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成都交警在三環路、二環高架、機場高速試點“龜速車”治理系統,下一步該系統的使用范圍將擴散到全市高速路、快速路等路段。對于被認定的“龜速車”,交警部門還會“順藤摸瓜”。利用道路感知設備和視頻AI算法,仔細核查慢速車輛駕駛員是否存在撥打接聽手持電話、客運車輛違規載貨等交通違法行為。一旦查實,相關信息將推送至屬地交警分局,駕駛員或將被罰款100元、駕駛證記3分。
車輛超速當然要治,但車輛龜速行駛同樣需要治理。從單純關注"超速"到同時治理"過慢",體現了交通治理理念的全面升級。
"龜速車"現象絕非成都獨有,它已成為困擾許多城市交通的普遍問題。所謂“龜速車”,即行駛速度遠低于規定限速標準的車輛。在快速路上低速行駛的車輛,歷來是城市交通的“隱形殺手”。
數據顯示,一輛時速低于平均車速30%的“龜速車”,會導致后方車輛通行效率下降40%以上。更嚴重的是,此類車輛往往伴隨分心駕駛行為——成都交警調查發現,超過60%的“龜速車”駕駛員存在刷視頻、打電話等違法行為?。這種“低速+違法”的疊加效應,不僅造成“一車壓道、百車減速”的連鎖反應,更大幅增加追尾事故風險?。
?對于“龜速車”,傳統治理模式依賴人工巡查,存在響應滯后、取證困難等問題。而成都此次通過技術手段劃定"動態限速閾值"(如高速路段低于60km/h持續3分鐘),結合實時車流數據動態調整標準,實現了精準識別。這種"數據畫像"模式突破了主觀判斷的局限,為全國同類城市提供了可復制的治理樣本。
從社會層面來看,“龜速車”治理系統不僅是對交通違法行為的打擊,更是一種對公眾交通意識的引導與重塑。長期以來,部分駕駛者對“龜速行駛”這一行為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甚至將其視為一種“安全駕駛”的方式。成都交警通過這一系統的試點與推廣,實際上是在向全社會傳遞一種明確的信號:安全駕駛并非意味著可以隨意降低車速,遵守交通規則、保持合理車速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
然而,科技手段的運用并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在推廣和應用該系統的過程中,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避免誤判和漏判;如何保護駕駛員的隱私,防止信息泄露;如何制定合理的處罰標準,確保執法公正公平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成都交警在推進治理系統應用的過程中,認真思考和解決。
“龜速車”現象的背后,往往與駕駛員的交通安全意識淡薄、駕駛習慣不良等因素有關。因此,在加強科技治理的同時,還應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提高駕駛員的交通安全意識和文明駕駛素養。通過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活動、加強駕駛員培訓等方式,讓駕駛員深刻認識到“龜速行駛”的危害性,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共同營造安全、暢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環境。
作者:徐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