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媒體上,咱們時常可以看到某某華人學者、某某華人專家歸國的消息,給人一種華人學者歸國成為潮流的感覺。
這并非錯覺,也得到了美國方面的印證。據美國司法部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已有超8000名華裔科學家離開美國,其中三分之二選擇回到了中國。
這其中,有中國科技崛起、科研生態改善的原因,更多是因為民粹主義盛行的美國對華裔群體的排擠和打壓。
以鄭頌國為例,這位免疫學泰斗因“隱瞞與中國機構合作”被判處37個月監禁,最終傾家蕩產回國。
特朗普“二進宮”之后,美國政府重啟“中國行動計劃”。FBI對華人科學家的監控已到草木皆兵的地步。
與華人同事討論數學公式會被記錄,使用中文郵件可能觸發調查,甚至參加國內線上學術會議都被視為“高危行為”。
在這種高壓下,大量華人和華裔科學家被迫“用腳投票”,但他們的回歸絕非單純的“愛國選擇”,而是摻雜著無奈現實和利益考量。
那么,我們究竟該以怎樣的姿態迎接這場人才回流潮?小編的觀點是:三分防備,七分利用。理由有二:
一方面,這類歸國人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屬于公費留學,滯留國外未歸。回望上世紀8、90年代,中國公派留學生中87%選擇留在美國。
彼時,他們被稱作“偷走美國技術的盜火者”——從錢學森到施一公,從硅谷芯片專家到華爾街投行精英。這群人用納稅人的錢完成學業,卻將最尖端的技術與財富留在異國。
他們當初能為了更好的待遇而“背叛祖國”,現在能因為美國政府對華人學者的打壓而離開美國,難保將來不會為了更好的條件再次背刺中國。
另一方面,部分歸國學者與境外機構的利益鏈仍未斬斷,他們在中美之間反復橫跳,企圖左右逢源。
例如2024年,某高校引進的“人工智能領軍人才”被曝同時擔任三家美國科技公司的顧問;某生物醫藥團隊歸國后,其核心專利竟與五年前在美國注冊的成果高度重合。
更令人心驚的是,某些歸國學者至今仍在享受雙重身份紅利。他們在國內高校擔任“長江學者”,同時通過離岸公司持有境外專利;他們以“學術交流”為名頻繁往返中美,卻對國內核心科研項目了如指掌。
小編承認,這群人有知識、有文化也有技術,但他們也是精致利己主義者,與他們交往只能談利益,不能談情懷。
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才華實現科研進步,也樂見他們在中國享受超高待遇,但永遠不能把他們當作如同錢學森一樣的愛國者。
為了更好地利用這群人,中國亟需構建更嚴密的審查機制。
首先,應建立“學術成果溯源系統”,將歸國學者的海外研究、專利歸屬、資金來源等數據納入區塊鏈存證,杜絕“帶毒論文”和“影子專利”。
其次,對公派留學未歸人員設立“歷史清算委員會”,追繳違規所得并納入科研誠信黑名單。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重塑科研價值觀。讓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重拾錢學森那句“科學沒有祖國,但科學家有祖國”的初心。
歸國人才潮既是機遇,更是警鐘。這場浪潮撕開了科技競爭的殘酷真相:在利益與忠誠的天平上,沒有永遠的凈土。
唯有建立“技術防火墻”與“道德高壓線”并行的機制,才能讓歸國者真正成為民族復興的脊梁,而非潛伏在暗處的特洛伊木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