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誰能控制糧食,誰將能主宰人類。”
這句話,勾勒出了美國的霸權策略,也讓大家看到了,糧食安全之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2025 年,中國的餐桌上每 10 勺食用油就有 6 勺源自大豆壓榨,當我們在餐桌前擰開食用油瓶蓋時,看到的不僅是金黃的液體,更是一個國家在基因掠奪、市場絞殺與生態危機中突出重圍的生存史詩。
大豆,這個看似尋常的農作物,曾掀起過一場足以改寫國運的糧食戰爭 ——
1974 年 9 月,北京首都機場迎來一群特殊的美國訪客,他們自稱是“農業科技交流團” 。
彼時,中美關系剛解凍不久,這類交流活動看似平常。
誰也沒料到,這些人懷揣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徑直深入東北黑土地。
在黑龍江的田間地頭,他們忙碌地采集了 24 粒野生大豆種子,這些帶著褐色絨毛的“中國原生種” ,被小心翼翼封裝進保溫箱,飛越太平洋后送進美國農業部的基因庫。
美國著名大豆專家布爾納德在自己的記錄中寫道,9 月 4 號,他在吉林南崴子公社的草地上采集到了第一份野生大豆。
次日,又在下榻的賓館以及訪問的水稻研究所附近,采集到兩份大豆種子。
緊接著,在即將離開沈陽時,于機場周圍采到第四份標本。
令人憤慨的是,第六份資料竟然來自南京的中山陵,而最后一份,也是后來成就孟山都關鍵大豆標本的,則來自上海一個電機廠附近草地,孟山都的專利書中將其編號為 PI407305B。
沒人想到,這些種子竟成為改變全球農業格局的 “生物武器”。
美國科學家在其中發現獨特的抗大豆胞囊線蟲基因,困擾全球豆農的病害在其面前不堪一擊。
1996 年,孟山都公司將該基因植入轉基因大豆,培育出集耐除草劑、抗蟲、高油酸、抗旱于一身的 “超級種子”。
此后,轉基因大豆在美洲大陸迅速推廣,其畝產高達 400 公斤,而同一時期,中國東北豆農還在守護著畝產不足 150 公斤的傳統品種。
信息來源:合川老農民:從大豆到玉米小麥,中國是如何與國際四大糧商斗法的?2024-07-17觀察者網
然而,美國資本的野心遠不止于種子壟斷。
國際舞臺上的四大糧倉,其中三家為美國企業——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
由這四家企業組成的“ABCD 四大糧商” ,通過 “種源控制 + 期貨操縱 + 物流絞殺”"的鐵三角模式,編織起全球糧食霸權網絡。
1996 年,孟山都(已被拜耳收購)以 “增產 30%” 的轉基因大豆叩開阿根廷國門后,便將擴張目光投向中國。
憑借專利壁壘,該公司自 1998 年起強制要求農民每年購買新種子,嚴令禁止留種。
阿根廷民眾上街抗議孟山都公司
2000 年,孟山都以 “免費試種” 為名,向中國東北大豆主產區投放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這些種子看似高產,卻在短時間內破壞土壤生態,導致農民自留種發芽率不足 15%,不得不連年高價回購種子。
這一模式在巴西早已上演 —— 當地農民曾因使用自留種被孟山都起訴,最終被迫支付數十億美元專利費,成為資本壟斷種源的典型受害者。
而在種源控制的背后,乃是資本對全球糧食產業鏈的全方位操控。
2003 年的大豆危機,便是期貨操縱的血腥例證:嘉吉公司提前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布局多單,同年 8 月通過旗下媒體散布 “巴西港口工人罷工” 的謠言,人為制造 “運輸中斷” 的恐慌氛圍,再配合美國農業部的虛假庫存報告,將大豆期貨價格哄抬至歷史峰值。
2001 年 11 月 10 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 WTO 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現場,當石廣生部長擊槌通過中國入世決議時,會場外的美國農業代表團露出了復雜的笑容 ——
他們剛剛完成一筆隱秘的交易:中國承諾開放大豆市場,取消進口配額限制。彼時,中國大豆年需求 3000 萬噸,國內產量不足 1500 萬噸,巨大缺口迫使這場被動豪賭。
開放市場的連鎖反應如多米諾骨牌般迅猛襲來。
首先是價格體系的劇烈沖擊 —— 美國轉基因大豆憑借抗除草劑的規模化種植優勢,每噸成本僅為中國小農經濟的 1/3,到岸價低至 1500 元,而國產大豆收購價高達 3200 元。
這意味著黑龍江豆農每賣出一噸本土大豆,就要虧損超千元,“價格屠刀”之下,傳統種植模式岌岌可危。
在價格崩塌的同時,國際資本的滲透悄然展開。
邦吉公司以 “技術合作”為名,自 2001 年起陸續入股山東魯花、益海嘉里等本土企業。
表面上輸出榨油技術,實則通過董事會席位逐步掌控原料采購權,將中國油脂加工企業一步步變為其 “代工廠”,資本滲透的觸角深入產業鏈核心環節。
價格劣勢與資本侵蝕的雙重擠壓下,東北豆農陷入生存絕境。
為求活路,他們不得不改種玉米等作物,直接導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從 2000 年的 6300 萬畝銳減至 2004 年的 2800 萬畝,曾經的“大豆王國” 面臨種源危機,原生大豆種子瀕臨滅絕。
而這一系列危機的頂點,是 2003 至 2004 年那場震驚業界的 “大豆血案"——800 萬噸進口大豆背后,是中國企業被期貨市場絞殺的慘烈現實。
2003 年 8 月,美國農業部突然發布一則 “重磅報告”:受洪水和干旱影響,美國大豆庫存降至 20 年來最低水平。
消息引爆期貨市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價格從 230 美元 / 噸飆升至 700 美元 / 噸,漲幅超過 200%。
國內榨油企業陷入恐慌,在 “買漲不買跌”心理驅使下,2004 年上半年簽下 800 萬噸進口合同,其中不乏“到岸價 + 升貼水”的長期協議。
然而,就在 2004 年第一艘滿載大豆的貨輪抵達中國港口時,劇情突然反轉:美國農業部承認“數據統計錯誤” ,實際庫存比預估高 3 倍!
市場瞬間從“供不應求”轉為 “供過于求”,大豆價格半年內暴跌 60%。
那些高價采購的企業發現,履約意味著每噸虧損千元,違約則要支付 30% 違約金 —— 無論怎么選,都是死局。
山東日照某榨油廠老板回憶:“2004 年 6 月,我們以 5800 元 / 噸的價格簽下 2 萬噸大豆合同,三個月后市場價跌到 3500 元 / 噸。銀行追債、工人討薪,廠房被嘉吉低價收購時,他們連設備折舊都沒算,直接按廢鐵價拿走。”
而四大糧商則通過“期貨空單對沖 + 現貨低價收購”的組合拳,在期貨市場賺得盆滿缽滿,更以白菜價吞并中國油脂產業,完成從“種子供應商”到“市場統治者”的蛻變。
這場被業內稱為“大豆危機”的金融屠殺,讓中國榨油企業損失超過 200 億元,95% 的本土企業破產或被收購,四大糧商趁機掌控中國 85% 的油脂加工產能。
信息來源:美國人給我們上了貿易課(5), 2005年02月09日 ,中國經濟周刊
當資本以為可以永遠掌控中國大豆命脈時,一支神秘的力量正在暗處布局。
2004 年,中儲糧集團接到一項特殊任務:不計成本收購國產大豆,建倉儲備。
從這一年起,東北平原上塔吊林立,巨型糧倉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每當市場價格下跌,中儲糧的收購車就開進田間地頭;每當國際資本拉高期貨價格,國家儲備庫就開倉放糧。
這種“逆向操作” 讓四大糧商摸不著頭腦:
他們習慣了用金融手段收割小國,卻從未見過一個國家用戰略儲備對抗資本游戲。
2008 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國際糧價劇烈波動。
美國資本試圖故伎重施,再次拉高大豆價格,但他們驚訝地發現,無論怎么炒作,中國市場始終有源源不斷的低價大豆供應。
更讓他們崩潰的是,中國官方在 2008 年后突然放出消息:部分儲備大豆因儲存時間過長,即將以“飼料級”低價拋售 ——
這意味著國家儲備量早已超過市場需求!
資本市場徹底崩盤,大豆價格從歷史高點暴跌至成本線以下,四大糧商損失慘重。而中國,憑借累計數千萬噸的戰略儲備,完成了對糧食定價權的絕地反擊。
從 2004 年的艱難開局,歷經十年磨礪,如今的中國大豆市場,早已不是當年任人宰割的模樣:中國不僅在國內強化自身農業根基,還積極布局海外糧倉,拓展糧食安全的戰略空間。
中糧集團作為先鋒,在全球多地展開行動。
在巴西,這個被譽為 21 世紀世界糧倉的國度,自 2000 年起,中糧逐步加大投資,目前投資金額超過 19 億美元,擁有 19 個物流倉儲設施和 7 個加工廠。
今日最新消息,中國進口商從巴西集中采購了至少40艘貨輪、共計240萬噸大豆,采購量約占中國月均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
中國每年進口的大豆中約 46% 來自巴西,而中糧作為巴西大豆主要進口商,每年從巴西的進口量占其大豆進口總量的一半。
在阿根廷,中糧國際總投資約 15 億美元,員工達 1504 人,主要經營大豆、玉米、小麥等原糧出口。
2017 年,其谷物和油籽總經營規模達 1238 萬噸,位居阿根廷第一,同年,中國從阿根廷進口大豆 635 萬噸,中糧進口量占比 19% 。
除了在南美深耕,中國企業的身影也出現在東歐。
在波蘭總統安杰伊?杜達見證下,禾中控股等企業與波蘭對應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意圖利用波蘭的農業優勢,打造新的糧食合作基地。
而在非洲,中國援建贊比亞農業部糧庫建設項目,利用中國政府提供的優惠貸款,計劃在贊比亞境內八個地區建設九個大型糧倉,總建筑面積 3 萬多平方米,總倉儲量 10 萬噸。
這些糧倉覆蓋贊比亞主要產糧區,建成后將為當地糧食存儲提供保障,也為未來雙方在糧食貿易等領域的合作奠定基礎。
這場持續二十年的糧食戰爭證明:糧食安全從來不是市場問題,而是關乎國運的戰略工程。
從種子被盜的基因掠奪,到期貨市場的金融屠殺,中國大豆產業的涅槃重生,是一部濃縮的國家生存啟示錄。
它警示我們:在全球化浪潮中,沒有哪個國家能靠“市場換安全” ,只有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在資本風暴中穩如磐石。
那些靜靜躺在國家基因庫的野生大豆種子,時刻提醒著:糧食戰爭從未遠去,而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拿捏的對手。
當資本鐮刀再次舉起時,我們身后,是用二十年筑起的糧食長城,和一個民族延續千年的生存智慧。
對此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留言區留下您的觀點!
信息來源:進口多元與技術替代,中國大豆玉米供應鏈正在重構,界面新聞2025-04-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