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圖片顯示殲-11A戰斗機003號機出現在空軍大學里面,該機已經作為部隊教具,蘇-27/殲-11戰斗機正在逐漸退出空軍作戰序列,中國空軍蘇霍伊時代正在落下帷幕。
(殲11A戰斗機)
11號工程是上世紀我們最大的武器裝備引進項目
中國空軍從上世紀80年代引進蘇-27SK戰斗機,1992年首架24架交付。由于當時國產殲-10戰斗機研制還需要一段時間,而臺灣地區已經從美國和法國大量購買了F-16BLOCK20、幻影-2000-5戰斗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決定引進蘇-27SK戰斗機生產線,力爭在90年代末形成三代機批量生產能力,加快部隊主戰裝備升級換代。
1996年中俄雙方達成蘇-27SK戰斗機生產線轉讓協議,我方稱之為11號工程。11號工程是我們引進武器裝備之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大的1個項目,這個項目的實施有力提高我們空軍作戰能力,并且極大的促進我們航空工業技術進步。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俄方先提供20架散件,由中方組裝,打通生產線,然后達到年產15架的生產能力,中方預計采購200架殲-11A戰斗機,這些戰斗機將會在2012年之前交付完畢。
(殲11A戰斗機03架已經退役作為空軍院校教具)
1998年由俄方提供零件,中方組裝的第1批2架殲-11A戰斗機首飛成功,標志著11號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此后中方逐步提高零部件生產比例,直到2002年實現全部零部件國產化,(不包含發動機、雷達等系統和設備)。
俄方政策收縮 11號工程半途而廢
進入新世紀,俄羅斯經濟狀況好轉,因此調整了對外軍事合作政策,在許多關鍵領域進行了較大幅度收縮,具體到11號工程表現在,俄方不愿意開放火控系統源代碼,這樣也就意味著殲-11A戰斗機以后升級、維護都依賴俄方。另外在11號工程改進和升級工作也拒絕中方參與深層次項目,我方除了提供資金,幾乎無事可做。在這種情況下,11號工程已經無以為繼,最終2005年,我方在生產105殲-11A戰斗機之后,停止生產,轉而發展全國產化型號-殲-11B戰斗機。作為補償,我方向俄羅斯購買了100架蘇-30MKK/MK2戰斗轟炸機。
(俄方曾經提出11號工程第二階段方案-蘇-27SMK)
我們放棄殲-11A戰斗機生產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飛機技術水平已經落后。殲-11A相當于蘇-27SK戰斗機的水平,機載雷達為NO01雷達,天線為卡塞格倫天線,還不如殲8III戰斗機的1471火控雷達。航空電子系統架構也比較陳舊,數據總線相當于美國ARINC429和國內HB6096,只相當于殲-8Ⅱ(02)批和殲轟7的水平。新世紀,國內航空電子綜合系統、機載PD火控雷達已經成熟,渦扇10渦扇發動機研制也取得突破,這樣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進和升級殲-11A,不再依賴俄方。
(經過綜合改裝工程升級后的殲-11A)
(經過再次升級的殲-11A,垂直上安裝有導彈逼近告警系統)
實際上殲-11A本身的升級我們也沒有直接找俄羅斯,而是找到了白俄羅斯588廠,雙方聯合進行了蘇-27、殲-11A飛機升級,這就是蘇-27綜合改裝工程。蘇-27、殲-11A的升級以白俄羅斯蘇-27UBM1為藍本,沒有對飛機做大的改動,主要改進包括為NO01雷達換裝更加先進的信號/數據處理系統,火控計算機進行升級,以便支持R-77E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座艙加裝了MFI-55多功能液晶顯示器,提高人機界面。此后我們又依賴自己力量對殲-11A進行了改進,加裝了導彈逼近告警系統,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
隨著殲-10、殲-11B戰斗機的批量生產,殲-20隱身戰斗機研制成功。殲-11A戰斗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功成身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