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周總理和尼克松握手的照片被鏡頭定格,然后被中美雙方媒體報道刊載。為了這歷史性的一刻,中美兩國已經等待太久了,所以緊緊握住的雙手也被附上了更加豐富和美好的象征含義。
但是當時中美媒體報道的照片卻略有不同,仔細對比才發現照片中竟然少了一個人。
為何當時中方發布的照片比美國媒體發布的照片少了一個人?被抹去的人是誰,究竟是何身份呢?
1972年2月20日21時,由喬冠華、章文晉等人組成的先遣隊員已在上海機場守候多時。當時喬冠華是外交部副部長,而由他親自接見的貴賓正是美國總統尼克松。
也許在36年前,中美兩國還無法想象此時此刻的場景。但是基辛格秘密訪華卻給這一切帶來了轉機,尼克松此行無疑是高調的,這彰顯出了中美兩國終于克服了重重困難交往的決心。
今天這一切都來之不易,基辛格訪華期間格外留心關注中國的報紙和文化,可能是因為當時中美兩國都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所以基辛格也并非完全信任我國。
英文版的新聞公報上會刊登一條毛主席語錄,有一天恰好被換成了“打倒美帝國主義及其一切走狗”,這就讓基辛格變得格外敏感。他希望可以獲得一個滿意的解釋,而且更不希望尼克松總統訪華期間發生類似的事情。
周總理知道這件事后就決定,所有的報紙都只能放在會客室,不需要送到客人的房間里。
不過基辛格在返回美國的時候還是拿走了很多類似的期刊和報紙,因為美國方面也是非常謹慎,他們不希望自己在中美建交這樣的政治大劇上扮演小丑的角色。但是事實上,這實在是無端的揣度。
對于尼克松訪華,當時舉國上下都是極為重視的,因為當時毛主席的身體狀況不佳,此前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外交會議和首腦會談,但是主席卻在尼克松一行剛下飛機的時候就決定和他們見面。
21日上午,周恩來總理親自在北京機場迎接尼克松夫婦,他們握手的照片被無數鏡頭記錄下來,然后又出現在世界各大媒體上。
可是在《人民日報》刊出的照片上卻找不到周總理身后的冀朝鑄,可能是因為當時有關人員認為,他只是一個翻譯人員,所以沒有必要留出空間。握手的主角是周總理和尼克松,照片的內容也應該是與此有關的,應當減少減量照片中不必要的元素,讓所有看到照片的人第一眼都能鎖定在緊緊握住的手上。所以中版照片上是沒有冀朝鑄的。
可是美版上的周總理與尼克松握手照片,卻能清晰地看到站在周總理身后的冀朝鑄。
不過冀朝鑄知道自己的身份,作為翻譯人員他既不能靠的太近,但也不能離得太遠,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聽的清楚,才能將對方的話翻譯的準確。對于中美兩國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時刻,對于冀朝鑄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看著尼克松和周總理緊緊握住的雙手,冀朝鑄激動的翻譯出了那句具有歷史意義的話語:“我是跨越太平洋與中國人民握手。”
這句話后來流傳度很高,只要人們見到那張握手的照片就能夠想起這句十分經典的話。所以換個角度來看,雖然冀朝鑄沒有出現在中方刊載的照片上,但是他的翻譯卻被永久記錄下來了,這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永恒呢?
時至今日,人們在回憶談論起周總理和尼克松那場世紀性的握手時,也都會自然的聯想起那句經典的翻譯。可是對于冀朝鑄來說,也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作為專業的翻譯人員想要留下一句經典流傳的譯文有多難。尤其是和外交有關的翻譯,想要出彩,更是難上加難。
冀朝鑄的外交首秀是1954年4月的日內瓦會議,他作為翻譯組的成員和大家一起齊心協力,由于當時準備較為充分所以冀朝鑄圓滿完成了任務,更被選為了外交部的英文翻譯接班人。
不過他卻在1956年9月,尼泊爾首相訪華的時候發生了翻譯失誤。因為當時周總理興致很高,所以在原稿基礎上還加了一大段即興發揮的內容,冀朝鑄沒有任何思想和專業上的提前準備,再加上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外交場合,所以他很緊張,只能硬著頭皮按照原來的稿件繼續翻譯下去。
周總理英文水平很高,他聽出了冀朝鑄的無助和錯誤,趕忙讓其他的翻譯人員代替冀朝鑄繼續工作。冀朝鑄內心十分不安,他覺得自己可能再也不能留在外交部了,也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再替總理翻譯了。
可是他沒想到,總理并沒有怪他,反而讓冀朝鑄和浦壽昌一起輪流翻譯,這樣可以彼此促進,彼此幫助。
冀朝鑄十分感謝總理等人對后輩的親切關懷,他也深知自己在專業能力上還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彌補。因為冀朝鑄本人從小在美國長大,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對于中國的歷史文化的把握還是有所欠缺的。
除了在專業能力上對冀朝鑄進行敲打,周總理也很重視冀朝鑄的思想教育。冀朝鑄曾經追隨周總理在北京接見尼泊爾首相等人。冀朝鑄因為事先知道司儀帶了翻譯,所以他就沒有專注聽司儀說的話。但是沒想到周總理卻要求他翻譯“向貴賓獻禮獻旗”等話語,他只能含糊幾句,而且漏掉了“獻旗”這句。不過,好在對方的翻譯接上了,所以沒有釀成笑話。
可周總理一下就聽出了破綻,他詢問冀朝鑄,冀朝鑄說已經翻譯了。周總理當時雖然沒說什么,但是還是對冀朝鑄提出了批評教育。因為外交人員如果不誠實的話,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會對國家的形象造成影響。
冀朝鑄知道自己資歷尚淺,但是不能因為年齡小就放松要求,他的工作具有特殊的性質,所以他必須加快自己成長的步伐,否則在重要的外交場合一旦涉及到特殊的專業詞匯和知識盲區,冀朝鑄又會緊張得渾身大汗。
而且當多國首腦會談的時候,冀朝鑄本身就已經變成了中國外交的一部分,萬一因為自己的翻譯失誤導致談判失敗,那么后果不堪設想。
不過冀朝鑄認為勤能補拙,后天的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困難。夜晚的燈是他前進的光,夜晚的星照亮前進的路。冀朝鑄總是一遍遍要求完美,他知道總理和國家那么相信自己,他不能辜負這些期望。
到了1973年的時候,冀朝鑄已經正式加入了外交領域,這就意味著國家不僅肯定其專業翻譯能力,還給了冀朝鑄更加廣闊的外交舞臺。
從1973年4月開始,冀朝鑄就去了中美聯絡處工作。
簡單來說,冀朝鑄的工作是負責聯絡美國較有影響力的社會人員,并對眾議院參議院的重點人物展開工作,通過適當的方式向他們展示我國對兩國交往的態度。
冀朝鑄后來之所以能在外交領域發光發熱,和周總理慈父般的關懷是密不可分的。周總理不僅關心冀朝鑄工作上的進展,也對他的私人生活十分關注。
冀朝鑄剛回國的時候,對國內的氣候還不適應,所以一遇到潮熱身上就會泛起紅疹,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治,皮膚就會潰爛。
有一次他隨總理外訪的時候,身上穿著不透氣的中山莊,再加上當地的氣候非常炎熱,所以他身上的皮膚全部長瘡化膿了。可即便情況如此嚴重,冀朝鑄還是強忍著病痛,沒有向總理說明情況。他只是默默的讓醫生開了點藥,然后自己涂抹。
后來周總理知道這件事之后,對他十分關心,還特意囑咐醫生好好照顧冀朝鑄。周總理還安慰冀朝鑄,讓他放寬心,不要為了工作耽誤病情的治療。
每當國宴場合,周總理也一直堅持翻譯入席,有時候冀朝鑄忙的吃不上飯的時候,周總理還會十分細心的用筷子給他夾菜。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細節,讓冀朝鑄感到如沐春風般的溫暖和感動。
周總理對于冀朝鑄來說,絕對不是簡單的領導上下級關系,他從心里尊敬、愛戴、感激總理。從略顯稚嫩的娃娃到能夠在重要外交場合應付自如的外交官,這是冀朝鑄最為華麗的成長和蛻變。
歷盡千帆,冀朝鑄也終于變成歷史上“紅墻第一翻譯”,完成了自己當初回國的夢想。
參考文獻:
《從洋娃娃到外交官 冀朝鑄口述回憶錄》
《冀朝鑄:中美關系的見證人》
《紅墻翻譯官冀朝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