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同志,這是我兒子的墳,你們不能遷走!”
1955年,春回大地,萬物萌發,得到指示的志愿軍首長帶著幾名志愿軍戰士前往毛岸英同志的埋葬地,準備將其墳墓遷往位于朝鮮的檜倉志愿軍烈士陵園。
不曾想,此舉卻引來一名朝鮮婦女的拼命阻攔,這位朝鮮大媽在現場死死的護住了毛岸英的墳墓,口中聲稱這是她兒子的墓,任何人不準碰!
這突如其來的狀況,讓在場的志愿軍一時間摸不著頭腦,難道墳墓找錯了?可明明墓前的墓碑上明確寫明了埋葬人的生平信息,都是對的啊!
但為何眼前的朝鮮婦女仍舊堅持聲稱這就是她兒子的墓呢?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了支援朝鮮人民抵抗外來侵略者,黨中央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前往朝鮮抗美援朝。作為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最終說服眾人成為了一名志愿軍戰士,并且隱姓埋名成為了志愿軍司令部的一名機要秘書。
志愿軍司令部設在后方,在志愿軍駐地中是相對安全的地方,但年輕的毛岸英卻經常申請執行外出任務。隨著戰事的深入,美軍對朝鮮的轟炸次數越加的頻繁,甚至開始進行無差別打擊,就連朝鮮的平民房屋也受到了牽連。
在毛岸英的又一次外出執行任務時,就遭遇到了美軍的轟炸,一枚炮彈恰好落在了他身旁不遠處的一棟朝鮮民房中。
炮彈炸開,一聲巨響后,民房轟然倒塌并且燃起了熊熊大火。
在看到這樣的情形后,毛岸英立馬奔向被火海吞噬掉的廢墟中去救人,由于行動迅速很快就將一名朝鮮婦女救了出來。安置好后,毛岸英回頭看了眼幾乎成火爐的廢墟,現場濃煙滾滾火光沖天,他狠狠一咬牙,再一次沖進了火海。
因為他知道里面還有其他人,晚一秒就可能會喪失一條人命。好在,經過一番搜尋,毛岸英成功的將婦女的家人也抱了出來,但他身上的衣服、頭發和眉毛全部被燒焦了。
這場英勇之舉,換來了朝鮮婦女一家人的平安。此后,為了感激毛岸英的恩情,朝鮮婦女便將他當作親兒子來看待,經常去駐地上探望毛岸英,宛若親人一般。
“打仗總是要死人的。”
入朝僅一月零三天,毛岸英用生命詮釋了何為信仰。
1950年11月25日上午,數架美方敵機攜帶著百十個凝固汽油彈沖著位于朝鮮北部大榆洞的志愿軍司令部襲來。
由于此處是志愿軍臨時設置的司令部,所以看上去非常簡陋,幾十平米的指揮作戰室幾乎全是木頭搭建而成的,極易燃燒。隨著大量的凝固汽油彈傾撒下來,陣陣爆炸聲震耳欲聾,指揮部瞬間化為一團火海,而毛岸英等志愿軍戰士也再也沒有從火海中走出來。
當天,一封絕密電報便送達到了遠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手中。
這封短短百余字的電報中,上面寫的是毛岸英所在的指揮部被敵機偷襲和他壯烈犧牲的消息。看到這封突然發來的電報,毛主席一時間沉默了。
當時,身為毛主席衛兵的李家驥,看到了主席手中的香煙拿起又放下,失神的摸著身上的口袋打算找到一盒火柴,可火柴盒就擺在一旁的桌子上,整個人看上去頓時老了許多。
毛岸英不僅是一名志愿軍戰士,也是毛主席最為疼愛的兒子。親子逝去,心如刀絞,而毛主席依舊是強撐著哽咽道:
“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已經獻出了那么多戰士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我的兒子毛岸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不要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就把這當成一件大事。”
毛岸英犧牲后就葬在了指揮部所在的大榆洞,當那位時刻惦記著毛岸英恩情的朝鮮婦女再次來探望他時得知了其犧牲的消息,頓時淚如雨下。
“我要替他守墳!”
感恩的朝鮮婦女一家人,此后便一直守候在毛岸英的墓前,默默的守護著自己一家的恩人。
直到1955年,志愿軍戰士奉命前來為毛岸英遷墳的時候才發生了這位朝鮮婦女阻止不讓遷墳的一幕。
經過一番了解之后,前來遷墳的志愿軍戰士也終于理解了這名朝鮮婦女的用心,也深切的感受到了來自朝鮮人民的感恩之情。
“阿媽妮,這是我們志愿軍烈士的墓,我們是奉命來遷移的,遷到志愿軍烈士陵園去。你知道這里埋葬的是誰嗎?他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領袖的親兒子毛岸英!”
“啊,他是毛主席的兒子?”
得知毛岸英真實身份的朝鮮婦女一下子就愣住了,她本來以為毛岸英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志愿軍戰士,沒想到救過自己的恩人竟是有著這樣的身份。連毛主席的兒子都來支援我們并且救下過自己的一家人,這是天大的情誼呀!
因為毛岸英是隱姓埋名參加的志愿軍,很多戰士都不清楚他的身份,知道的人也對此閉口不談,有著嚴格的保密措施。甚至一起前來的記者楊大群,也是和這名朝鮮婦女一樣這個時候才知道的,這座墳墓下埋葬的竟然是毛主席的兒子。
進行遷墳時,朝鮮大榆洞附近的居民們都前來送行,現場的氣氛一度悲痛。被毛岸英救下來的朝鮮婦女和其女兒一起配合志愿軍戰士將毛岸英的棺槨抬上了靈車,隨后眼含淚花佇立在一旁,默默的看著靈車遠去直至消失在視野里。
這感人的一幕,也被隨行記者楊大群全都記載了下來,這可是來自朝鮮人民內心發自肺腑的感情啊。
“他是志愿軍戰士來支援咱們朝鮮的,也是為朝鮮犧牲的,更救過我們的命,他就是我的親兒子!咱們一定要記得年年去給咱們恩人守墓。”
婦女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為之動容,并且付出了實際行動,在婦女去世之后她的子女也加入到了替志愿軍守墓的行列之中。
像這名朝鮮婦女對毛岸英的恩情一樣,許多朝鮮人民感受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熾熱的情誼之后,也紛紛每年自發前去檜倉志愿軍烈士陵園進行緬懷。
在這片烈士陵園中,有著一座半身雕像,在一旁的花崗巖墓碑上刻著“毛岸英同志之墓”這七個大字,這正是從大榆洞遷來的毛岸英新的墓址。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一九五〇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毛岸英同志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將永遠教育和鼓舞著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上面是在墓碑后面刻下來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在朝鮮犧牲時才28歲,正大好年華,卻犧牲在了遠離祖國家鄉的朝鮮,但他的犧牲是值得的,就如日復一日守護著他墳墓的朝鮮婦女,不僅甘愿將毛岸英認作是自己的兒子,也將烈士陵園內犧牲的所有志愿軍永遠的記在了心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方迅速出兵朝鮮對其進行武力干涉,且不顧中國的一再警告越過了三八線將戰火蔓延至中朝邊境。為了保家衛國,新中國決定派出志愿軍抗美援朝,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赴朝鮮境內。最終歷經兩年零九個月,在付出慘重代價后將侵犯之敵擊退,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
1955年,在為毛岸英同志遷墓的時候發生的這個小插曲,不僅完美展現出了當時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愛戴感激之情,也體現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和平和保家衛國而做出的偉大犧牲。
戰火無情人有情,銘記歷史,緬懷烈士,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奮發向上的源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