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名家孫秉嚴先生獨特的治癌經驗(上)
孫秉嚴,1927年生,祖籍山東省萊陽市,天津著名腫瘤專家,擅用大劑量附子、干姜、肉桂等,結合破瘀攻下等法,治愈許多癌癥患者,其療效時人罕有其匹。在其所著《孫秉嚴40年治癌經驗集》、《孫秉嚴治療腫瘤臨床經驗》、《孫秉嚴治癌秘方》中有許多治愈案例,本節所選即出自上述各書。
孫氏是一位富于創新精神的醫家,在辨證和治病等方面都有很多獨到之處,簡要介紹如下。
●獨創“三印、兩觸、一點”的辨證方法
“三印”屬于望診范圍,指察望甲印、舌齒印、腮齒印,用以辨識機體之寒熱虛實;“兩觸”屬于切診范圍,包括觸按胃、臍和觸摸耳殼增生物,用以辨體內瘀滯之有無;“一點”即查看全身皮膚小白點,測知毒結的有無。
1、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狀弧(亦稱月痘),是甲板的新生部分
關于甲印的變化古醫書記載較少,孫氏對甲印的認識是在觀察大量病人中產生的。發現病人甲印的形狀、大小、數目都是不同的,與他們的體質、寒熱癥候是有關聯的。這是孫氏辨證最為獨到之處。
正常甲印為健康甲印,兩手數目應為8個,即除去2個小指之外,其余8指都應有甲印。甲印大小從甲根向甲緣量起應在2mm左右(拇指可到3mm)。甲印邊緣整齊、清晰,中部凸出顯得飽滿。此種甲印多見于健康無恙者,說明氣血沖和,陰陽平衡。
異常甲印與正常者相比較,甲印增大或縮小,有甲印的指數增多或減少,指全有或全無甲印,都稱為異常甲印。分為以下3種類型;
①寒型: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數減少,均屬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為偏寒、寒、大寒3型。甲印變小在l-2mm之間,或個別手指甲印缺失(兩手共合3-7個甲印)為偏寒型;僅兩拇指有甲印,余8指均無者為寒型10指均無甲印為大寒型。
寒型甲印是體內陽氣虛衰而陰寒偏盛的表現。
②熱型:甲印變大或有甲印的指數增多,均屬熱型甲印。按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偏熱、熱、大熱3型。8個手指的中印大小正常或略大,又見1個或2個小指有甲印(一般較小)為偏熱型;9指以上有較大甲印(均在2mm以上),或除2小指甲印較小外,余8指甲印均大于正常者為熱型;10指都有特大甲印(超過甲體的1/2)為大熱型。
熱型甲印是體內陽氣旺盛,臟腑功能強壯的表現。
③寒熱交錯型:此型介于寒熱之間,又叫溶合甲,是由原有熱型甲印發展而來。
此型甲印表現為甲印的模糊不清,顏色亦逐漸接近甲體的顏色。
一個人甲印與其父母的甲印表現出相似性,父母如果是大寒無甲印,子女也多無甲印。
說明甲印的生長具有遺傳性。張景岳說過:“臟氣各有強弱,稟賦各有陰陽。”
孫氏通過對大量腫瘤病人的臨床調查表明,寒型甲印者占了絕大多數(80%)。說明惡性腫瘤病人中體質虛寒者占大多數。
編者按:孫氏關于觀察甲印以辨寒熱的觀點確實新穎,為分辨陰陽寒熱提供了一個直觀的指標。編者曾親予檢驗,發現這一方法并不完全合乎實際,所稱甲印多者,不一定俱是陽熱,甲印少者也不一定皆是虛寒。莊嚴先生亦曾對此發表看法:“我接手的患者,陽熱體質近兩三年從未見過,陰寒體質者比比皆是,甲印多者屬陰寒之體也不少見。只不過甲印多者服用陽藥易于見效。療程較短,用藥量相對較輕就有顯效。甲印多者出現寒象一般屬于驟虛性質,寒實證為多,非遺傳體質使然。寒性體質甲印少者經過陽藥的治療,短時間甲印沒有太大的變化,虛寒證為多。但如果是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生活起居的調養,身體狀況好轉,或是體質發生逆轉,甲印有的會有明顯的改善,且先于體質的逆轉出現變化。”因此,孫氏甲印辨證法可供參考,不宜拘泥。
2、齒印包括望舌齒印和腮齒印
所謂舌齒印即舌體邊緣牙齒的壓痕,是體內寒凝濕聚的表現,亦即中醫通常所稱的“齒痕”,其主病意義確實是寒濕偏盛,因此可以說,孫氏所稱舌齒印的辨證價值并無獨到意義,至少與辨甲印相比如此。
所謂腮齒印是口腔內兩側腮部粘膜受齒緣壓迫的印痕(甚至頰粘膜被牙齒反復咬破成為突起),多由胃腑寒痰濕停,上阻于口所致。印淺者,寒濕痰郁較輕;印深者,寒濕痰郁較重。寒郁越久齒印越深,顏色越重(呈紫黑色),甚至咬成血皰。應該說,孫氏所稱腮齒印,中醫學顯然已有認識,通常稱之為“腮印”。
孫氏認為,三印之中,以腮齒印的變化最明顯,中陽虛寒得辛熱可很快消失,飲食不慎、寒涼過度又可出現;甲印的變化最不明顯,治療有效,體質增強,甲印新出的變化情況亦有。
3、兩觸是指觸摸耳殼和胃脘部
前者指觸模耳殼有無增生物、包括有無增厚和結節出現。正常人耳殼平整無結節或增厚。凡見到耳殼上出現反應物的患者,多有明顯的唇爪青紫,舌質紫暗瘀斑、舌下靜脈怒張等表現,提示腫瘤病人氣血郁滯比其他疾病嚴重。
后者指觸按胃脘部,相當于中脘穴部位和臍左距臍2寸(3橫指)左右處,有無板滯感和壓痛。正常人腹軟而平坦,無壓痛,如出現胃脘板滯壓痛,應考慮停飲或食積;臍左觸之堅硬而有壓痛,是肝郁氣滯的明顯標志,提示肝氣郁結、癥瘕積聚。兩觸在以化瘀驅毒攻下為原則的腫瘤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意義。“胃臍壓痛就是行氣破瘀攻下的依據,這是必須明確的。”“如果沒有兩觸的陽性,是斷然不敢用大劑破瘀攻下的。”
孫氏認為,臨床腫瘤患者,兩觸陽性占80%左右,證明腫瘤的形成與肝郁、胃腸結滯有密切關系,也為確立行氣破痰攻下的治則奠定了理論基礎。
孫氏指出,印法不僅用于腫瘤的診斷,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診斷,在辨別癥侯的寒熱虛實上道理都是相同的。
4、“一點”是指皮膚表面出現的乳白色小點
正常人皮膚是沒有白點的。病理狀況下的小白點邊緣清晰,較健康皮膚有凹陷,大小不等,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如黃豆粒或更大。呈圓形或橢圓形,局部無病癢感覺,無脫屑、角化、萎縮、潰瘍等現象。這種小白點以軀干部位較多,四肢較少。有診斷意義的是指達到3個以上,隨時間推移增加,注意與汗斑和白癜風區別。
主病意義:皮膚小白點是體內蓄積毒結的外在表現。癌癥經過驅毒治療,有的人皮膚上小白點的顏色可漸漸變沒,甚至模糊消失。
●腫瘤病人中寒型占80%
孫秉嚴認為,腫瘤患者“不論是長江以北還是長江以南,也不論是沿海還是內陸,寒型和偏寒型癥候者最多,約80%。”這是根據對1000人的總結分析得出的結論。另外,根據孫氏“1978年11月對門診200例腫瘤患者的統計來看,屬于大寒型、寒型、偏寒型的占82%,大熱型和熱型者僅六18%”。孫氏這一觀點顯然與近現代火神派名家如吳佩衡、祝味菊、李可的觀點十分吻合。
眾所周知,目前大多數醫家包括許多所謂名醫都認為腫瘤是熱毒為患,癌細胞等同于熱毒,用藥不離白花蛇舌草、半支蓮等寒涼藥物,其療效并不盡如人意。如果以陰陽兩綱為指導,以陰陽辨訣為標準,不難看出大多數腫瘤的病機屬于陽虛陰盛。近年來,許多有識者接受了這一觀點,按此認識投以溫熱藥物,包括姜附之品,常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如盧祟漢教授接診的病人中,“腫瘤病人占l/3,最長的現在已經30年了”。
●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熱藥,具有火神派風格
孫氏說,寒證需用溫藥,認為張景岳對溫藥的使用很有獨到之處:“凡用熱之法,如干姜能溫中亦能散表;肉桂能行血善達四肢,血滯多痛者宜之;吳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瀉者極妙;肉豆蔻可溫脾腎,餐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溫胃和中……制附子性行,加酒無處不到,能救急回陽。至若半夏、南星、細辛、烏藥、高良姜、香附、木香、茴香、仙茅、巴戟天之屬,皆性溫之當辨者。”
孫氏認為,“上面列舉的藥物,既補中散寒又補益命門助心火,對于寒證皆當使用。”“其中干姜、附子、肉桂回陽,視為必用,大寒用30g,寒輕用15g;高良姜、香附、木香、烏藥、茴香溫運陽氣,能加強胃腸道吸收消化功能。總之,用溫熱藥時,劑量要掌握好,還要有適當的陰藥牽制。”
對腫瘤之外的雜病亦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本節即選了幾個驗案。
●獨特的用藥套路
孫氏積幾十年臨床經驗,用藥自成套路,無論腫瘤,還是其他雜病有鮮明獨特的用藥風格。歸納他最常用藥的套路如下:
扶陽:常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蓽撥、吳茱萸等,以附、姜、桂三味尤為常用。
攻下:常用牽牛子、檳榔、大黃、芒硝4味等。
活血:常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4味等。
行氣:常用木香、砂仁、枳殼、厚樸、陳皮等。
扶正:常用黨參、黃芪、熟地等。
蟲蟻通絡:常用全蝎、蜈蚣、僵蠶、烏蛇等。
此外,按照腫瘤部位不同,加入相關臟腑引經藥:如腦瘤用川芎、白芷、蔓荊子;直腸癌用槐花、地榆;鼻咽癌用白芷、荊芥、僵蠶、蒼耳子等。
另外,孫氏還自制十幾種成藥,主要用于驅毒,藥性偏峻,每案都在配用,即湯丸并進,是其治癌用藥的另一特色。這些成藥簡介如下:
化毒片:主要成分是輕粉、雄黃、毛慈姑、蜂房、元明粉。
化郁丸:主要成分是丁香、沉香、木香、檀香等香類理氣藥。
化堅液:主要成分是核桃樹枝。
新丹:主要成分是蜈蚣、穿山甲、山慈姑、土茯苓、鹿角。
消瘤丸:主要成分是銅綠、蜈蚣、黃藥子、巴豆仁、雄黃。
寒證丸:主要成分是硫磺、附子、干姜、黨參、熟地。
還有很多藥物,詳細情況對查孫氏著作。
1、胃癌——辛熱驅毒,化痰攻下
王某,男,42歲,住天津虹橋區。家有胃痛病史,1965年疼痛加劇,嘔吐不能食,天津市某醫院診為胃潰瘍。手術中發現胃穿孔,賁門下淋巴結腫大,彌漫性腹膜炎,行胃次全切除術,病理檢查為“潰瘍型腺癌”。曾經一段化療,仍不能減輕痛苦,于1966年4月28日來診。
查體見身體消瘦,體重46.5千克,精神萎靡,面色蒼白(中度貧血貌)。左腋下及左鼠蹊部淋巴結腫大,胃脘部腫物約3cmx3cm。舌苔白厚膩,十指均無甲印,舌、腮印(++),臍左旁壓痛(+)。證屬大寒瘀毒結,治以辛熱驅毒化瘀攻下。湯藥處方:
附子30g,干姜30g,肉桂30g,高良姜10g,蓽撥10g,枳殼15g,厚樸15g,陳皮lOg,桃仁15g,紅花15g,三棱15g,莪術15g,黨參15g,熟地30g,牽牛子30g,檳榔30g,大黃15g,元明粉15g。日1劑,早晚各1服。
成藥處方:化毒片,每日5片;化郁丸,日1劑。
服藥后,隨大便排出許多粘凍狀和爛肉狀物,胃、腹部疼痛減輕,食欲好轉。因久病胃氣受傷,恐其正氣不支,數日后方又加芪、術、苓(取四君子意),兩周后食量大增。患者大便雖日行數次,但日漸身體有力,顏面亦轉紅潤。服藥5個月后,體重增至71千克,某醫院復查,胃腹部軟,無壓痛,腋及鼠蹊部腫大之淋巴結均消失。
點評:此案具有明顯的孫氏用藥風格:辛溫扶陽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蓽撥;行氣用枳殼、厚樸、陳皮;活血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攻下用牽牛子、檳榔、大黃、元明粉;扶正用黨參、熟地等。另用成藥驅毒攻癌,與湯劑互相配合,不應忽略。各案大致類此。
(未完待續)
文源 網絡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