主任孫邱夢雪帶領紅軍娃鄭重宣讀“研學六條要則”,明確了研學行為規范和知行合一實踐導向。
升國旗、唱國歌
在主館廣場,紅軍娃肅立凝視,紅領巾與初升朝陽交相輝映。隨著一聲“敬禮!”的口令,稚嫩而有力的右手舉過頭頂,行隊禮,高唱國歌。伴隨著冉冉升起的國旗,紅軍娃眼中躍動的光芒與百年前進步青年的信仰之火隔空交織,這既是愛國情懷的萌發,更是青春與時代的莊嚴共鳴。
獻花籃、寄深情
懷著無比崇敬之情,紅軍娃沿著51級臺階拾級而上來到主館二樓,向周恩來漢白玉坐像三鞠躬——一鞠躬致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少年壯志,二鞠躬緬懷“鞠躬盡瘁”的公仆情懷,三鞠躬銘記“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的世紀之約。
觀展覽、立志向在《人民總理周恩來》基本陳列展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油畫前,紅軍娃蔣旻泰同學講解童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1910年奉天東關模范課堂,少年周恩來的目光與四十多雙凝神的眼眸交匯,紅軍娃懂得,學習是成長的年輪,更是民族復興長卷的時代落筆,每個求知的清晨都閃耀著照亮未來的光芒。
齊宣誓、頌黨恩
“我們是時代新人,沐浴黨的光輝,傳承紅色基因,銘記諄諄教誨,學黨史、知黨情、頌黨恩……”錚錚誓言聲在銅像廣場響起,紅軍娃喉間震顫的每一個音節,不僅是面向周恩來銅像的莊嚴承諾,更是向百年精神坐標系立下的時代契書。
看影片、學家風
在翔宇講堂,紅軍娃觀看《系好人生第一扣——周恩來的家風故事》紀錄片,“感恩”“自立”“勤儉”三組跨越時空的家風密碼在眼前徐徐展開。此刻,家風教育不再是書本里的鉛字,而是穿透歷史的精神電流,正把百年家訓的基因編碼寫入紅軍娃的人生程序。
講故事、學風范
在7號門2758號飛機前,春風拂過飛機旁的新綠草坪,師生們深情回憶起周恩來在危急關頭把傘包讓給葉挺的女兒葉揚眉的感人故事。跨越時空的實境教學,一邊托舉起生命希望,一邊傳遞著信仰火種,讓紅軍娃深刻領會到周恩來面對危險時的沉著冷靜和舍己為人的大義。
受采訪、講感悟
研學結束后,鏡頭記錄下孩子們此次研學的感悟和收獲:“通過參加這次主題研學活動,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少年強,則國強。我也要像周爺爺一樣,從小樹立遠大理想,聽黨話、跟黨走,長大成為祖國的棟梁。”“周爺爺的崇高品質讓我更加感受到作為一名少先隊員肩負的使命擔當。除了努力學習外,我還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建設家鄉、報效祖國貢獻力量。”
寫心得、塑信仰
返程大巴上,翻動研學手冊的沙沙聲連成一片浪涌。尋訪團學子們在心得頁中寫道:“原來真正的偶像不在熒幕里,而在歷史長河閃耀的星空上。”隨隊教師發現,40多份心得中有32次提到“責任”、28處書寫“信仰”,那些被春風翻開的紙頁間,正生長著新時代少年的精神年輪。
作為周恩來紀念地創新研發的青少年思政標準化課程,“系好人生第一扣”突破傳統課堂邊界,將教學場景延伸至紅色場館的鮮活場域,創新推出“八個一”標準化課程模塊,通過“情景式教學+體驗式學習”的雙向賦能,引導學生在歷史現場觸摸信仰溫度,在實境課堂感悟家國情懷。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思政課,而是用腳步丈量信仰的青春遠征——學子們腳下的長征路、眼中的真理光、胸中的燎原火,正以知行合一的筆觸在民族復興長卷上書寫答案。期待少年們以“為中華之崛起”為己任,胸懷祖國,志存高遠,做擁有“四個自信”的新時代好少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供稿:周恩來紀念館 張丹丹
攝影:高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