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4月21日上午,日本政壇傳出一則不同尋常的強硬表態:首相石破茂就駐日美軍經費問題發聲,直言“日本已經負擔很多”,并強調“不可能唯唯諾諾聽從美方要求”。這番言論立刻在日美之間投下一顆外交震撼彈,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強硬施壓、要求盟友“加錢養兵”的背景下,石破茂的反擊不啻為一記回旋踢,打在了美日同盟的最脆弱處,也透露出日本對自身“被保護者”角色的深刻不滿。
石破茂這番言論并非“口誤”,而是一次深思熟慮的政治宣示。長期以來,日本在駐日美軍問題上始終處于“被動買單”地位。根據歷年防衛省資料,日本對駐日美軍的“體貼預算”在全球范圍內屬最高水平。光2023財年,日本就承擔了超過2100億日元的駐軍相關費用,涵蓋基地租金、水電供應、人員薪資等開支,幾乎等同于自掏腰包替美軍付房租、養家糊口。
而特朗普政府的主張卻更進一步,聲稱日本“還不夠努力”,甚至一度提出“讓日本承擔全部駐軍費用”這一荒唐要求。這種赤裸裸的經濟勒索,讓日本國內保守與進步兩派罕見一致地產生反感。石破茂此時跳出強硬表態,既是回應國內民意的戰略操作,更是對特朗普“盟友收費制”政策的公開回擊。
石破茂的身份和立場賦予這番言論極高的政治含金量。他是自民黨內部主張“自主防衛”的代表人物,一直主張修憲強化自衛隊,擺脫戰后體制中“受保護國”的地位。這種“去美國化”的安全觀念在今日已非邊緣思潮,而是逐步成為主流共識。面對美國日益加碼的駐軍經費壓力,石破的發言無疑是在為日本未來更獨立的戰略路線鋪路。
當前國際局勢正處于高度變動中,所謂的“同盟關系”遠非鐵板一塊。特朗普回歸白宮后對歐洲、日本、韓國等傳統盟友的態度持續冷淡,奉行“美國優先”不再遮掩,要求這些國家要么“掏錢”,要么“靠邊”。而石破茂的強硬回擊,某種程度上是日本對美霸權結構“公開喊停”的信號:長期以來“你出兵我出錢”的同盟模式,到了必須重新談判的時候了。
但石破茂真的是在挑戰美國嗎?不見得。他更可能是在挑戰一種舊體制,那種建立在美國軍事霸權、以日方高度依賴為基礎的冷戰遺產式同盟結構。在今天,面對中美戰略競爭、新冷戰升溫、地區沖突升級,日本必須為自身安全戰略尋找新的平衡,而不僅僅是“為美軍買單”。
這背后還涉及一個深層問題:日本是否真的準備好了走出“美軍庇護”?在軍事、情報、能源、金融等多個層面,日本仍深陷美式體系難以脫身。盡管有修憲呼聲、國防預算連年增長、自衛隊走向“準軍隊化”,但若要真正“自立”,意味著將承擔更多戰略風險、外交成本和財政負擔。這是一條看似獨立實則荊棘滿布的道路,石破茂的表態可能更多是在為“戰略自主”爭取議價籌碼,而非立即脫鉤。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這種聲音一旦被打開,就不會輕易關上。日本國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駐日美軍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早已積怨甚深。從沖繩基地問題到駐軍犯罪丑聞,從噪音污染到地價壓制,美軍存在的“外部性成本”持續侵蝕日本社會對同盟的認同感。石破茂此番強硬發聲,無疑擊中了這一痛點,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國內支持。
再看整個亞太格局,隨著中國軍事崛起、朝鮮半島變局、美韓關系緊張,日本其實面臨戰略再定位的巨大壓力。是否繼續深度捆綁美國,成為“反華第一線”,抑或發展一定程度的“戰略自主”,在中美之間保持回旋空間,是擺在東京面前的現實命題。石破茂的態度,雖然激進,卻也可能代表著日本政治精英對未來戰略路徑的一種試探。
當然,美國不會坐視盟友“說不”。從歷史上看,凡是挑戰美軍駐扎機制的國家都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戰略懲罰”,菲律賓曾驅逐美軍,卻在南海問題上陷入孤立;德國抱怨美軍部署負擔過重,特朗普政府隨即宣布削減駐軍。石破茂接下來的處境,很可能也將受到華盛頓的“冷眼”甚至“報復性手段”。
但這恰恰證明一點:美國的同盟體系,是以“順從”為代價的“保護費體系”。一旦有人敢說“不”,立刻就暴露出其本質并非平等互利,而是層級分明、權責不對等的霸權安排。這次,日本終于發出了一次“不愿再當提款機”的清醒吶喊,而這聲吶喊,也許會激發亞太其他“被保護國”的深思。
石破茂的言論,是日本戰略轉型的前奏,還是一次政治豪賭?無人能斷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已經不愿再安于“被動盟友”的角色,甚至有意沖撞舊有秩序,爭取新的戰略話語權。這場美日同盟的暗流角力,才剛剛開始。亞洲的未來,不會再是由華盛頓單方面書寫的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