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固態電池重大突破,可續航1200公里,外企徹底坐不住了!
中國新能源科技又傳來好消息啦!就在最近,有喜訊傳來,《青島日報》報道說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第一條 20Ah 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量產試驗線。
這項突破性質的技術經過權威機構的認證,好多核心指標都在全球領先啦。特別要注意的是,這個電池組能做到“充電 10 分鐘,就能跑一整天”的厲害效果,理論上最大的行駛距離超過 1200 公里啦。
這個成果讓在固態電池領域埋頭研究了十多年的日本和西方國家感到壓力特別大。像豐田、寶馬這些國際車企,曾經花了幾十億美元搞研發,原本計劃靠著固態電池技術重新奪回新能源賽道的主導權。但是現在,這些雄心壯志的造車計劃正面臨著現實的考驗。
回頭看看過去,汽車產業的變化過程挺有戲劇性的:在 1980 年代,日本靠著內燃機技術成為了全球汽車行業的老大,年產量率先超過了千萬。
而咱們中國抓住了歷史的機會,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上實現了跨越性的發展。到 2024 年為止,以比亞迪、蔚來當帶頭大哥的中國新能源車企,累計的銷量已經超過 3100 萬臺了,在全球市場占了超過七成的份額。“中國電動汽車質量不行,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嘴上雖然硬,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越來越強大,外國企業坐不住了,想從固態電池領域來個翻身。
按照東吳證券的研究報告的看法,在固態電池領域有被海外車企彎道超車的可能風險。之前,海外的企業搶先在全固態電池領域布局,打算先在下一代電池技術上占到好位置,投入的總資金會達到 1.5 萬億。
不過很明顯,西方國家想在電車領域跟中國比賽很難有贏的可能,咱們國家已經宣布,會在 2027 年實現固態電池的量產。
對外國企業來說,可能合作才是最正確的道路,在國際貿易的體系里做到大家都有好處。在之前舉行的電動汽車百人會專家媒體交流會上,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歐陽先生對咱們國家固態電池的發展趨勢做了分析和預測。他說,估計到 2027 年,咱們國家的企業就能把全固態電池裝在車上用了。再看看其他國家,全球的新能源競賽越來越熱!
日本已經累計拿出超過 94 億元來支持研發,韓國推出了“設備投資能抵稅 20%、研發費用減半”的優惠政策,德國投入 77 億元的專門資金,美國也花了 21 億元來布局。從行業觀察來看,2024 年好多國家的車企密集地發布了固態電池量產的時間表,一般都看準 2027 年開始小規模量產。
不過業內的專家指出,中國在動力電池這個領域的優勢地位很難被改變。“就算國內固態電池的應用比國外晚一年實現,現有的產業體系還是能保持穩定。”歐陽專家強調說,咱們國家完善的供應鏈和成熟的技術生態構建起了堅固的保護屏障。
現在中國企業在技術上突圍的勁頭可猛啦:智己 L6 最先把全固態電池裝車上進行測試,廣汽昊鉑已經打通了量產的工藝鏈,寧德時代在新型凝聚態電池技術上更是有了關鍵的進展……
這場科技的長跑證明了不進步就會落后這個鐵定的規律。當那些傳統的工業強國還靠著原來的技術好處過日子的時候,咱們中國正在通過不停地創新,實現了從跟著別人跑到跑在前面的精彩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