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縣委辦公區,已沒有院子和圍墻。(南方周末記者李桂|攝)
2025年春天,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漢壽縣,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出圈”了。
包括縣委、縣政府在內,38家機關事業單位拆除了單位的圍墻,向群眾開放院內的綠色空間。一時之間,關于此事的探討,成了媒體關注的熱點。
在漢壽,這項工作被概括為“拆圍透綠”,是漢壽打造“最美城市客廳”的核心工作之一。
包括“拆圍透綠”在內,漢壽給老百姓辦的民生實事有“七張名片”。另六張是公共車位免費停車、涉企政務服務全程代辦、為精神病等特殊患者送醫送藥上門、為8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中晚餐、為五類困境家庭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免費提供一杯牛奶和一個雞蛋、集中供養困境兒童。
不少地區都試圖通過一些公共政策,實現更加現代化的社會治理。在刻板印象中,這樣的努力更容易出現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是“解決溫飽之后猶有余力”的選擇。
但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為414.8億元的漢壽,經濟算不上“發達”。
為什么這樣的經驗會出現在漢壽?感到好奇的城市不在少數。2022年迄今,已經有上百個地區到漢壽考察,想要學習和復制經驗。
7年后再次啟動
如今,進入漢壽縣委辦公區,幾乎沒有任何障礙。
沿著銀水東路左轉,沒有大門和圍墻,不需要經過抬桿的閘機,甚至沒有石墩和錐形路障,行人和車輛就可以直接進入院內。
說是“院子”,但院外沒有大門,院內也沒有圍墻,僅靠一些樹和草皮,圍成了院子的形狀。
漢壽縣縣委辦公場所的第一道門,出現在辦公樓的一層,是一扇四開的玻璃門。大門敞開著,門內右側的墻上貼著各個部門的辦公樓層信息,縣委書記的辦公室就在三樓。
曾經,漢壽縣委大院也是有大門和實體墻的,拆除可以追溯到2015年。
2016年7月,漢壽縣林業局在漢壽縣政府官網發布的一篇文章顯示,自2015年6月起,漢壽縣打響了一場“拆圍透綠”攻堅戰,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率先拆除圍墻,還綠于民。
經過三個多月施工,拆除圍墻三百多米、商鋪門面四十多個,種植各類樹木一千八百多株,還綠地于民近五十畝,提供綠蔭停車位一百三十多個。
多名長期在漢壽縣委工作的干部都記得那次“拆圍透綠”行動。不過,實體墻拆除后,部分單位在臨街的位置,加上了通透式的鐵藝護欄。2022年之前,漢壽縣委辦公樓和縣委食堂所在的建筑之間,在挨著馬路的一側,也有鐵藝護欄。
彼時的“拆圍透綠”并未從“四大家”延伸到其它部門。
漢壽更大范圍的“拆墻”,是在7年后。漢壽縣的多名干部都表示,此次“拆圍透綠”的工作是由縣委書記周功表提出并主導的。
2022年1月,周功表從漢壽縣縣長一職升任漢壽縣委書記。漢壽縣政府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2022年3月,漢壽召開了城區“拆圍墻”工作調度會。
“2022年,我們提出要打造最美城市客廳。當時的立意是,一個地方的黨委政府要直接面對老百姓,要接地氣,首先要把各單位的圍墻拆掉。”2025年4月15日,在漢壽縣委的一間小會議室里,周功表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起當初的設想。
漢壽縣城管執法局規劃監察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涂洪瑜記得,在前述調度會召開前,周功表在縣委的一次工作會議中,已經對相關工作進行了部署。“要求我們城管執法局先進行摸底,哪些機關事業單位是有圍墻的?有哪些地方有違建,是需要拆除的?包括一些無人管理的空地,也要進行摸底。”
“摸底”后的數據顯示,漢壽縣共有38家機關事業單位存在需要拆除的圍墻。
“保密一定要圍墻嗎?”
生于1977年的周功表在常德多個縣(市)工作過。2020年4月,他從常德市工信局局長一職轉任漢壽縣縣長。
周功表對2015年的那次拆除有印象。但使用鐵藝護欄的后續,讓他覺得,拆得不徹底,“決心不大”。這一次,他要求實體圍墻拆除后,各家單位也不能再有鐵藝護欄,是“完全敞開”。
在周功表的印象里,從提出“拆圍透綠”的設想到正式執行,中間有一段時間,用來給各單位“做思想工作”。
“很多單位還是有阻力,他們用各種理由推脫。”周功表回憶,一家單位不愿意拆墻的理由是“保密性比較強”。周功表反問:“縣委機要室的保密性強不強?”
“縣委機要室有單獨上鎖的鐵門,你一定要圍墻嗎?”周功表說,彼時,縣委已經拆掉了院內僅存的鐵藝護欄,“很多事情只要你自己帶頭了,怎么都好辦。”有了縣委的示范,以保密為由的推脫,也就站不住腳了。
拆除圍墻后,各單位將實現物理意義上的“開門辦公”。有人擔心,會有群眾頻繁到訪,影響單位日常工作。但在周功表看來,這不是什么大問題,“你把門關著,也是要解決問題的。”
在周功表看來,老百姓是可以面對的,有什么事都是可以說得明白的。
“這是法治社會,如果有人無理取鬧,你可以依法打擊,但是他的問題你還是要解決。”他補充,“我覺得當前社會治理更重要的是直面群眾,要解決面對群眾的問題。有的干部他不愿意面對群眾,就很麻煩。”
事實上,圍墻拆除后,預期中“群眾頻繁到訪干擾正常工作”的現象,并沒有出現。
還有一些人擔心圍墻拆除后的安全問題。涂洪瑜記得,有單位擔心小偷和有人砸車。但在他看來,這些事情和圍墻關系不大,“以前也出現過砸車的,也不是拆了圍墻后才出現的。”
為了加強安保,各單位在拆除圍墻后,都加裝了全覆蓋的監控系統。
推行過程中,漢壽縣委組織部部長還給部門單位“一把手”做了思想工作。
在涂洪瑜的印象里,正式的拆除工作大約是2022年夏天開始的,“當時成立了一個工作領導小組,一名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擔任組長,具體實施工作由縣城管執法局負責”。
此后,按照“一個單位、一個方案、一名牽頭領導、一名責任干部”的工作機制,各單位開始自行拆除圍墻。約50天后,38個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圍墻全部拆除。出于安全和保密需要,中小學校園、公檢法系統的圍墻保留。
漢壽縣城老城區,過去的空地如今變成了免費停車場。(南方周末記者李桂|攝)
阻力和壓力
拆墻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關注。一些言論來自互聯網,也有一些議論,來自當地干部。“主要的阻力就是傳統的習慣和思維。”漢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呂孝勝說,“因為這么多年,圍墻一直都在。”
但周功表覺得有看法“很正常”:“我把它拆好了,拆通了,是為了讓更多人受益,是革我們自己的命,革干部的命,所以干部當時是有情緒的。”
不過,在呂孝勝看來,相較于“拆圍透綠”,在打造“七張名片”中,阻力最大的是免費停車。
“拆圍透綠主要是面對機關事業單位,是體制內的干部,阻力可以在體制內化解。”呂孝勝說,但免費停車,面向的是更廣大的群眾,要扭轉大家多年來亂停亂靠的陋習。
和全國大部分城市的發展進程類似,漢壽在上個世紀初步完成了縣城主城區的建設。隨著居民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量的小轎車進入原本狹窄的老城區道路,擁堵成了常態。
漢壽縣城管執法局市容大隊大隊長施昌海表示,現在五六分鐘車程的距離,在2020年之前,最堵的時候,至少要開半個小時。“路上兩邊停滿了車,中間就剩兩個車道了。遇上一輛要掉頭的車,路就徹底癱瘓了。”
為了治堵,漢壽縣也曾做過一些嘗試,比如通過城區綜合秩序整治,對違停車輛進行處罰。
漢壽古稱索縣,近幾年,因為對違停車輛進行鎖車處罰,被網民調侃為“鎖縣”。
周功表知道“鎖縣”的外號,在他看來,解決城市擁堵,需要“疏堵結合”,“要先解決‘疏’的問題,就是在什么地方停車。”
漢壽縣城面積約21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約為19.5萬,目前登記的小轎車數量為2.1萬輛。其中,小區約有6000個停車位,商場約有4000個停車位。也就是說,理論上,漢壽至少還需要1.1萬個公共停車位。
施昌海記得,2020年前,通過棚戶區、老舊小區、危房改造等政策,漢壽在老城區拆出了部分空地。
2020年4月,周功表擔任漢壽任縣長后不久,就提出要進行城區綜合秩序大整治。
在這個過程中,漢壽將此前的空地“邊角余料綜合利用起來”,陸續新建了34個停車場。綜合測算后,如今,漢壽縣有超1.2萬個機動車公共停車位,總停車位達2.2萬個。
“這么一算,總共2.1萬輛車,2.2萬個停車位。車是流動的,也不可能全部停在車位上,亂停車的問題就解決了。”周功表說。
施昌海在漢壽縣城管執法局工作了24年,他記得,過去,縣里的一些領導也提出過要整治擁堵。但很多時候,牽頭的是一個分管的縣領導,“把交通、交警、城管喊來開個會”,做一項為期3個月的專項整治,事情就結束了。
但始自2020年的城區綜合秩序大整治,一直持續至今。
在互聯網上,依然能見到對“鎖城”的調侃。不過,在評論區,更多的網友開始理解并支持鎖車,比如:“漢壽的停車位都不要錢,你不停在車位里面,那也不能怪人家鎖車”。
兩本賬
在施昌海的印象里,免費停車的工作推行約半年后,開始陸續有城市到漢壽學習經驗。
考察團關心一個共同的問題:這需要花多少錢?漢壽的“賬本”顯示,即便是民生實事“七張名片”都算上,也“不要很多錢”。
有一部分工作,來自上級部門部署,本身就有專項資金。
比如,34個停車場的地塊原屬于老舊小區、棚戶區或危房,拆除的費用來自國家專項資金;醫保基金和大病救助基金承擔了給精神病等特殊患者送醫送藥上門的支出;為五類困境家庭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免費提供一杯牛奶和一個雞蛋的支出則來自慈善基金的捐贈……
真正需要縣財政兜底的,是集中供養困境兒童的愛心學院。不過,其運行的資金本就有部分來自教育基金會定向捐贈、社會各界捐贈和職能部門資助等。每年需要縣財政兜底的部分,不足百萬元。
停車場免費,看起來放棄了部分收入,但卻是“算了一個大賬”之后的主動選擇。
周功表介紹,34個停車場,再加上主次干道路段停車位的管理,差不多有60余處。倘若每處配一名工作人員,再加上管理團隊。這意味著,每年至少需要給70個人發工資。70個人的工資加上運行的行政成本,每年的開銷需要約500萬元。
“一年收停車費能收多少錢?500萬元不得了了,甚至都還不夠。”周功表補充,“那我收這個錢干嗎?不如讓它敞開。”
拋開經濟賬,漢壽還有一本“社會治理賬”。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這些民生實事不僅惠及了普通群眾,也有助于縣委、縣政府推進其他工作。
比如,愛心學院不僅實現了困境兒童的救助,還能實現未成年人保護和有效規避部分未成年人犯罪。
朱國權是愛心學院生活副院長。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到愛心學院的孩子家庭情況大都比較復雜,有的是孤兒,有的是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還有的是重度殘疾或重度精神病人家庭的子女。
因為監護人難以有效履行監護責任,有些孩子在進入愛心學院前,已經染上了抽煙、吃檳榔等不好的習慣;還有的孩子自卑、內向,甚至自殘。來到愛心學院后,他們在縣城龍池實驗中學讀書,日常也有生活老師和心理老師照顧,孩子們的習慣慢慢被糾正,性格也更開朗了。
把空地用來建免費的停車場,不僅解決了城區道路擁堵的“老大難”問題,還在某種程度上規避了過去5年間房地產行業急劇下滑造成的“爛尾樓”等地方發展帶來的危機。
為精神病等特殊患者送醫送藥上門,在幫助困難家庭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的概率;漢壽的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給城區8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中晚餐,成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有益嘗試……
2025年4月11日,漢壽縣愛心學院的老師在給孩子們統一輔導作業。(南方周末記者李桂|攝)
怎樣才能做成?
作為地方主官,除了推行之初受到質疑,周功表也要面對事情做好了之后因夸獎帶來壓力,“中國講中庸之道,你干好了,槍打出頭鳥,也會有非議。”
“但你管不了那么多。”周功表認為,“也肯定會有人理解的,只是時間問題。”
漢壽的民生實事“七張名片”推行至今,已經有上百個地區來考察學習過。
2021年夏天的一次到訪,至今仍被漢壽縣的領導提及。彼時,漢壽推行的免費停車初見成效,就收到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發來的傳真,稱一名副區長要帶隊到漢壽考察,學習城市管理經驗。
這是因為一名漢壽籍轉業干部的推薦。這名干部轉業后在防城港市防城區城管執法局工作,春節回家發現“家鄉變化特別大”。回去后,他就向自己的分管領導匯報了相關情況,促成了這次考察。
此前,漢壽經常派干部到粵港澳、長株潭等地區學習社會治理經驗。當有地區開始向漢壽學習經驗,周功表覺得,這也代表著對工作的認可。
作為政策的執行者,施昌海也向不少考察團介紹過具體工作。他最近的一次“接待”,是2025年3月25日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考察團的到訪;最遠的考察團隊,來自西藏山南市。
除了錢,不同城市的考察團都很關心另一個問題:漢壽是怎么把事情做成的?
“我跟他們講,最主要是領導關注。”施昌海說。
在漢壽工作多年,呂孝勝直接參與了“拆圍透綠”、免費停車等多項工作。如今再次回溯這些工作的推進,他覺得:“萬事開頭難。經過時間的檢驗,這些事情能夠被群眾認可,它就是能夠推行且可以復制的。”
在一名漢壽縣委領導看來,除了“一把手”力推,漢壽打造“七張名片”涉及的是“得民心的小事”,不需要花很多錢去搞大工程,自然在推行上的阻力也要小一些。
來源:南方周末記者 李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