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在泰國甲米府(Krabi)的海灘上拍攝的視頻火了。視頻里,泰國國家公園顧問Siranath Bhiromphakdee(公眾昵稱Psi Scott)正在和一對俄羅斯游客激烈爭執。起因是,這對游客在禁令期間偷偷雇船登島,被發現后,Siranath當場要求他們離開。而就在解釋過程中,俄羅斯男子突然對他說了句——“Ni Hao”。
然后,場面徹底失控了。
Siranath瞬間爆怒,當場宣布:“今天別想再玩了!如果你再說一次,我就讓你被遣返!”
Siranath自己其實是個海洋環保主義者,號稱絕不吃海鮮以保護海洋生物,背景也不簡單——出身泰國著名的啤酒家族Singha。事后,他把整段沖突視頻發到了自己21萬粉絲的臉書賬號上,并用英文怒斥:“來到泰國卻連泰國和中國的區別都不知道,極度無禮且帶有種族歧視!”
事情一出,瞬間引爆泰網。圍觀群眾紛紛熱議:
西方人見到亞洲面孔就喊“Ni Hao”,真的算種族歧視嗎?
泰國人為什么這么敏感?
“Ni Hao”背后的刺痛感
其實,是否種族歧視,得看場景和語氣。
如果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有人邊笑邊用“Ni Hao”打招呼,甚至加上“Ching Chong”的亂喊,模仿李小龍的動作,拉眼角做瞇瞇眼……那毫無疑問,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
但如果只是在泰國,游客見到長得像華裔的人,順口來句“Ni Hao”,更多時候,很可能只是因為——
不了解泰國文化,誤以為泰國人都是華裔;
把“Thailand”和“Taiwan”搞混;
懶得學“薩瓦迪卡”(??????)這種專門的泰語問候語;
覺得中文是亞洲通用語言(誤會很大)。
對一些泰國人來說,被誤認成中國人,觸動了他們對文化獨立的敏感神經。尤其是近年來,中資在泰國大舉投資,很多人心里都有隱隱的不安,害怕泰國變成“中國的經濟殖民地”。于是,一句“Ni Hao”,在特定場景下,就像壓在火藥桶上的火星,一點就炸。
而像Siranath這樣,本身就對保護泰國文化特別執著的人,遇到這種情況,自然爆炸得更快更猛。當然,因為他多次公開發聲態度挑釁,上級已經決定解雇他國家顧問的職務。
但也不是所有泰國人都會介意
當然啦,事情也沒必要一刀切。
很多泰國人其實非常佛系,覺得外國人叫錯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反正都是好意嘛,何必動怒?
就像泰國人叫白人游客“farang”(?????,意為“外國人”),有些西方人聽了也不舒服,但大多數也就一笑了之。
畢竟,文化差異嘛,理解萬歲。
結語:多一點了解,少一點尷尬
如果你打算來泰國,記住最保險的問候語就是:“Sawasdee”(??????)!
無論見男見女,都適用,而且百分之百得體又禮貌。
世界這么大,多一份尊重,旅途也能多一份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