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人形機器人獨角獸企業達闥機器人深陷經營危機,上海總部及多地分公司被曝“人去樓空”,引發市場對其倒閉原因的廣泛討論。
對于目前存在的困境,盡管達闥創始人黃曉慶在公開回應中強調“上海總部仍存續,其他區域業務正常推進”,但結合多方信息顯示,這家估值曾超223億元的明星企業正面臨資金鏈斷裂、技術商業化受阻、資本退潮等多重沖擊,其困境折射出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共性問題。
自2015年成立以來,達闥累計融資超54億元,但2023年C輪融資后未再獲得新注資。據內部員工透露,融資款“可能未足額到賬”,而公司卻在技術研發、全國28個分支機構擴張中持續“燒錢”,導致運營成本激增。
2019年達闥赴美IPO因技術制裁受阻,2023年港股上市計劃又因“商業化進度不達標”擱淺。2024年人形機器人板塊暴跌2.28%,機構資金凈流出13.59億元,朱嘯虎等投資人公開表態“批量退出商業化模糊項目”,而達闥既沒有形成有效生態,也沒有明確產品路線,一直搖擺不定,導致資源分散。
創始人黃曉慶曾提出“柔性關節成本必須下降”的目標,但公司始終未能突破技術瓶頸,伺服電機和傳感器成本占比高達57%。此外,達闥長期依賴政府項目,未形成可持續商業模式。
從2024年起,達闥欠薪、社保斷繳、供應商訴訟等問題集中爆發,僅2025年一季度達闥機器人被執行金額已超3530萬元,5億元股權被凍結。盡管黃曉慶稱2024年營收約6億元,但遠不足以覆蓋研發投入與債務壓力,資本斷供后迅速陷入惡性循環。
并且,達閥在戰略上也存在失誤,盲目擴張導致管理失控,全國十余個分支機構、26家控股企業的龐大布局推高運營成本,而2024年員工數從800人銳減至150人,技術團隊流失嚴重。內部治理混亂加劇危機,前員工披露“薪資分期協議成空頭支票”“個稅信息造假掩蓋欠薪”等亂象,反映出企業現金流管理與合規體系的崩塌。
達闥的案例為人形機器人賽道敲響警鐘,技術前瞻性必須與市場需求動態適配。創始人黃曉慶所稱“堅守產業化初心”的愿景雖未熄滅,但如何在資本耐性、技術周期與商業落地間找到平衡點,將成為所有從業者的必修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