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啊,評價歷史人物當學司馬遷,你們在這本書中,如果要寫四野的話,就必須得提林彪,不然黨史軍史就會變得不完整了!”
1985年,耄耋之年的黃克誠語氣認真地說道。
1985年2月,負責《軍事大百科全書》編纂工作的周之同、姚夫以及李維民三位主編在撰寫完初稿后,當即便送往了黃克誠處,請其幫忙審閱指點。只見黃克誠看完后,在他們的交談中,這樣評價道:“我覺得啊,評價歷史人物還是要向司馬遷學習,客觀辯證地去評價其功過是非,就像這本書中,如果你們要寫四野的話,就必須得提林彪,不然黨史軍史就不完整了!”
這位黃克誠老先生到底有何來歷?他為何會說出“寫四野就得提林彪……”這樣的言論?難道他與林彪之間有不為人知的交情?
一、
其實呢,黃克誠與林彪作為舊相識,兩人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那時,他們二人都在抗日前線戰斗。林彪是八路軍115師的師長,而黃克誠則是其老部下——115師344旅的政治委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內又面臨新的形勢,接下來國共兩黨是戰還是和,一切尚未可知。面對如此情形,黃克誠審時度勢,當即便以個人名義致電黨中央,提出了應立即派遣部隊趕赴東北的意見。
對此,黨中央經過慎重考量后,采納了他的意見,開始緊鑼密鼓地部署進軍東北的事宜。
同年9月,黃克誠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親率新四軍第三師主力三萬余人馬不停蹄趕往東北。
與此同時,即將趕赴山東的林彪也在接到中央令其轉赴東北的指示后,當即日夜兼程,奔赴東北出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等職務。
就這樣,他們二人在告別抗日戰場后,又相繼奔赴東北戰場,為革命的最終勝利以及中國的完全解放而厲兵秣馬。
在黃克誠部隊順利抵達后,接到了中央令他們協同作戰的指示,可彼時二人所率部隊分別駐扎在不同的地方。于是,林彪就派出了李天佑前來同他取得聯系。其實,黃克誠也早就想當面見一下林彪這位老朋友。只見他見到李天佑后,當即便表示:“走吧,帶我去見一下林彪!”
就這樣,在李天佑的帶領下,他在林彪的作戰室,見到了自己這位闊別近十年之久的老首長老朋友。
“克誠啊,同行的部隊人數以及武器裝備大概有多少?戰士們的狀態如何?”林彪在短暫寒暄后,語氣認真地詢問道。
聞言,黃克誠直言不諱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較于乘坐輪船而來的敵方精銳部隊,我們不過是無根據地為依托的疲憊之師。故而,我們當前最要緊的是建立后方,先站穩腳跟,逐漸發展壯大自己,以待未來同敵方軍隊進行決戰。”
對此,林彪表示贊同,并將東北根據地的建立事宜提上日程,積極發動群眾,為長期戰斗做好準備。
與此同時,為了雙方更好地協同作戰,黃克誠部隊所處之地逐漸向林彪司令部靠攏。
由于林彪性情孤僻,常常少言寡語,個性很強,而黃克誠又是一個善謀敢諫、正直敢言的人。所以,可想而知,他們免不了會出現“針尖對麥芒”的局面。
可以說,在東北時,他們二人常有對戰局意見不一的時候。
就拿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四平保衛戰來說,面對分兵幾路的國民黨軍隊,一開始林彪按照黃克誠的建議,集中兵力,將較弱的陳明仁部隊殲滅,擊退了敵軍的第一次進攻。然而,很快敵軍便傾盡全力,集中所有兵力向四平再一次發動了猛烈進攻。
對此,黃克誠向林彪建議從四平撤退。但執行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堅守四平、死守四平”指示的林彪并未理睬其建議,依舊指揮部隊同敵人展開激戰。
面對如此情形,黃克誠只好致電中央,表達自己對于四平保衛戰的意見看法。
而對于他的這一建議,毛主席經過認真思考后,予以了采納,并在5月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給林彪下了“撤出四平,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的指示。
于是,1946年,面對敵軍的大量增兵,二人所在部隊主動撤離了四平地區,隨后又撤出長春,及時對軍隊進行了整補。也正是這一撤出,使我軍積蓄了充足兵力,在兩年后,成功戰勝敵軍,將四平收入囊中。
可以說,在這場艱難的戰役中,縱然林、黃二人攻城戰略不同,但正是有黃克誠的苦諫直言,以及林彪的連日奮力苦戰,方才最終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或許是二人有過交集的緣故,后來出現了黃克誠客觀評林彪功過一事……
二、
1985年2月,黃克誠將軍在看完《中國軍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初稿后,覺得其中的內容還有待改進和完善。
于是,他便令秘書叢樹品打電話邀請負責該部分的三位主編前來玉泉山交談。只見他在同三位主編寒暄過后,便以發生在井岡山之事作為切入點,展開了談話。
眾所周知,毛主席在井岡山時期寫下了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
然而令大家所不知的是,主席之所以會寫出此文,最初是為了回答林彪“紅旗能打多久”的提問。可以說,正是他對中國革命充滿悲觀的提問,方才使得毛主席重視起來對于干部階層信心的夯實,甚至為此還特地花了一天時間給其回了一封長達七千字的信件。
而這封回信,便是后來為大眾所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雖說林彪當時對中國革命的前途產生過動搖之心,但也正是由于他對中國革命未來的思考,方才造就了毛主席這篇對中國革命具有重要指導性的文章。
黃克誠在指出這一點后,緊接著,便語氣真摯地對他們說道:
“我認為啊,把林彪列條目上書,這是應該的,但他條目的字數為何要刻意少于其他元帥的呢?現在寫歷史同過去相比實事求是多了,不過有些問題還是需要你們斟酌考慮一下的。”
80多歲的黃克誠將軍表示,評價歷史人物還是要向司馬遷學習,客觀辯證地去評價林彪的功過,力求還原歷史真相,不能因其犯過錯誤,而抹去林彪昔日所做出的貢獻。
不可否認,林彪一生中,既立下了揮戈中央蘇區、馳騁長征路上、奏捷平型關下、指揮遼沈平津之戰、揚威解放戰場的野戰之功,亦具有主持對印反擊、協調抗美援越、組織對蘇防御的中樞之勞。
可以說,其無論是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新中國史上,都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黃克誠對于這些并不否認,稱:“林彪的確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獨到的馭將之術,他生前我是這么說,他離世后我仍舊是這么說。”
“至于有人質疑林彪不會打仗,純粹是受歷史唯物主義觀念的影響,這不符合事實。在我看來,對于林彪在歷史上所做出的成績要概括地點出來,不能回避。”
而關于林彪后來所犯之過,黃克誠則堅持辯證的觀點,表示:“倘若只談林彪的一方面,不能全盤否定。如果將其條目片面化,這樣是無法向后人交代的。”接著,只見他語重心長地對三位主編指示道:“林彪的整個歷史,應分為功過兩面,而這兩面都要寫明確,不回避,不含糊,只有這樣,才符合歷史事實。”
談話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經過黃克誠的細心指導,主編們也理清思緒,有了下一步的方向。
在當時的環境中,黃克誠能夠保持一貫風格,直言林彪功過是非,可以說是需要莫大勇氣的。而他的這番深刻指導,無疑也將其膽識與不阿時流的錚錚鐵骨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對此,幾位受教的年輕人可謂感慨頗深,甚至后來不禁發出“敢如此直言評價林彪的,唯黃老一人也”的感嘆。
為何他們會如此說呢?黃克誠又有哪些敢諫直言的事跡呢?
三、
黃克誠,1902年出生于湖南永興的一個窮苦人家,1925年入黨。在其政治生涯中,可以說,有著多次“犯言直諫”,為真理而“戰”的經歷。
1927年反革命政變后,他在組織安排下回鄉參加了湘南暴動,并在家鄉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在此期間,湘南特委的部分同志認為“殺盡土豪”,就需連其房子也燒毀殆盡。
然而,時任紅色警衛團黨代表兼參謀長的黃克誠卻并不這樣認為。甚至在執行時,按照自己的想法,只燒掉了縣衙門,而將大部分房屋和商店保留了下來。
對于他的這一做法,永興縣委以執行政策不到位為由,予以了批評,并責令其檢討。但黃克誠堅稱自己無錯,為何要做檢討?于是,他的縣委委員一職便被撤掉了。
之后,黃克誠隨朱德、彭德懷等人一同上了井岡山,開啟了另一段革命歷程。
不過在紅軍擴編期間,他雖幾度任師政委,但最終還是在其反對肅反擴大化以及盲目打硬仗的諫言下屢遭撤職。
可以說,正是因為黃克誠敢諫直言的性格,方才使自己的政治生涯走得倍加坎坷曲折。
1956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被錯誤批判,對此,他為其抱不平。更是在面對他人“只需揭發并劃清界限便可解脫”的提醒時,義正詞嚴地表示:“落井下石也得有石頭才行,可是我一塊都沒有。我絕不會為了自己的解脫而做出誣陷他人之事!”
于是,隨后他也一同被批斗和撤職降級。
三年后,他在廬山受邀與毛主席一同吃飯期間,再次談到了他與林彪合作的四平保衛戰。
“難道你認為四平保衛戰打錯了?”毛主席語重心長地問道。
聞言,黃克誠的記憶仿佛又拉回了那個塵封年代。短暫回憶后,他緩緩答道:“一開始攻打敵軍,以阻敵前進,這并沒有錯。但后來面對敵軍集結重兵同我軍主力決戰的嚴峻情形,我們其實就不該再一味固守四平了。”
對此,毛主席馬上接話道:“林彪固守四平,其實是受我的命令,這是我思考后的決定!”
“即便是您的決定,那也是錯誤的!”黃克誠毫不掩飾地回道。
面對他的這種倔強與坦蕩,毛主席沉默了片刻后,便以哲人特有的風度表示道:“那就留給歷史與后人去評說吧!”
1980年,面對社會上出現的否定毛主席的思潮,耄耋之年的黃克誠依舊選擇從心發言,為真理而“戰”——“沒有毛主席,談何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
回看黃克誠的一生,可以說,縱然歷經坎坷曲折,但始終不忘初心,堅持革命的理想信念,為真理發聲,從心而言。
“別看黃老將軍身體不好,但他‘骨頭可是很硬的’!”這是黃克誠身邊的警衛員對其的評價。
或許,也正是因為黃老的一身硬骨,方才令其在受到多次錯誤對待與不公后,仍能夠不摻雜任何個人恩怨,客觀辯證對待黨的歷史問題以及歷史人物,為真理而“犯諫直言”!
可以說,黃克誠大將用他的一生踐行了自己曾經立下的“為真理而戰,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誓言,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茍同,堅持真理,剛正不阿,“堪稱共產黨人之楷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