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巴金圖書館、澎湃新聞聯合舉辦的“小時光:地鐵里的閱讀——主題攝影展”在巴金圖書館開幕,展出攝影師樊曄親在上海地鐵中拍攝的作品,以獨特視角展現上海市民的閱讀面貌。這些作品出自澎湃新聞自2018年起推出的專題“地鐵上的讀書人”,每張照片都是一份檔案,記錄著都市生活中那些微小卻珍貴的閱讀時刻。
“小時光:地鐵里的閱讀——主題攝影展”開幕式
展覽開幕式由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主持。他表示,本次攝影展的特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影像記錄體現上海市民的閱讀方向與內容喜好,二是為當下快節奏社會中的閱讀打打氣——“雖然人們都覺得現在很‘卷’、很忙,時間碎片化,但大家仍在堅持閱讀,把地鐵上的零碎時光用來讀書。人生中美好的‘小時光’如果與閱讀結合起來,記憶會變得更長久,成為滋養心靈的力量。”與此同時,“2025巴金圖書館閱讀參考書單”在活動中正式發布,期望通過30位作家與學者的推薦,為讀者提供參考,愿大家在越來越忙的時光里不放棄閱讀,與閱讀相伴。
澎湃新聞黨委副書記、副總編黃楊發言
澎湃新聞黨委副書記、副總編黃楊在開幕發言中表示,澎湃新聞“地鐵上的讀書人”專題報道7年來呈現了上千個閱讀場景、無數真實的故事,不僅是一份城市閱讀檔案,更折射出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與深度。本次攝影展將線上觀察延伸至線下,是對“全民閱讀”國家戰略和“書香上?!背鞘形幕ㄔO的踐行,也是對巴金先生“多讀書”精神的傳承。他提到,這一專題的展陳足跡已延伸至上海書展、上海地鐵等文化空間,蘇州地鐵的自營書店開業首展也引用了這一系列作品。未來,澎湃新聞將繼續以媒體之力推動閱讀文化,與更多伙伴攜手,將“地鐵上的讀書人”故事帶向全國;希望這場展覽如同一粒種子,讓閱讀從地鐵出發,生長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展覽現場
攝影師樊曄親表示,這些照片都來自通勤途中的隨手記錄?!白x書讓我們遠離紛擾,閱讀不是遙不可及的詩和遠方。它就在我們身邊,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人們總以為地鐵上的紙質書閱讀會由于智能終端的普及而難得一見,但事實上,只要自己放下手機,就會發現手捧紙質書的讀者隨處可見。高鐵、飛機如此,每天上下班最繁忙的地鐵,更是大型流動閱覽室。我們不得不相信,地鐵上的讀書人,比想象中多得多。”
展覽現場
現場的照片和圖書
展覽一隅
小記者團在現場采訪(陸敏 攝)
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中,閱讀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它可能是書齋中和圖書館里的愜意時光,也可能是飛機上地鐵里奔忙的間歇。通過鏡頭,我們看到有人捧著《繁花》追憶老上海的風情,有人在地鐵上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經典,還有人在《我的阿勒泰》熱播時翻開李娟的文字……展覽在展出攝影作品的同時將相應的書籍作了陳列,可以隨時打開那本書,感受閱讀者的心緒。展覽將于5月31日閉幕。
巴金圖書館“文壇茶話會”
開幕式后舉行了第十期巴金圖書館“文壇茶話會”。巴金圖書館與澎湃新聞共同邀請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澎湃新聞·上海書評專欄作者李公明,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王宏超,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意寫作專業碩士生導師張怡微,以及讀者代表、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學院副教授孫益武,以“談一談閱讀與日常生活”為主題進行了一場對談?;顒佑蓪W者、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主持。
周立民先生發布了“2025巴金圖書館閱讀參考書單”,30位薦書人以豐富的閱讀儲存和專業眼光,共同為讀者推薦145冊精選好書。其中國內作品79冊,國外作品46冊,國內文學作品66冊,國外文學作品40冊,文學作品占比70%以上。國內文學類薦書中不乏《史記》《詩經百句》等古代經典,《朝花夕拾》《隨想錄》等現代經典作品,但大多數推薦仍集中在當代作品,當代小說、散文隨筆旗鼓相當、基本持平,詩歌也不在少數。國外作品來自美、俄、英、法、德、意、加等16個國家的優秀作家學者,涵蓋《往事與隨想》《尤利西斯》《維吉爾之死》等歐洲經典作品和流行新作。在其他類薦書中,歷史類圖書最多,世界史作品推薦較為集中。但是,總體薦書種類從文學經典到技術前沿,從古人生活到賽博科幻,閱讀視野涵蓋古今中外人文歷史社科。
隨后四位講座嘉賓分享了他們對日常生活與閱讀看法。
李公明提到近年出版的兩本好書,他認為本次攝影展延伸了這兩部書的視角:《牛津全球書籍史》 ([英]詹姆斯·拉文主編,李家真譯,商務印書館,2024年11月)和《藝術中的閱讀者》([英]大衛·特里格著,王曉丹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9月)。前者是十六位知名學者遍訪全球、縱覽古今,從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載數碼圖文的電子書,將書籍五千余年的歷史娓娓道來,但沒有涉及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閱讀時光;后者是一部以書籍和閱讀場景為主題的藝術作品集,收錄來自全球各大博物館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藝術品,涵蓋了從古典雕塑、壁畫到當代繪畫、雕塑和裝置藝術的廣泛領域,但未能包括攝影作品。而此次以地鐵閱讀為主題的攝影展呈現了國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閱讀場景,正可彌補上述缺憾。
張怡微介紹了她在聯合書單中推薦的作品——安妮·普魯《鳥之云》、查理·吉爾莫《關于父親和一只喜鵲的回憶》、辛迪·溫斯坦《尋找正確的單詞:一個關于文學、悲傷和大腦的故事》、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以及孫英剛《隋唐:帝國的形成》,表示這些就是她手邊正在讀的書。她認為,當下的人們并非沒有時間,而是精力有限。有限的精力用來看書還是看短視頻?這是一個選擇。
王宏超從新近出版的《通勤夢魘:東京地鐵與機器的人類學》(邁克爾·菲什,孟超、桑元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一書談起。東京的地鐵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交通設施網絡,超載100%的車廂,30秒的停站時間,每年數萬起人身事故……書中指出一直在超負荷邊緣運轉的系統將如何對一個共同體帶來生理和心理的嚴重不良影響,對當代科技狀況的倫理責任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呼吁人、機器和現代技術系統之間更加相互響應和充滿希望的關系。他指出,地鐵通勤往往被視為單調、疲憊的過程和空間,許多人想回歸到讓自己的心靈感到舒適的一種狀態,閱讀可能是抵達這種狀態的良好方式。上海的地鐵中出現的閱讀景象被挖掘和報道出來,提倡一個良好的人文氛圍,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從各個維度上來說,這都是城市精神的一種體現。
孫益武作為在地鐵上被偶遇和拍攝的讀者代表,分享了他對日常閱讀的感受。作為一名法學學者,日常的科研工作之外,上下班通勤就是相對自由的閱讀時間,他也正是在一次下班的路上看書時被“地鐵上的讀書人”鏡頭捕捉到。在興趣閱讀之外,他還提到親子閱讀是很有特色的一種閱讀形式。親子共讀未必在同一個時空,而是親子之間讀同樣的經典作品,巴金、老舍、葉圣陶……都是家里有小學生的家長的必備功課。最后,他從版權法專家的視角,普及“4.23世界讀書日”的由來與全稱,指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不應忽視對版權保護的關注。
與會嘉賓在進一步交流中談到,閱讀不必是孤獨的事,可以家庭共讀、親子共讀,一個家庭培養良好的讀書氛圍,是為文明社會做出貢獻。閱讀還應是普通人的瞭望哨和加油站,各行各業、各種境況下的普通人都應該能從讀書中汲取精神的力量。當我們身處急劇變化的時代,享受著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內心越發需要追求恒定的價值,而閱讀能幫我們找到這種價值。
十位知名學者寄語“小時光:地鐵里的閱讀——主題攝影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