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鎮 煙雨龍華
龍華鎮位于四川省屏山縣北部,因五代十國時期境內建有龍華寺而得名。龍華鎮境內四季分明,降水豐沛,雨熱同期,垂直氣候變化明顯,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年平均氣溫16.5℃,平均降雨量1135.4毫米,素有“煙雨龍華”之美譽。2017年,龍華鎮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古鎮”。龍華古鎮,歷經千年,其自然人文風光令人向往。
身世成謎——八仙山大佛
龍華古鎮擁有世界第一古立佛——八仙山大佛,高32米,其建造年代史料未見記載,至今成謎。佛像面視東北方向,站立俯瞰整個龍華古鎮,左手當胸,右手下垂,手心向外,雙手戴手鐲,雙耳不垂肩,有披肩但無袈裟,也沒有傳統佛像頭頂上的高肉髻,從形制上講,當是一尊接引佛。據學者研究,這尊佛帶有部分少數民族特征,是中原文化傳入本地后,與地方民族文化相交融的結果。
有趣的是,八仙山大佛雖凈高32米,卻不是最終高度,因為他的腳部還未雕刻出來。據本地人介紹,大佛不雕鑿腳部的原因是怕出現“大佛洗腳”的情景:大佛一旦想到龍溪河里浴足,龍華就會水災泛濫,給當地人造成極大的損失。當然這只是民間附會,不可當真。仔細考察立佛周邊,會發現這是一個未完成工程,下部有不少廂架孔洞,應是當初施工所遺留。導致工程突然停止的原因,或是戰亂所致,或因資金不繼,歷來眾說紛紜。
由于地形抬升暖濕氣流作用,大佛所在的八仙山常出現云?,F象,是屏山境內觀賞云海的最佳地點,被四川省攝影家協會確定為川南云海拍攝點之一。
三教共存——丹霞洞
丹霞洞位于八仙山大佛右側,是一處人工開鑿的洞窟,整個崖壁呈赭紅色,崖頂草木繁茂,崖壁卻寸草不生。丹霞洞最初供奉的應是道教神祇玉皇,后來兼容儒釋二家,是屏山縣清代以來儒釋道三教融合并存的一處典型。
由于這里的巖石較為松軟,很多摩崖造像年久剝蝕較重,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丹霞洞具體建于何年已無從考證。結合清代敘州知府張日晸等人題寫的楹聯“石壁宏開,天自當年儲佛地;道源一貫,人從此日仰神功”推測,大約建成于清道光年間。據位于立佛附近的一座道人墳塋碑記記載,開創丹霞洞者,是一位道士,其法名叫王教應。按全真教字輩“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算,王道人系第十七代傳人。根據西南地區丹臺碧洞宗(祖庭在成都二仙庵)的傳播規律推測,丹霞洞應建于清代中期,這與現有資料相互佐證,基本能對應。
丹霞洞第一窟開鑿后,其余四處洞窟也陸續開鑿。夏日來欣賞時,可見立佛右側的山上飛瀑從丹崖之頂傾瀉而下,如白練懸空,空氣中彌漫著燃香味和草木清香味,沁人心脾。游覽完洞窟后,可沿著登山道拾級而上,待爬至觀云閣時,即可一覽龍華場鎮全貌。若是在雨過天晴的時候,就能欣賞到云海涌動的奇觀,場面極為震撼。
絢麗多姿——八仙山云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帶“仙”字的地方,總有幾分神秘感,八仙山也不例外。山上云海變幻多姿,從早上六時開始,便不斷擴大或縮小覆蓋范圍,一般至午后消散。想要充分領略八仙山的云海蒼茫,需登山至觀云閣一覽其美景。
觀云閣坐落于八仙山海拔880米的懸崖邊。在觀云閣俯瞰下方,龍華古鎮盡收眼底:大小龍溪如玉帶在涼橋處交織,街上房屋鱗次櫛比,古韻與綠意融合,攬天地之無窮,瞰山河之壯闊,視野極佳。
仰望天際,片片云朵仿佛是大自然最靈巧的織工,以天為布、以風為梭,編織出一幅幅變幻莫測、絢麗多姿的景象。只見云海時而如波濤洶涌的大海,巨浪滾滾,氣勢磅礴;時而又化作輕盈細膩的棉絮,溫柔地依偎在山峰之巔,為巍峨的山巒披上了一襲潔白的紗衣。隨著日光的推移,云海的顏色也悄然變化,從淡雅的銀灰漸變為絢爛的金黃,再到深邃的紫藍,每一刻都展現出不同的風情與韻味。
春上八仙山,不僅可觀云海,還可賞茶山春意。尋一處涼亭,環境優雅,約三五好友松下對弈,棋里清風霽月,可忘卻世間煩惱;山花爛漫間小酌,酒外燕語鶯聲,養生與養性,皆為上品。朝露為茶,甘泉為釀,山上的一茶一酒都自帶芬芳。在山上小憩幾日,方能體悟到“閑云悠悠凌空過,野鶴杳杳無影蹤”的清淡況味。
浸透歲月——明清古街
明清古街是龍華古鎮的核心區,頗具滄桑感,步入其中,能深深體會到其歷史久遠和不染繁華的質樸風格。古街由正街、豆腐街、新街、順河街4條小街組成。古街背后是湖北移民修建的禹帝宮,曾是本地人舉辦廟會的重要場所。
在大龍溪一側,是順河街。街道雖小,卻充滿古韻,各個建筑雅致古樸,是人文攝影、美術寫生的極佳取景地。三官樓、屋中塋、掌柜房等,都是有故事的地方。千百年來,水流云在,大龍溪和小龍溪的合流,帶來了雞聲茅店月的最初落腳點;幺店子開了頭,蓋瓦和伐木聲此起彼伏,一座綿延千年的古鎮次第鋪就。如今,古街上的石板猶在,已被千百年來來往往的人們踩得凹去了一半;房屋掩映在參天的榕樹之間,瓦片上的翠色青苔與青瓦交相映襯;串架之間互相倚靠,河邊則坐落著吊腳樓。
2023年,屏山縣斥資重新打造了龍華古鎮的核心區域,使街道更加規整,明清古街也得到了相應保護。
造型獨特——龍華涼橋
在明清古街的起始點,連接著龍華的古街區和新街區,大龍溪、小龍溪合流于此。大龍溪上有一座精致的廊橋,即龍華涼橋。龍華涼橋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由時任知縣譚酉慶和駐扎龍華的平安營都司蒯鶴年共同負責監修,龍華本地鄉紳和居民出錢出力。橋的建造樣式參照徽式廊橋,石木混合結構,長不到40米,寬不足5米。橋底部建有阻擋和分洪作用的石柱,計4列8根,方形石頭砌筑,用以支撐橋身,加上前置4根分水石柱(上面刻有石獅、石象等),總計石柱4列12根。
因大、小龍溪發源于植被茂密的老君山原始森林帶,一年四季水量豐沛,龍華涼橋的選址并未在大小龍溪匯合處,而是建在其支流上。從安全性角度講,避開了兩溪匯流后形成的巨大洪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建造成本。加之橋底基腳打得很深,又采用巨石作立柱,在承受了多次大洪水后,橋身仍安然無恙。
龍華涼橋兩邊還人性化地設計了供人休息的長條木凳。坐在橋邊,既可欣賞河岸風光,還可觀看乖巧逗趣的鴨子、撲騰覓食的白鶴,別是一番田園景致。尤其是2023年培修后涼橋煥然一新,新粉刷了油漆,新布置了檐蓋、燈光,其外觀更加雄偉,在夜景之下尤為奪目。
奇趣習俗——女子踩橋
伴隨涼橋而生的,還有一個奇特有趣的“女子踩橋”風俗,在川南地區僅此一處。這一習俗起源于宋,興盛于明、清及民國時期,近30年又得到逐步恢復。該習俗寄寓著當地人多子多孫、福壽安寧的一種美好生活愿望,自恢復以來,參加的人數逐年增加。
每年正月十四這天,自愿參加踩橋的女性在家沐浴、更衣完畢后,自發地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手持點燃的線香,稱為“起香”,到龍華鎮附近的八仙山上集中住宿。起香后的第二天清晨,她們頭綰青絲,身著傳統藍色大襟衣,右手拴著紅巾,手里端著拜香板凳,斜挎裝有清香三炷的香筒,在引香師的引領下,列隊在八仙山丹霞洞門口舉行起總香儀式。儀式完畢,排隊下山,一直走到龍華鎮的龍華涼橋上開始踩橋。
整個踩橋全程皆由隊伍前面的引香師帶領,踩橋人排成兩行緊隨其后。在行進過程中,沿途又有許多婦女自發加入進來,隊伍不斷壯大,最后多達數百人。人多則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隊伍中選出一位聲音洪亮之人領唱《踩橋經》,其余人伴唱。踩橋需要在涼橋上來回踩12遍,代表每年有12個月,如逢閏年,則加一遍,踩13遍。踩橋時,還要拜五方五行:東方表示吉祥,西方表示消災,南方表示家庭和睦,北方表示風調雨順,中方表示財源廣進。踩橋隊伍一領眾合,聲勢浩大,十分熱鬧。
“中國歷史文化古鎮”龍華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每一處都仿佛是一頁塵封的歷史書,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歲月的滄桑。當地黨委政府對龍華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也始終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努力讓人們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同時,也能記得住鄉愁。而這,也正是龍華古鎮最動人的地方。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屏山縣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