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夜色里,喧囂漸去,可許多中老年人卻在燈下輾轉難眠。偶爾幾夜失眠或許無傷大雅,可當“徹夜難眠”頻繁出現,就要警惕:睡眠障礙正在悄悄上門。充足高質量的睡眠,對中老年人的情緒穩定、記憶力保持和慢病風險控制至關重要。及時捕捉身體發出的早期信號,才能將潛在隱患扼殺在萌芽階段。
哪些日常習慣是“睡眠殺手”?
睡前長時間看屏幕
晚間盯手機、平板或智能電視超過30分鐘,藍光干擾褪黑激素分泌,延長入睡潛伏期,且易夜里驚醒。
臨睡前重口味宵夜或大量飲水
高鹽高油食物需長時間消化,導致胃酸反流或消化不良;大量飲水則增加夜間起夜次數,干擾深度睡眠。
不調節午后小憩
午睡超過45分鐘會削弱夜間睡意,生物鐘失衡,使人夜里難以安穩入眠。
不規律作息
周末隨意熬夜“補覺”,工作日再早起,會徹底打亂晝夜節律,身體無法適應光暗轉換。
睡前情緒波動和思慮過度
家事糾紛、財經新聞、熱點話題等讓大腦亢奮,入睡后仍難以進入深度休息。
68歲的張阿姨,退休后喜歡每晚看小區監控視頻直播,常熬到凌晨一兩點才上床。夜里,她的家人經常被她的鼾聲和忽然的憋氣驚醒。一次,張阿姨在夜半因呼吸暫停驚嚇而摔下床,才被送到醫院。經多導睡眠監測,確診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經使用氣道正壓呼吸機三個月后,夜間打鼾和呼吸暫停次數減少90%,白天嗜睡與頭痛也明顯緩解,高血壓指標穩定下降。張阿姨的經歷提醒我們:打鼾并非小事,必要時應及時干預,才能守住健康睡眠。
中老年人該如何關注并改善睡眠?
固定作息 每天同一時間上床與起床(±30分鐘),包括周末; 避免“周末補覺”過度延長。
優化睡眠環境 臥室保持安靜、微暗,溫度控制在18~22℃; 使用遮光窗簾和耳塞,減少噪音與光照干擾。
睡前“斷電”行動 睡前1小時關閉手機、平板、電腦; 可選擇讀紙質書、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松等方式過渡。
合理安排午休 午睡控制在20~30分鐘,最好在下午1~3點之間; 避免過度午睡削弱夜間睡意。
調整飲食與飲水 晚餐2小時內避免高脂高鹽食物; 睡前1小時內減少飲水量,防止頻繁起夜。
適度日間運動 午后或傍晚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太極、瑜伽); 避免睡前2小時內劇烈運動。
專業評估與干預 若自我調節無效或出現打鼾、憋氣,應及時就醫; 在睡眠中心進行多導睡眠監測,必要時使用CPAP; 結合認知行為療法,改善失眠認知與行為。
睡眠障礙不是“中老年人的必然”,也絕非“忍忍就過去”的小插曲。它像一顆隱藏的炸彈,隨時可能引發心血管、代謝和情緒問題。請中老年朋友認真對待身體發出的微妙信號,把握“斷電入睡”“固定作息”“專業干預”等關鍵,從今晚開始,守護每一個寧靜的夜晚,讓睡眠成為身心重啟的真正港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