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低頭,是因為根本沒必要”。
這話是真理,但是,卻出自敵人之口,著實讓人驚訝。
4月11日,一名BBC記者發了一條名為“為什么北京在關稅問題上不讓步”,比起它的分析,人們更關注BBC的畫風變了,從“中黑”變“中吹”。
誰人不知,曾經的BBC是“捧西壓華”的高手,如今突然選擇“反水”,一定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BBC當起了“中國通”
早在今年2月,被美國“斷糧”的BBC竟罕見夸起了中國,對中國以往的態度直接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對中國制造的成就直接“捧上天”。
為此,BBC特意為中國制作了一部紀錄片,重視程度拉滿,片中從電動汽車到無人機、芯片,BBC深度剖析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BBC還提到,中國制造現在正以后來者居上的姿態領先美國,不是西方一直炒作的“抄襲和盜竊”,而是扎扎實實的技術創新。
相關人士指出,BBC對中國的筆鋒調轉,有可能是因美國“斷糧”后,想以此“叫囂”美國以獲得關注,但不得不承認,BBC這次有點“懂王”附體。
4月,BBC發布的一篇文章更是道出國際心聲。
在這篇文章中,BBC試圖向美國人解釋在這場對中國“極限施壓”的關稅戰中,中國為何毫發無損,全文帶著“苦口婆心”之意,就怕把“這套施壓對中國沒用”直接寫出來了。
而BBC這套理論,恰巧與國際各界的想法不謀而合。
在這場博弈中,中國就像看傻子一樣看美國,滿臉寫著“你沒病吧”,美國卻一直以“都是弟弟”的姿態彰顯威名。
但反過來的結局是,自己被逼出內傷,對手不但毫發無損,還免費送“人頭”。
美國從未停止對中國打壓,尤其在特朗普政府卷土重來以后,對中國更是“極限施壓”,但中國非但未顯疲態,反而用硬核反制給了美國一個“措手不及”。
要知道,多年來,美國對各國的策略有個“默認設定”,就是只要施加足夠壓力,肯定會妥協,但美國怎么也沒想到,正是美國的“施壓”,加快了中國“浴火重生”。
特朗普大揮關稅大棒時,更沒想到這招在中國這里竟成了“棉花拳”,BBC一針見血指出“中國根本沒有必要低頭”。
美國為了打壓中國,將中國關稅加到145%,想讓中國“無路可退”的時候,結果自己先損失慘重,兩天內讓美國股市蒸發了5.4萬億。
同時,美國妄想要中國妥協,換來的卻是稀土出口管制。
可以說,從F-35到特斯拉電池,都需要中國稀土,而中國手握全球90%的稀土加工產能,美國有70%的稀土都要依靠中國的供應。
中國收緊出口,不僅讓美國軍事裝備生產受阻,電動汽車產業也面臨著“斷糧”危機。
這場關稅戰,是毫無疑問地美國“砸中了自己的腳趾頭”。
中國“以柔克剛”的戰術,盡顯中國智慧,這套“太極拳”的打法,讓美國的“組合拳”頻頻落空,更讓美國意識到,從不按套路出牌的中國,敢硬氣的底氣是有真本事。
高端獵人,往往以獵物姿態入場
美國想打“單線作戰”,中國卻玩“降維打擊”。
可以說,中國在用數十年的布局對沖美國“頭腦一熱”的關稅戰,而美國總統可能連下一個任期都保證不了,美國鼓吹的“速勝論”既天真又可笑。
中國“不低頭”,不僅僅是因為“固執”,而是中國有實力、有耐心、有替代方案,特別是2018年貿易戰催生中國芯片自主的“覺醒年代”。
5年內建成28納米自主產線,讓中國芯片走向國際,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60%,倒逼全球車企轉型,美國逼著全世界“孤立”中國,但中國卻讓波蘭光伏企業實現830%的增長率。
中歐啟動電動汽車最低進口價格機制,在美國六親不認對“盟友”無差別征收關稅時,中企已經通過RCEP,實現區域內零關稅,用行動證明“跟著美國制裁中國,生意還怎么做”。
而當中國推動本幣結算視為:美元的霸權杠桿已經在松動。
中國用金磚國家構建起來的數字貨幣體系,讓美國智庫直呼“我們想孤立中國,結果被孤立的卻是自己”。
不管是BBC的“轉性”還是國際各國的“反水”,都是美國的霸權主義坍塌的前兆。
正如王毅外長曾說“中國以確定性穩住不確定的世界。”美國試圖以百年前的霸權行事風格逼迫中國簽署不平等條約,純屬癡心妄想。
未來,中國將走得更穩也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