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架飛機,飛14條航線
國際航線卷不過,大灣區航空開始向內地“轉場”。
最近,大灣區航空宣布開通香港—桂林航線。這條看似“雞肋”的航線引發了不少人疑問:
桂林已經有三趟高鐵直達西九龍,航空服務還有競爭力嗎?
背后的原因并不簡單。有廣西的朋友現身說法,香港—桂林航線的最大功能是“中轉便利”。
對于不少旅客來說,直接從桂林飛香港,不僅方便銜接國際航班,還能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其實,香港—桂林航線早在港龍航空時期就曾開通過,主要服務兩地的旅游需求和商務往來。
加上如今桂林正加速恢復來自歐美、日韓等地的入境航線,香港作為中轉口岸,也吸引了更多國際游客。
所以,從市場需求來看,這條航線的推出有一定的依據。
通過預訂平臺查詢,大灣區航空是目前唯一提供桂林直飛香港的航司。
相比之下,海航、東航、國航等航司雖然也有從桂林前往香港的航班,但均需在海口、上海、成都等城市中轉,整體旅程時間更長。
大灣區航空進軍內地市場,并非臨時起意。
從去年7月開通海口—香港航線以來,大灣區航空已經逐步拓展了包括舟山、黃山、武漢、宜昌等地的內地航線。多為三四線旅游城市,市場規模雖不大,但需求卻非常明確。
尤其像舟山,目前并無直達香港的高鐵,航空出行成為最便捷的選項。
不過,武漢至香港的航線雖然是直飛,但對于這類熱門航線,大灣區航空似乎并沒有占據太大價格優勢。
就拿20號的航班來說,國航和國泰的票價比大灣區航空更為便宜。
圖源各航司app:從左到右為東航、國泰、大灣區航空
有趣的是,年初航線一開通時,許多網友在大灣區航空的社交媒體上留言,建議他們“先把自己的航線做好再說”。
大灣區航空成立至今已有四年,原本瞄準的是國際航線市場。
但在與國泰、新航等傳統強者的競爭中,其在品牌、服務和航線網絡上的劣勢逐漸顯現,國際客源不斷流失。
據航班管家數據:大灣區航空目前旗下有8架飛機,運營14條航線。
據港媒報道,香港—德島的定期航線將在5月12日起由每周三班減少為兩班,這只是一個縮減航班的例子。
今年初,大灣區航空已經取消了128趟日韓泰航班,首爾航線停運,新加坡航線飛不到兩個月,便草草收場。
此背景下,轉向內地三四線市場,靠高頻直飛填補需求空白,也成為它的一項務實選擇。
目前,大灣區航空擁有8架飛機,服務資源有限,因此其“廉航化”特征愈發明顯:低票價和20kg免費行李成為其最大賣點。
不少旅客感嘆:“還要什么自行車?”
但也有乘客調侃道:“價格是真香,服務卻讓人有點慌。”
航班臨時取消、售后無人響應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乘客直言,“買了票就只盼航班別出問題,不然連人都聯系不上。”
而一位網友分享的經歷也讓人咋舌:曾購買前往日本米子機場的機票,航班最終取消,不得不自費搭乘新干線轉至大阪。
頻繁的航線調整加劇了消費者的不安,許多人在選擇大灣區航空時,心里多了一層猶豫。
這些“槽點”,無疑增加了消費者對大灣區航空的疑慮。新開設的大陸航線,是否也會重復國際航線“開了就撤”的歷史?
目前在大灣區航空的小程序中,海口—香港航線無法預訂。
盡管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旅客對香港直飛航線的需求格外強烈,特別是用于國際中轉。
但在運力受限和體系尚不成熟的現實下,大灣區航空能否在航線布局和服務體驗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其“下沉市場突圍戰”是否能成功轉型。
我們繼續對市場保持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