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這是悲傷的一天,也注定是永載史冊的一天。就在那一日的凌晨時分,帶領中國人民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建立了新中國,為人民勞碌一生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北京去世了。
毛主席去世前的二十四小時里,雖然醫(yī)務人員拼盡全力,但還是沒能把主席留住。
從九月八日開始,醫(yī)務人員便開始了腹部人工輔助呼吸,此時毛主席的血壓已經高到180,低壓也到了80,伴隨著出現(xiàn)了神志模糊的現(xiàn)象。而就算是在這樣渾身上下都插著醫(yī)療儀器的時刻,毛主席仍舊堅持看了十一次文件。
到了第二日,也就是9月9日剛過凌晨,在無數(shù)人的痛哭聲中,毛主席的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
到了1976年9月11日,毛主席的遺體悼念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央領導人們輪流為毛主席守靈。
李敏看著安靜慈祥地躺在那的主席父親,淚水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悲傷之余她認真環(huán)視了靈堂一圈,卻沒有發(fā)現(xiàn)那個熟悉的身影,終于忍不住問道:“張仙朋為什么沒來?”
李敏在離開靈堂后,終于還是忍不住給張仙朋去了一個電話。此時的張仙朋身在山東老家,雖然已經知道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可他并不確定自己能否前往北京悼念主席,因此才一直在家焦急地等待。
在接到李敏的電話后,張仙朋便馬不停蹄地趕往北京。
李敏口中的張仙朋究竟是誰?為什么在主席的遺體告別儀式上,李敏一定要他來呢?他與主席之間,又有著怎樣一段故事呢?
張仙朋是毛主席的最后一任副衛(wèi)士長,可以說是晚年主席身邊最親近的人。
1934年,張仙朋出生于山東省煙臺市的一個貧苦家庭,因常年戰(zhàn)亂,張家人便帶著年幼的張仙朋來到大連謀生,而打小便機靈過人的張仙朋在牙科診所找到了一份學徒的工作,雖然苦點累點,可對于這份能填飽肚子的工作張仙朋還是很滿意的。
到了1949年九月,張仙朋的工作發(fā)生了調動,上面領導見他雖然年齡不大,可卻機靈能干,便讓他到了沈陽文化賓館擔任接待員的工作,當時的他才剛剛十六歲。
那時的張仙朋還是個懵懵懂懂的青少年,根本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次小小的工作變動,竟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
而他和毛主席的結緣,也正是在這一年的十二月份。
那是1949年12月的一天,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毛主席為了學習蘇聯(lián)的先進生產方式與制度,第一次出國訪問蘇聯(lián),他乘坐的專列在沈陽停留暫做休息,而作為招待所的正是張仙朋所在的沈陽文化賓館。
在賓館工作中有著突出表現(xiàn),機靈能干的張仙朋也就自然而然的參與了這次招待工作。
在毛主席到來之前,張仙朋并不知道自己要招待哪位領導人,只是接到上級領導的通知,讓他千萬做好招待的準備工作。他也深知此次工作至關重要,容不得半點馬虎,因此精神一直緊繃著做前期的準備工作。他內心好奇的同時,也隱隱期待著這次為領導人準備的招待工作。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的專列準時到達沈陽,一行人按計劃來到了沈陽文化賓館進行半天的休息和調整。
此時期待已久的張仙朋終于見到了這位早就知道要來的大人物,可他怎么也沒想到,來的人竟是自己敬仰依舊卻從來未曾見過的毛主席!這令他的內心激動萬分。
張仙朋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后,便認真地給毛主席沏好了茶,然后小心翼翼地送到主席的房間,說話的語氣都激動的有些顫抖了:“主席,請您喝茶!”
毛主席看著眼前這位頗為緊張的小同志,接過茶后,主席笑著說道:“謝謝小同志,辛苦你了。”
聽到毛主席道謝的張仙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怎么也想不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竟然如此的平易近人,就算對于他這樣一個青年也同樣是客客氣氣的,這讓他的內心更加激動。乃至于到了晚上,他的腦海里還是回想著白天與毛主席短暫的相處,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幾乎一夜未眠。
兩個月以后,毛主席訪問蘇聯(lián)順利結束,在回國經過沈陽時毛主席決定在沈陽文化賓館停留三天。此次的招待任務毫無疑問,又落在了張仙朋的身上。因為這次的停留沒有太多工作要忙,所以也大大增加了張仙朋與毛主席接觸的時間,也同樣縮短了他與主席之間的距離。
也正是這三天,徹徹底底的改變了張仙朋之后許多年的人生軌跡。
毛主席對于這位業(yè)務嫻熟的小同志印象非常好,所以便在一次張仙朋忙完準備離開的時候叫住了他,準備與他聊聊天。
“小同志,你今年多大了,是哪里人?”
張仙朋聽到毛主席竟主動與自己搭話聊天,受寵若驚,立馬轉過身來認認真真回答:“報告主席,我今年十六歲了,是山東煙臺人。”
毛主席點點頭,又與張仙朋聊了許多家常,而毛主席的平易近人也漸漸讓張仙朋不再那么拘束,也與主席聊得越來越投機。
最后,主席還專門詢問張仙朋:“小同志,你愿不愿意到北京去工作?”
聽到這句話的張仙朋內心激動萬分,可他還是強行抑制住內心的激動,深吸一口氣:“我服從組織安排!”
就這樣,1950年8月,張仙朋被調往北京。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他來到毛主席身邊成為了一名年輕的衛(wèi)士,和其他戰(zhàn)友們一同負責主席的日常生活起居。
來到北京以后,毛主席見到張仙朋親切地握住他的手說:“在我身邊工作雖然說起來很好,但實際上非常辛苦,你們會常常休息不好的,你愿意嗎?”
毛主席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在抗日戰(zhàn)爭以及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養(yǎng)成了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習慣,因此身邊的工作人員也要常常陪著他一起加班。
聽到主席關心的話語,再加上一如既往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張仙朋心中的緊張感瞬間就一掃而空,他接著回答:“我不怕吃苦,愿意到您身邊工作!”
就這樣,張仙朋正式成為了毛主席身邊的衛(wèi)士。
盡管張仙朋工作認真,可剛到主席身邊也難免會因為不習慣和緊張而出現(xiàn)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小錯誤。
有一次,毛主席帶著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就是李敏兩姐妹在自己住處吃飯。因為主席是湖南人,所以頓頓少不了辣椒,這次廚房卻因為疏忽而忘記上了。于是主席便讓張仙朋去廚房取些辣子來,因毛主席說的是家鄉(xiāng)話,而張仙朋才來不久所以有些聽不明白,可他也不好意思再去打擾吃飯的主席,苦思冥想之下也只能根據(jù)自己的猜測去取東西。
最后,他拿著一根蠟燭走進餐廳,這讓毛主席父女三人都大笑起來,還是主席的大女兒李敏起身向張仙朋解釋,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主席要的是辣椒啊!
毛主席看張仙朋為此事急的滿臉通紅,主動做起了自我檢討:“這件事可不能怪你啊小張,歸根結底是因為我沒有講好普通話嘛!”
可是張仙朋在之后的幾天卻還是一直心神不寧,最后毛主席將他叫過去,用開玩笑的語氣對他說:“我又不是什么老虎,以后不要怕我,否則我就不高興了。”
張仙朋從毛主席的話語間聽出了主席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便慢慢放下了自己那顆始終繃著的心,在后來的工作中也更加得心應手。
1962年12月10日,張仙朋因為受涼感冒害怕傳染給毛主席,便向主席請了假,后來主席還給他寫了信,在信中囑咐他要好好養(yǎng)病,最后又寫:“我很想你,可以去我的伙房吃飯。”
而作為毛主席的衛(wèi)士,自然免不了與主席的家人打交道,因為張仙朋年紀較小,所以能跟主席的晚輩玩到一起去,久而久之便得到了“小張叔叔”這個稱呼。而李敏因為只比張仙朋小兩三歲,所以便省略了“叔叔”這兩個字,直接稱呼他為小張。這也足以說明二人之間的關系之好了。
正是二人之間關系好,李敏才知道主席父親與張仙朋之間的感情,毛主席是真正把張仙朋當成自己的子侄輩來疼愛的。所以她才在主席的追悼會上,因為沒有看到張仙朋而感到有些生氣。
最后,在擔任毛主席衛(wèi)士十幾年后,張仙朋選擇了回到山東老家。從這以后,他便很少再見到毛主席了。只有在兩次去北京公干的時候才見了兩次主席,一次是1964年10月17日,另一次是1965年。
張仙朋沒有想到,自己再次見毛主席的時候兩人已是天人永隔了。直到李敏的電話打來:“你為什么還不來北京悼念爸爸?”
接到電話以后,張仙朋立馬動身前往北京,最終在人民大會堂見到了關愛他的毛主席最后一面。
在張仙朋的心中,他早就把毛主席當成了自己最敬愛的人,主席不光在生活中對他關愛有加,更是他人生路上指明方向的明燈。
逝者終已矣,生者長懷安。偉大的毛主席雖然早已故去,可他留下來的精神卻成為了一顆長明的星星,為人民指引著前進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