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等地,“假裝上班公司”悄然興起。所謂“假裝上班”,是指花錢獲得“辦公室”環境的共享辦公服務。這一現象迅速在網上引發熱議:這不就是花錢去“上班”嗎?“假裝上班”究竟圖什么?
帶著好奇心,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了一些“假裝上班公司”發現,此類“公司”只是一種工作理念或營銷方式,沒有任何一家真正懸掛與“假裝上班公司”對應的營業執照或企業標識,里面聚集的也都是一群認真工作的年輕人。他們之中,有些人需要這里廉價的共享工位,有些人正在尋找創業合作,還有人只是想擁有一個上班之外的情緒“避風港”。
營銷“假裝上班公司”
尚未落地已引發好奇
春節后,一個名為“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的賬號在網上發布了一篇推文,稱北京房山區假裝上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提供高速WiFi、茶水無限暢飲、沉浸式辦公室環境,還有午間盒飯工作餐,此外還能免費拍攝工作打卡照,提供老板巡查服務,可開具“在職證明”填補簡歷空白期。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提供的這些服務收費標準為每天50元。面向的用戶包括:失業在家怕被親友看穿的人、自由職業在家效率低下的人、備考創業卻找不到安靜空間的人……
該條帖子發出后,收獲了4000多的轉發、評論和點贊,有網友戲稱:“這就是傳說中的花錢上班嗎?”也有網友問:“在這里工作怎么賺回上班的錢?” 當然,也有網友一眼看出這家“公司”的實質——這不就是共享辦公空間租賃嗎?
為了做推廣,該賬號的運營者還建了一個“北京假裝上班公司員工群”,群里目前有240多人。有的人標注為“公司總監”,有的標注為“大興區總經理”“大華北區總裁”“海淀區CEO”,所有頭銜都是由群主隨意賦予的。
一直停留在線上的“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即將落地
群里每天聊的話題各式各樣,但整體缺乏正式工作的氛圍,更多的是一種輕松閑聊的社群狀態。群友們唯一共同關心的問題是:假裝上班公司何時開門營業?
事實上,這家“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只是停留在網帖上的噱頭,一直沒有實體經營場所。直到3月底,群主在群里發布了一則公告并附上了多張公司內部照片,稱4月初公司項目將落戶北京豐臺,每個工位每天48元。照片顯示,公司有前臺、工位、辦公室、健身區、食堂等共享辦公空間的基本配置。
消息發布后,不少群友追問“公司”的具體位置,但連續多天群主都沒有發言,也未回復群友們。
北青報記者發現,這家“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在天眼查上根本查不到;在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上,搜索“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 信息也顯示為0條。
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上沒有找到“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的信息
網友小魚關注到“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時已經找到了新工作,回憶起自己在2023年被裁員時的經歷,覺得如果那時有這樣的“公司”,她可能也會去過渡一下。
原因是那段時間她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每天都去圖書館或咖啡廳待著,“但那里也不一定總能占到座位”。后來小魚就改去朋友家或自習室消磨時間,“有一次我爸爸突然讓我給他拍一下公司的照片,嚇得我趕緊找前同事幫忙,才應付過去。”
從“假裝上班公司”帖文下的評論區可以看出,對它好奇的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失業者,可借此獲得過渡性辦公場地;二是創業者,能利用共享空間聚集資源;三是全職媽媽等群體,可體驗職場環境;四是自由職業者,能獲得辦公、社交與合作的共享空間。
律所盤活閑置工位
供承租人開展工作
當“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還在籌辦線下場地時,已經有人率先將“假裝上班公司”的理念落地。在北京雙井、國貿、望京乃至京東燕郊,都有了“假裝上班公司”。
小傅前不久曾經去位于雙井的一家“假裝上班公司”體驗。他是一個月刊編輯,工作時間自由,日常工作就是找作者約稿,到月底再把稿件收集上來編輯處理。在處理稿件的這段時間,他往往會找一個咖啡廳或自習室工作,因為這樣效率會更高。
小傅在網上看到了“假裝上班公司”的信息后,覺得這樣的場地更適合自己。“家里人多事雜,咖啡廳太吵,自習室又靜得不敢打電話。”小傅說,作為自由職業者,他不需要打卡,但渴望一個舒適且便利的辦公空間。
小傅體驗的這家“假裝上班公司”提供工位、網絡、打印機等基礎辦公設施,更重要的是,有種安靜、有序的“上班”氛圍。身邊是做電商客服、自媒體運營、創業的年輕人,大家都在認真工作?!拔铱礇]人是在‘假裝’,只是他們的單位不在這里?!?/p>
在小傅看來,所謂“假裝上班”,并不等于不工作,而是對傳統上班概念的一種更新。過去,上班意味著打卡、進單位、有工位;現在,很多職業已經不依賴固定場所?!凹傺b上班”并非“假裝”,而是一種模擬傳統職場的新型辦公方式,為靈活就業者、自由職業者等群體提供節奏感和歸屬感。
小傅去的這家雙井“假裝上班公司”實際是一家律所閑置的寫字樓。這里并沒有任何公司或律所的牌匾,只是一個普通寫字樓內的辦公區。
位于雙井的一家“假裝上班公司”
據了解,因律師的工作自由,大量工位空置,律所為了分攤成本決定短期出租,共享會議室等空間。相比普通的共享辦公,這里的租期更靈活、價格也更低。
至于為何在網絡上打出“假裝上班公司”的字樣,律所聯系人表示,他們的文員看到網上有類似宣傳信息,直接從別的帖子上扒下來的?!拔覀冞@兒沒有‘假裝’的,大家都在認真工作?!?/p>
小微企業資源共享
偏愛尋找同行租客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假裝上班公司”大多為共享工位模式,只在細節服務上略有差異。例如北京東部某家“假裝上班公司”實為自媒體直播公司,除閑置工位外,還配備直播間、服裝道具間及會議室等設施,多為有直播創業方面需求的年輕人提供服務。
據該公司的工作人員李娜(化名)介紹,公司是受了網絡熱詞的啟發才打出“假裝上班公司”的旗號,主要是為了盤活閑置工位,另外再對接一些潛在的合作資源,拓寬渠道。
“我們理解初創團隊的困境——傳統寫字樓動輒要求年付租金,這對創業者壓力太大?!崩钅妊a充道,“作為自媒體公司,我們提供按天、按周的靈活租賃方案,但主業始終是自媒體運營和直播帶貨?!?/p>
李娜介紹,打出“假裝上班公司”旗號后,每天都有人私信咨詢,也有部分自媒體從業者承租下工位。
“我們優先選擇同行業租客?,F在的租客也都是做自媒體運營或視頻剪輯的,和我們有業務協同。比如直播文案、短片拍攝等就會外包給這些租客,按件付費?!?/p>
這種模式形成了資源共享——有主播租用共享直播間時,與同樓的電商租客合作賣貨,實現雙贏。“這算是小微企業的抱團取暖?!崩钅瓤偨Y道。
李娜認為,現代工作對場所的需求多種多樣:經常出差外拍的攝影師,雖然不需要固定工位,但得有臨時場所接待客戶;居家帶娃的寶媽,只需要每天幾個小時專注處理兼職工作?!拔覀冞@里就有這樣的租客,嫌家里環境干擾,所以來這 ‘上班’。”李娜舉例道。
網上可以找到不少所謂的“假裝上班公司”
農場空間免費使用
提供一片廣闊天地
在這些“假裝上班公司”中,位于北京郊區的本然農場獨樹一幟。作為一家農業生產機構,吸引的卻是城市白領前來“假裝上班”。本然農場除了在柵欄門上掛著“本然農場”的木牌以外,也并沒有打出“假裝上班公司”的牌子。
農場里都是一排排的果蔬大棚和種植用地,農場經營區的小樓上也沒有標出這里是“假裝上班公司”的任何信息。
設計師阿濤不久前去過本然農場的“假裝上班公司”,他的評價是在這里工作效率高且心情好,“這地方不錯,辦公環境安靜,出門就是農田。能免費辦公,還能看看綠色,挺舒服的?!苯Y束工作后,他在院子里看了會兒書,臨走時還摘了幾個西紅柿。
阿濤說,他本以為“假裝上班公司”是為失業人群提供的場所,讓不愿告知家人實情的人有個去處。但實際體驗后他發現,來這兒的大多是像他這樣希望找個安靜辦公環境的自由職業者,也有部分人是處在求職過渡期。
“有些時候,人需要到空間廣闊的地方沉靜下來,才能繼續思考?!鞭r場的主人“本然先生”(下稱“本然”)表示,在農場里開一個“假裝上班公司”,就是希望幫更多人“好好上班,好好生活,好好地走好下一步。”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本然農場的“假裝上班公司”沒有格子間工位,取而代之的是沙發、茶幾和吧臺桌椅,如果你想一邊曬太陽一邊辦公,還可以把桌椅搬到院子里,然后一邊聞著鄉土氣息,一邊處理手頭的工作。
本然說,來他這里“假裝上班”的人形形色色,有自由職業者、數字游民、初創團隊合伙人……無論是什么人,來到這里都能享受免費接待,他們在這里可以辦公、學習、洽談,也可以干農活、曬太陽,或者和本然一起喝茶聊天,琢磨一下自己的下一步規劃——這就是他定義的“假裝上班”。
本然農場里的免費“工位”
本然農場建于2022年,主要經營農業項目。本然介紹說,近年來不少客人反映這里的環境有助于緩解工作壓力,希望在此住宿,但農場當時只能提供日間辦公、休閑服務。
2024年起,鑒于這類需求逐漸增多,于是在今年春節前,本然在農場開辟出一塊區域,為前來“假裝上班”的人提供休整的空間。本然表示,這個想法源于他從書中看到的日本經濟轉型時期失業者的故事,希望農場既能成為上班族的辦公場所,也能為待業者提供暫時放松的空間。
某一天的上午來了好幾撥人,本然請所有人吃了一頓午飯,“大家連姓名都不知道,就在一起聊了一下午的天?!北救徽f,那次意外的聚餐幫一些人打開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找到一些擺脫當前困境的方法。
還有一次,農場“假裝上班公司”來了三個90后,他們是學建筑設計的同學,其中兩個有留英的經歷。他們在和本然聊天時表示自己很迷茫,對口行業的大環境調整,使得工作不太好開展。聊天過程中,他們發覺農場的環境很好,于是生發了在這里辦沙龍的想法,希望以此打開工作的新局面。對此,本然表示歡迎,愿意為他們提供活動場地。
本然說,無論工作遇挫還是暫時失業,都可以來這里調整狀態。“就像我們農場的土地,有起有伏才能長出好莊稼。”他表示,這里歡迎所有認真生活的人,為大家提供一個可以喘息的天地。
記者手記
“青年養老院”無人養老
“假裝上班公司”真在上班
繼“青年養老”之后,又出現了“假裝上班”。這些網絡熱詞看似精準地戳中了當代青年的“痛點”,但本質上仍是互聯網流量需求的產物。
在傳統認知里,青年不該“養老”,上班也不可能“假裝”。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才更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噱頭一旦形成,流量自然隨之而來——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基本邏輯。
然而,人終究無法永遠活在虛擬的敘事里。如果說流量的最前沿總是擠滿趨之若鶩者,那當熱潮退去,現實終會消解那些曾被過度包裝的概念。
于是人們發現,“青年養老院”里并沒有躺平的年輕人。僅僅幾個月后,那里就逐漸轉型為鄉村振興的“試驗田”,主理人甚至計劃將“青年養老院”改名為“青年充電站”。
可以預見,“假裝上班公司”的歸宿也將如此。無論是出租工位的企業,還是短期租用的個人,他們的目標始終明確——為了真正的工作。假以時日,“假裝上班公司”或許會變成“創業合作平臺”?!扒嗄牮B老”和“假裝上班”等標簽下聚集的,從來都是一群渴望認真工作、努力向上的年輕人。
供圖 | 受訪者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