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自貢城市書房“找回鹽都”研學活動已經走過三載。值此三周年之際,“找回鹽都”特別策劃——紀念孫明經自貢科考87周年和李約瑟訪問自貢82周年活動。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千百萬人民食鹽供給的要求就全仰之于四川一省”,“如果自貢食鹽生產一旦發生問題,那整個大后方的食鹽供應,將立刻感受嚴重威脅,影響之大,不容忽視”。在這個背景下,1938年4月28日至5月5日,金陵大學理學院孫明經和助手范厚勤,“奉令前往自流井及貢井,就井鹽場產實際情形,攝成制鹽工業教育影片一部?!?943年4月29日,英國駐華大使館科學參贊、英國皇家科學會會員李約瑟博士,訪問了“在中國歷史上令人十分感興趣的地區”自流井。他們為自貢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影像照片和文字記述,向世界和中國抗戰軍民宣傳川鹽增產中富榮鹽場的努力和中華文明蘊含的不可撼動的精神內涵和力量!
活動時間:2025年5月2日(星期五)早上8:30
集合地點:王爺廟碼頭
注意事項:請關注天氣冷暖、身體狀況、現場安全,量力而行,風險自擔。
5月2日上午8點30分 ,從王爺廟碼頭出發,過解放橋(原洋灰橋),沿釜溪河歷史文化長廊進入松茅山,探訪太虛法師“南無阿彌陀佛”題刻,經公正廉明碑和法藏寺上富臺山,再訪協理公館和匯柴口古道,最后在孫明經演講過的桐梓坳福音堂收官。一路上,陳星生老師將結合歷史照片為大家講解兩位先賢在自流井的往事!
2019年在釜溪河右岸復原了“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其落款為“自貢市抗敵后援會制”。從1937年8月抗敵后援會成立,到1938年5月孫明經來自貢考察,不到十個月的時間里,自貢市的抗日救亡宣傳團體紛紛組建,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釜溪河崖壁上的“還我河山”,就是在這個時期,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孫明經先生被鹽井河沙灣對岸石壁上“還我河山”的氣勢深深打動,重新編排和放映他抗戰前夕拍攝的祖國大好河山的地理風光影片,定名為《還我河山》。借助這同仇敵愾的片名,極大地激發了大后方軍民的愛國熱情。
解放橋原先命名是井鹽橋,也叫釜溪橋,而老百姓俗呼為“洋灰橋”,于1939年1月15日開工建設,1940年7月31日建成通車。1949年12月,自貢和平解放,解放軍首先踏上這座大橋進入市區,于是它便被人們呼為解放橋。1966年11月動工改擴建,將橋面加寬至13米,將石橋墩用混凝土封閉,承載能力也得到提高。2000年拆除舊橋后在原址重建的新式橋梁。
三張解放橋的歷史老照片,再現了當年的釜溪河運輸場景和解放軍過橋和平解放自貢。
從簸米灣隧道口沿著釜溪河歷史文化長廊向法藏寺前行100米,左邊山崖上的幾個大字蒼勁有力,這就是松茅山“南無阿彌陀佛”石刻。
“南無阿彌陀佛”題刻是自流井現存為數不多的石刻,位于自流井釜溪河畔松茂山,為自貢市佛學社于1946年鐫刻,題刻坐西南向東北,分布面積80平方米,寬19.35米,高4.1米。石刻用楷書橫排陰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字徑高3.1米,寬3.05米。落款為“太虛敬書(鈴?。?,民國丙戌自貢市佛學社?!?/p>
太虛法師,法名唯心,字太虛,號華子、縉云老人。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著名高僧。早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法師曾來自貢,并賦古體詩一首:“水火交為用,天然此獨奇!巧窺流井妙,涼納釜溪宜。市政敷新制,鹺聞拾古遺。欣逢東道主,客路忘崎嶇。”法師一詩一書,足見與自貢頗有緣分。
沿著釜溪河歷史文化長廊步道逆流而上
對岸的王爺廟及自流井老城倒映釜溪河中美輪美奐
公正廉明碑及兩座神道碑
法藏寺地處富臺山腳下,坐西南向東北,整體建筑為庭院式布局,與王爺廟隔河相望,四周山墻環繞,由鹽商王德謙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捐資修建。
沿著法藏寺后的石板步道上富臺山
富臺山“協理公館”是中國屈辱史的一個歷史見證。(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同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了“善后借款合同” 。該“合同”中規定“以中國鹽稅收入全部作為擔保”。同年,外國殖民者在自流井(自貢)設“川南鹽務審核分所”,對鹽業進行瘋狂的掠奪,同時洋人協理在修建別墅稱“協理公館”。
“協理公館”是由數棟別墅組成的民國建筑群,現在大部分改為民居使用,也有部分如今處于荒廢狀態。
匯柴口又稱彙柴口、柴市口,明嘉靖(1522-1566)以后,隨著自流井鹽業和商業的興盛,這里成為自流井向南陸路運輸要隘。同時,匯柴口又是自流井煎鹽、民用所需柴草竹木匯集銷售的要道和場地,地以此名?,F存古道依偎在自貢市中區釜溪河南岸富臺山和觀音巖山坳處,南至內昆鐵路,北至張家沱,全長約300米、寬約2米,古道高低就勢,民居錯落有致。
匯柴口古道旁正在修復的炎帝宮
匯柴口古道現在還保留明清時的街道風貌,路面鋪青石板,靠近釜溪河的一側有石護欄,是自貢市區唯一的“國保”級古道。
2012年4月,為配合全省重點工程——大西洋焊接產業園區建設,舒平劉氏節孝坊由原址搬遷至匯柴口古道口處異地保護,如今已成為釜溪河畔一道歷史文化風景線。
善后橋始建于1921年,1925年竣工,為六墩七孔石拱橋,橋長103米,橋寬16.8米,橋高7米。橋身兩面每孔拱肩上刻有精美的鎮水魚龍神獸,共12處。歷經百年滄桑,橋身依然穩固,一百年來一直是自貢人民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
1938年秋—1941年夏的新華日報自貢分銷處遺址
最后在孫明經先生演講過的桐梓坳福音堂收官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選擇兩位先賢在國難時刻來自貢考察訪問的月份,尋找他們當年的行蹤和發生在這里的故事。感恩先賢,讓這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保持在清醒狀態。面向未來,奮進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