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對玉器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們在長期的辛勤勞動中,創造了難以數計的玉雕作品。
在古代,眾多絢麗多彩的玉器,不僅可以作為實用品和裝飾品,而且在宗教、禮儀、政治道德觀念等諸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 出廓玉璧 漢代
考古發掘出土的漢代玉璧,數量大,式樣多,造型和紋飾都在戰國玉璧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除了圓形圓孔的傳統玉璧外,漢代還流行外緣有透雕飾物的玉璧。這種玉璧造型優美,紋飾流暢生動,是漢玉中的佼佼者。
透雕龍虎飾谷粒紋玉璧
洛陽金村出土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外緣有透雕附飾的玉璧,淵源于戰國時期,并流行于兩漢。玉璧發展到戰國,由于其本身功能的變化,以及審美意識和制作技術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僅在圓形的璧體上做文章了,他們大膽地把紋樣裝飾擴展到了輪廓的外緣,使之更富有藝術欣賞性,這種玉璧也被稱為出廓玉璧。
戰國時期的出廓玉璧,外緣的附飾一般是一對或兩對透雕的龍紋或鳳鳥紋,多作對稱的形式,主要用于裝飾,體積較小者則是組玉珮的組成部分。
隨州曾侯乙墓、平山戰國中山國墓、曲阜魯城戰國墓、淮陽平糧臺楚墓、洛陽金村戰國墓和孟津戰國墓等都曾出土外緣有透雕附飾的玉璧。
西漢時期的這類玉璧,基本上承襲戰國時期的風格,璧的外緣附飾作單個的動物形,數量為二至四個,多為對稱形式。
南越王墓出土 出廓玉璧
如廣州南越王趙昧墓,雖然埋葬于漢武帝時期,但墓中所出的一些玉器仍然具有明顯的戰國風格,有的甚至還可能是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舊玉。南越王墓出土這類出廓玉璧有四件,其中兩件外緣有一對透雕飾物。
一件為雙鳳渦紋璧:在璧的下部兩側有對稱的鳳鳥紋附飾,鳳高冠長尾,以陰線刻飾細部;另一件為龍鳳渦紋璧(環):璧飾勾連渦紋,內孔雕琢一龍,龍昂首曲身卷尾,兩側各透雕一鳳,鳳身修長,高冠長尾,細部均以陰線刻出。
南越王墓出土 出廓玉璧
還有兩件外緣有三組附飾,一件為三鳳渦紋璧(環):璧飾勾連渦紋,兩鳳位于璧的下部兩側,鳳首朝外,尾部上卷,左右對稱,還有一鳳在璧的上方,鳳身細長,鳳首朝上;另一件透雕附飾已殘損。
南越王墓出土 出廓玉璧
這四件玉璧中,龍鳳渦紋璧(環)兩側的透雕雙鳳,與魯城戰國玉璧鳳鳥的風格頗為相似;三鳳渦紋璧(環)的鳳鳥雖為三只,但仍具有左右對稱的特點,保留著戰國的遺風。
西漢中期的這類玉璧,其透雕附飾在造型風格上有了明顯的變化,透雕附飾一般只有一組,位于玉璧的上方,附飾多由成對的動物紋組成,并以卷云紋加以點綴。
中山王劉勝墓出土 出廓玉璧
如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雙龍谷紋璧,璧的上方有一組透雕的雙龍卷云紋附飾,雙龍昂首張口,龍身彎曲,龍首上翹,造型生動優美,是漢代玉璧中難得的珍品。這件玉璧的透雕附飾只有一組,以流暢的卷云紋襯托卷曲矯健的雙龍,雕琢的工藝水平明顯超過戰國時期的同類玉璧,代表了西漢時新的藝術風格,與戰國時外緣有多組單個動物紋透雕附飾的玉璧,在風格上迥然不同。
東漢的這類玉璧,基本上繼承西漢的風格,一般只有一組透雕附飾,造型上趨于寬廣而低平,紋飾較為繁縟細致,并出現了附飾中帶吉祥銘文的玉璧。
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 出廓玉璧
如定縣北莊中山王墓所出土的谷紋璧,上方一組透雕附飾寬廣而低平,紋飾為雙螭卷云紋,雙螭曲身長尾,相戲于云氣間。該璧紋飾繁縟,線條流暢,可見當時玉工的精湛技藝。
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 出廓玉璧
東漢的出廓玉璧中,有的還在透雕動物紋附飾中雕鏤出吉祥語銘文,如“長樂”、“益壽”、“延年”、“宜子孫”等。如江蘇邗江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的一枚出廓玉璧,其上便刻有銘文“宜子孫”三字。
該璧上方附飾為透雕鳳鳥紋,鳳下有一銘文“宜”字,璧身兩邊各琢一螭虎,兩螭虎之間上下有篆體“子”、“孫”各一字。該璧小巧玲瓏,透雕紋飾活潑流暢,是一件精美的玉雕藝術品。
老虎墩東漢墓出土 “宜子孫”玉璧
將自遠古以來承負禮天、通天職能的玉璧,賦予新的、世俗的祈福、祝愿寓意,表現出漢代玉璧已開始逐漸擺脫意識形態中的神秘色彩,向世俗化轉變的趨勢。
透雕出廓吉祥文字玉璧,以書法作裝飾,并結合其他神獸紋飾,注意形象的處理與章法布局,渾圓沈著,秀麗古雅,使玉璧本身的器型、紋飾等更加協調一致,同時也富于變化,產生了更好的藝術效果。
黃泥崗1號墓 “宜子孫日益昌”玉璧
漢代的出廓玉璧,幾乎囊括了當時最高的設計和雕刻水平,有透雕、圓雕和線雕等,多數飾以排列整齊的谷紋,透雕的附飾造型優美,紋飾流暢生動,工藝技術遠遠超過圓形圓孔的傳統玉璧,其社會功能與作為禮玉的傳統玉璧也不相同,主要用于裝飾、佩戴。
從古時到現代,出廓玉璧幾乎得到上至帝王貴胄,下至普通民眾的共同推崇和喜愛,成為國之瑰寶。正是它精致的紋飾、精湛的工藝,以及它美好的寓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愛玉人士。
什么是蜻蜓眼式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以眼睛為紋樣進行裝飾的玻璃珠,在單色玻璃珠母體上嵌進一種或幾種與母體顏色相同或不同的玻璃,在表面形成多層圓環狀紋飾或圓環狀凸起,類似蜻蜓的復眼。西方學界稱之為“眼珠”(Eye Beads)或復合眼珠(Compound eyebeads),中國俗稱“蜻蜓眼”。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出現于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發端于埃及人對獨眼神荷魯斯的敬畏及由此形成的惡眼意識。古埃及人相信惡眼具有抵御邪惡的力量,因此多將眼睛紋樣鑲嵌在器物上作護身符來佩戴。這項技術后來為同樣具有“惡眼”信仰的腓尼基人和波斯人所掌握,蜻蜓眼式玻璃珠很快在歐亞大陸廣泛流行,伊朗吉蘭州是一個制造中心。
埃及出土的新王朝時期眼珠,公元前16-14世紀
伊朗出土眼珠,公元前5-3世紀
地中海一帶出土的腓尼基眼珠,公元前6世紀
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國最初出現于新疆,輪臺縣群巴克古墓葬M27和且末縣扎滾魯克M14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年代最早的標本,大約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在中國內地,蜻蜓眼式玻璃珠首先出現于高等級的貴族墓中,如河南固始侯古堆夫差夫人墓、山西太原晉國趙卿墓、湖北隨縣曾侯乙及其夫人墓等,時間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曾候乙墓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173顆,數量之多令人驚嘆。這些蜻蜓眼式玻璃珠為西方傳入,很可能是由生活在歐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通過遷徙、貿易等方式帶入新疆,再傳到內地。
河南固始候古堆一號墓出土,春秋末期
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戰國早期
山西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春秋末期
曾候乙夫人墓出土
目前全國有18個省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約1000顆,以湖北、湖南、河南三地較為集中,時代上迄西周、下至兩漢。戰國中晚期之后的蜻蜓眼玻璃珠,包括鉛鋇、鈉鈣、鉀鈣三類成分。學術界公認鉛鋇玻璃為中國獨創,鈉鈣玻璃為西方傳入,傾向認為鉀鈣玻璃亦為國產。
國內發現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類型多樣。根據眼睛的鑲嵌技法來劃分,可分為平眼珠(Flushed Eye Bead)、凸眼珠(Raised Eye Bead)和角錐眼珠(Horned Eye Bead)。若根據眼睛的圖案來劃分,可分為單眼珠(Simple Eye Bead)、層狀眼珠(Stratified Eye Bead)、套圈眼珠(Multicircle Eye Bead)及組合型眼珠(Compound Eye Bead),等等。
平眼珠,洛陽金村東周墓出土
凸眼珠,成都雙元村戰國墓出土
角錐眼珠,湖北江陵九店戰國墓出土
套圈眼珠,湖南益陽桃花侖戰國墓出土
組合型眼珠,湖南辰溪米家灘出土,戰國
離心圓層狀眼珠, 廣東肇慶北嶺松山戰國晚期墓出土
廣州發現的漢代蜻蜓眼式玻璃珠
目前廣州發現6顆漢代蜻蜓眼式玻璃珠,分別出土于4座墓葬:1983年發掘的西漢南越王墓出土2顆(C138、E142),1956年在先烈路黃花崗發掘的西漢前期墓M3(廣州漢墓M1048:83)出1顆,2006年官洲島花果山東漢墓M8出2顆(2006GG花果山M8:8),2010年西灣路舊廣州鑄管廠東漢前期墓M35出土1顆(2010GXZM35:106-4)。
南越王墓E142 ,西漢前期
南越王墓C138,鉛(鋇)玻璃
廣州漢墓M1048:83(不同角度),西漢前期,鉛鋇玻璃
2010GXZM35:106-4(眼珠脫離母體),東漢,鈉鈣玻璃
| 秦玉顫音 |
秦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定都咸陽。秦廢封建,立郡縣,所設的中央與地方政權機構,大多為后世王朝所沿襲。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道路,筑長城、修馳道,工程浩大,所費超出國力,導致賦稅加重,于公元前206年秦政權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推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短的一個統一王朝。
春秋 玉璧
以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觀的秦代兵馬俑聞名于世,但東周玉器快速發展的速度在秦代沒有保持下去。從實物與文獻記載看,秦代玉器發展緩慢,但不是斷絕,秦代畢竟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強盛的王朝,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玉器的措施,而與東周、漢代玉器相比,秦代玉器只能算是繁華過程中的間歇期,原因是多方面的。
春秋 長方形玉飾
秦代玉器稀少之原因,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立國時間短,風格沒有形成。由于琢玉業是一門技術要求高,雕琢難度大的工藝,一些高水平的玉器常出于著名藝人之手,而琢王高手不是短時期內能培養出來的,一些著名琢玉坊,常是子承父業,絕技世代相傳,而且秘不外宣。秦國由于立國只有短短15年,沒有培養出一些琢玉大師,故沒有形成自己風格的琢玉業。原來戰國時期的一些玉匠可能 還在為秦代服務,秉承的可能還是原來的琢玉風格,我們要在古玉中分辨出他們的藝術風格,難度較大。
春秋 燈籠形玉佩
其二,珍寶玉器被大量掠奪。隨著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都曾光顧咸陽城,大肆掠奪奇珍異寶。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燒咸陽宮室,火三月不滅,并劫走大量寶貨和美女,其中包括精美玉器。《史記·貨殖列傳》:“秦之敗也,豪杰皆爭金玉,而任氏獨窯倉聚。楚漢相距榮陽也,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杰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公元前206年劉邦與項羽共赴“鴻門宴”,所用玉壁、玉玦,恐怕都是從咸陽宮城掠奪來的、秦朝滅亡,秦國大量玉寶器落入起義軍首領或富豪手中,有的可能混跡于漢玉中,需要認真分辨、有的則不知所終。
春秋 亞字形玉佩
其三,秦宮廷玉面幕還未揭開。中國玉器發展史顯示,宮廷皇家玉是一個時代玉器水平的標志,因皇室用玉不惜工本,選用最好的玉材,由最好的工匠雕琢。口前所見秦代玉器除一件出于阿房宮遺址的玉杯屬宮廷實用玉外,余均為宮廷祭祀玉或一般秦代玉器,不能反映秦代玉器的真實水平。咸陽宮城被毀,大部分秦代宮廷用玉被掠走,但秦代皇陵及上層貴族墓,至今還未發掘,想必其中必有大量秦代寶玉。因此,有關秦代玉器的真實面貌,還寄于地下考古出土新材料。
春秋 玉戈
以上幾點,大概就是秦代玉器不如戰國或漢代玉器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吧。
春秋 亞字形玉佩
在秦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秦統治者還是采取了一些有利玉器發展的措施。
其一,重視收藏玉器。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前、就收藏“昆山之玉”及“和氏壁”、“明月之珠”等玉寶珠。昆山玉即新疆和田玉。秦始皇還命將和氏壁琢成“傳國璽”,篆書“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印文。秦規定,玉璽只能皇帝使用,余概用印。《史記》載,驪山秦陵藏有大批珍寶。
春秋 馬鞍形玉佩
其二,重視祭典禮玉。秦始皇到處巡游,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四方及列祖列宗,而祭祀多必用玉。1971年陜西省西安市北郊聯志村曾出土85件祭祀玉,其中有琮、壁、璜、圭、璋、琥這些《周禮》規定的“六器”禮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南巡長江時,為祭祀水神,曾往長江中投墜玉壁。秦代重要典禮時也用玉器。子嬰在繼承帝位時,曾戴玉冠。
春秋 圓形玉佩
其三,重視陳設玉器。據文獻記載,秦咸陽宮有大量玉寶器。《西京雜記》(卷上)記載,漢高祖劉邦“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燈”,這種體形很大的多枝玉燈,至今未曾發現過,或已失傳。1976年陜西省西安市西郊東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的玉杯,既可實用,又能陳設。
春秋 磬形玉佩
其四,重視玉劍飾。秦是一個崇武的朝代。戰爭離不開武器。秦代流行用玉裝飾劍具,由于秦好戰,劍多,飾劍玉必定也多,這也從一個方面推動了秦代玉器的發展。
春秋 三角形玉佩
| 秦玉風貌 |
每個時代的玉器,都有自身的特點。秦玉雖然數量不多、玉藝特征還難于全面把握,但還是有其自己的玉器風貌。
春秋 淺浮雕蟠虺紋玉璜
秦統一六國以前,就藏有昆侖山和闐玉及和氏壁、從文獻記載看,和氏壁為荊山玉、盡管荊山地望說法不一、但多數學者認為在今湖北省內、在秦朝版圖之內、從出土秦代玉器分析、秦代玉材亦有兩大類,一類 為和闐玉、用于琢制陳設玉及裝飾玉,如阿房宮遺址出土的玉杯,即為和闐玉。另一類是地產玉,即產于秦國境域之內的玉材,與陜西藍田玉和河南南陽玉系統較為接近,這一類玉材主要作祭祀玉和喪葬玉,如西安市附近出士的秦代祭祀玉坑中的85件玉器,均為青玉質,應為地產玉。
春秋 鑿形玉佩
秦代玉器據其用途,可分為祭祀玉、陳設實用玉及裝飾玉三大類。
春秋 龍紋玉璜
《周禮》規定用蒼壁、黃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祭祀天地四方。周代雖有大量的玉器出土,但未曾見到成套的《周禮》所載“六器”玉同時出上,卻在秦代祭玉坑中出土了成套“六器”禮玉,說明秦代對周代禮學還是相當重視的。1971年陜西省西安市北郊聯志村距地表0.8米深的坑內出土了85件祭玉,其中有玉璧、琮、圭、璋、琥、璜這些成套《周禮》祭祀六器,同時出土的還有玉人、玉觹等。琮僅作扁方形,壁作小圓形,兩者中間只穿一個小孔。圭、璋既不琢孔,亦不飾紋。璜有環形和雙獸首紋兩種,前者光素無紋,后者僅在兩端琢獸首形,但璜兩端及璜背均不穿孔,無法系掛,故作祭祀用玉無疑。
琥呈扁平形狀,僅作輪廓線及首、足形,與東周時期琢工精細的奔跑狀玉虎,迥然有別,專作祭祀玉。玉坑中出土的玉人,四肢呈捆綁狀,臉上毫無表情,頭上有髻,與秦兵馬人俑相像,這應是用于祭祀的玉人,也是古代人殉制度在秦代的新形式。
春秋繩紋玉環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將掠奪來的六國寶器陳設于宮廷中,說明秦代有展示寶器的愛好。據文獻記載,秦代的陳設玉還是相當多的,且體形巨大,如劉邦進入咸陽宮看到的玉燈,高達七尺五寸。可借大部分陳設玉在秦末戰爭中被掠奪、毀壞,今天我們僅能看到阿房宮出土的一件玉杯,但從中亦能窺見其陳設玉的迷人風采、秦代裝飾玉目前多見玉劍飾、玉系壁等。
戰國晚期至秦代 龍形玉佩
秦代玉器的雕工及裝飾技巧,既沒有戰國玉器的雍容華貴及玲瓏剔透,又沒有漢代玉器的精雕細琢及千紋萬花,形體較為笨拙,花紋較為粗糙。所琢祭祀玉,均作僅具輪廓狀的器形,沒有細部加工。所琢陳設玉、裝飾玉,雖比祭祀玉精致,但與前后兩朝玉器相比,還是顯得相糙,所飾谷紋、乳丁紋,乳丁半緩,不飽滿,且疏稀。所飾勾連云紋,線條粗硬,地子毛糙,后加工修飾顯得草率、馬虎,從中可以看出秦代玉器水準還欠火候。總之,從雕工及裝飾方面觀察秦代卡器,粗礦有余,細潤不足,給人以一種短期行為的感覺。同時,從秦代玉器中仿佛也能隱約看到其時玉匠不像周漢兩朝玉匠,才華橫溢。靈氣十足,顯得力不從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