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卷詩書盡風華
劉克安
幾天來,大自然慷慨饋贈,風和日麗,祥和溫馨,心境如同天空一樣明朗,重游萬卷樓,別有一番情調。
踏上石條砌成的二百五十多級臺階,每走一步都在緩緩攀升,仿佛穿越時空,邁向千年歷史長河。一鼓作氣,登上萬卷樓,心里陡生敬畏。
資料顯示,早在三國蜀漢時期,為紀念史學家陳壽而修建的萬卷樓,因年久失修而毀壞,今天看到的萬卷樓已然是重建的新樓。1981年,當《春天的故事》唱響神州大地,我們從農村來到果城讀書求學,還不見萬卷樓尊容。師范畢業分到機關工作幾年后,我于20世紀90年代初,有幸見證了萬卷樓在西山玉屏公園拔地而起。從此,刷新了這座城市的顏值,喚醒了城市記憶,也為市民增添了游覽的新去處。每逢節假日,好友相約,家人一起,或徒步,或騎車,賞萬卷樓不亦樂乎。
萬卷樓曾是陳壽少年時讀書治學的地方(梁洪源 攝,圖源:南充日報)
許久沒到這里來了,萬卷樓迎風迎雨,往昔風采依然,只是周圍景色比重建之初美了很多。樹高千尺,綠蔭環繞,泉水潺潺,果葉優雅,花草飄香,芬芳撲鼻,與古籍描述的“四周古木蔥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一幅山水畫卷”一脈相承。偶爾,傳來幾聲鳥鳴,使原本幽靜的山林顯得更加空靈。陳壽選在這里讀書、治學和歸隱,確實頗有眼光。
如果說萬卷樓是一個博物館,一點也不夸張。名聯為證:“千秋筆寫千秋史,萬卷樓藏萬卷書”。樓中陳列的海量文字、圖畫、照片、壁畫、楹聯、實物、經典等,足以令世人觸摸三國時期的脈絡,詳知陳壽的學術成就、坎坷人生和浩然正氣。陳壽歷經艱辛完成的巨著《三國志》,在“二十四史”中占得一席之地,又為《三國演義》提供素材和思想啟迪,更是流芳千古。學者說,沒有《三國志》,就沒有《三國演義》。
南充萬卷樓景區內陳列的《三國志》(李百川 攝,圖源:南充日報)
今天,我們能夠聽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如此優美的旋律,飽覽波瀾壯闊的三國畫卷,品味空城計、連環計、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單刀赴會、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等經典故事和英雄俠義的智謀傳奇,文學巨匠陳壽功不可沒。“筆底波瀾,文著千秋”,可謂實至名歸。
雖然我不是“三國迷”,但對三國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2019年盛夏,我在廣元唐家河休假,其間聽說“蜀漢江油關”距離不遠,便興致勃勃驅車踏訪。汽車在群峰夾峙、高山深谷中緩慢穿越,行至平武縣南壩鎮,“江油關”幾個大字豁然出現在眼前。走下車,一陣涼風迎面,我不禁打了個冷戰,只好就地買了件新衣穿上。環顧四周,其地天險自成。涪江湍急,濁浪翻卷,群山環抱,險峰壁立,直插云天。導游說,這里是劉備入川后,為防曹操大軍越過摩天嶺南下而設立的軍事要塞“江油關”。諸葛亮死后,關口防守松懈,曹魏將領鄧艾兵出陰平邪徑奇襲,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江油關由此名揚天下。
坐在萬卷樓中,濃郁的墨香沁人心脾,書籍的魅力激發著閱讀的無限樂趣。我們這批人很幸運,在國家人才緊缺的年代,初中畢業就考上師范學校,畢業后便參加了工作。然而,過早脫離校園生活,讀的書實在有限。進入工作狀態后,成天快馬加鞭完成任務,哪有過多的時間系統閱讀?“書到用時方恨少”,也只能臨陣磨槍,零零散散,缺什么補什么。
相傳,陳壽拜譙周為師時,譙周問他:“你家藏書有多少?”陳壽答:“千余冊。”譙周又問:“要治學,加十倍行嗎?”陳壽答:“好。”
這就是萬卷樓的來歷。正因為陳壽博覽群書,所以他在歷史、文學等諸多領域造詣深厚。
古人言:不讀書,無以知禮;不知禮,無以做人。如今“解甲歸田”了,最不缺的是時間。除了柴米油鹽,拾起書本,亡羊補牢,用書籍打開視野,和各種朋友交流,領略不一樣的風光,獲得力量,平靜內心,潤養靈魂。杜甫告訴我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邊閱讀,邊動筆,把美好瞬間,深刻感悟,趣聞軼事,春花秋月,夏涼冬雪,珍藏在文字里,讓歲月留聲,讓回憶永存。
滄海桑田,風景萬千。萬卷樓,這座文化殿堂、歷史地標,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樹一幟,備受世人頌揚。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克安(資深媒體人,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