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4月21日上午,前總統尹錫悅因涉嫌“發動內亂”出庭受審,這是他第二次出現在公眾面前、坐上被告席。不同于第一次低調封閉的開庭程序,這次首爾中央地方法院首次允許媒體在開庭前拍攝現場,尹錫悅身著深藍色西裝、系紅色領帶的畫面在各大媒體平臺迅速流傳,堪比一場政治審判的“現場直播”。而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國家權力結構的斷裂、一場民主表象下的深層政治廝殺。
毫無疑問,尹錫悅案已不僅僅是一樁“司法事件”,而是韓國當前權力重組、路線之爭的真實寫照。尹錫悅,曾是檢察體系出身的“法律強人”,也曾因強硬對華、對朝政策而贏得保守派鐵票支持;如今,卻被指控在任內勾結軍方特戰單位,意圖違憲動用武裝力量干預政治程序,如此罪名,直接對標“內亂”,可謂韓國憲政史上最嚴厲的刑責之一。
根據韓國現行法律,發動內亂罪若成立,最嚴重者可面臨無期徒刑乃至死刑。這個曾在國際舞臺上強硬宣示“自由民主陣營”的國家,如今將前總統押上審判席,是否意味著韓國政治制度的自我修復,還是一次徹底的權力清算?這才是真正值得觀察的問題。
庭審細節透露出這場政治風暴的復雜程度:尹錫悅方面將對陸軍首都防衛司令部第一警備團長趙成賢和特戰司令部第一特戰隊隊長金亨基展開反訊問。這不是簡單的法律攻防,而是劍指軍方核心人脈。一旦這些高階軍官供出尹錫悅曾授意其動用兵力,案件性質將從“可疑”躍升為“鐵證”,尹錫悅的政治生涯也將永無翻身之日。而相反,若反訊問能成功擊潰檢方證據鏈,不排除案情出現大反轉,尹錫悅成為“政治受難者”,其背后的保守派勢力將趁勢反撲。
這場審判因此成了韓國政壇的一次攤牌,不只是尹錫悅個人的命運懸而未決,更牽動著保守與進步兩大政治力量的戰略布局。有人說,韓國的政治就像韓劇,總是充滿跌宕反轉和濃烈情緒。但這次不同,這是一場以憲政秩序為名義的權力剖腹,毫無溫情和濾鏡,只有刀光劍影。
在美國看來,尹錫悅當年是其在東亞地區的重要戰略伙伴,特別是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尹政府曾不惜得罪中俄,全力配合美方部署“薩德”、重啟韓美聯合軍演,并配合華盛頓強化對朝制裁。如今,這位“美國最可靠的朋友”被本國司法系統指控發動內亂,華盛頓表面沉默,內心無疑感到寒意刺骨,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苦心經營的地區支點出現了不可控裂縫。
自1979年樸正熙遇刺、1980年代軍政府垮臺以來,韓國民主制度一路走來雖成體系,卻始終未擺脫“總統皆難善終”的歷史魔咒。從盧泰愚、全斗煥被判刑,到樸槿惠鋃鐺入獄、李明博遭審判,如今再添一位尹錫悅,這個國家是否能真正建立起不以政治報復為前提的權力交接機制?還是將繼續在“你死我活”的零和政治中反復上演“成王敗寇”的劇本?
在這起案件背后,是一套日益失衡的權力結構。一方面,司法系統逐漸被政治化,在每一次政權輪替后被用作“清算工具”;另一方面,軍方的角色在此案中也愈發微妙,成為政爭的“隱形變量”。若軍方被卷入并被認定曾配合特定政治勢力行動,將嚴重動搖文職對軍事的控制基礎,韓國憲政體制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機。
而這場劇烈震蕩,并不止于韓國本身。在東北亞本已極其緊張的戰略格局中,任何政權的不穩定都會成為地緣政治的變量。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一旦遭遇信任崩塌,中俄或將乘虛而入;而朝鮮則可能借機進一步加強軍備建設、發射導彈以測美國反應,為自身謀取更大戰略空間。
結局如何,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尹錫悅出庭這一刻,韓國“總統坐上被告席”這一歷史性畫面,再度刷新了世界對其政治生態的理解。表面是司法審判,實則是體制崩裂的集中體現;表面是法律之名,背后卻是路線之爭、權力博弈、國家信任危機的多重交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