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發現孩子總挑食、手心發燙、睡覺翻來覆去,一年身高都不見增長,家長們都很著急。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大多在脾胃。
脾胃一旦運轉失常,吃再多補品也難吸收,反而會積食生熱,拖累生長發育。
在學習之前,先給我關注起來
今天,邀請兒科專家董秀蘭主任分享一味兒科常用的“溫和補藥”——太子參。
它被稱為“孩兒參”,補氣不上火,尤其適合脾胃嬌嫩的孩子。
下面這3種搭配,專攻積食、內熱、體質差三大難題,簡單方便,大家點贊轉發起來。
①太子參+五指毛桃——補氣不燥熱,增強免疫力
五指毛桃有“南芪”之稱,能健脾補肺,搭配太子參,補氣力度翻倍卻不燥熱。適合總感冒、一動就出汗的孩子。
做法:取太子參6克、五指毛桃10克、瘦肉100克,燉煮1小時后喝湯。每周喝2次,連續一個月,孩子抵抗力明顯提升。
②太子參+茯苓——祛濕清內熱,腸道更通暢
茯苓利水滲濕,能化解脾胃濕熱。加上太子參益氣生津,特別適合舌苔黃厚、大便干結如羊糞蛋的孩子。
做法:太子參5克、茯苓8克、小米30克煮粥。早餐吃兩次,幫助清除腸道積熱,改善口臭和睡眠不安。
③太子參+陳皮——開胃消積食,吃飯香噴噴
陳皮理氣化痰,與太子參搭配,既能補氣又防積滯。挑食厭食、吃兩口就喊飽的孩子最適用。
做法:太子參5克、陳皮3克、蘋果半個切片,加水煮20分鐘代茶飲。每天喝一次,飯前開胃,飯后助消化。
董秀蘭主任表示上個月接診的8歲女孩讓她印象深刻:
身高比同齡人矮6厘米,體重不到40斤,又瘦又矮小。
家長說孩子近一年都沒長高,不愛吃飯,吃一點就不吃了,大便三天才排一次,睡覺總踢被子。
檢查發現她舌苔厚膩、舌尖發紅,這是典型“脾虛內熱”。
董秀蘭主任讓家長停掉所有零食,給孩子開清熱健脾藥方調理,并搭配用太子參茯苓粥配陳皮蘋果水,晚上九點前睡覺,每天跳繩10分鐘。
三周后復診,孩子飯量漲了一倍,大便每天通暢,最驚喜的是量身高長了1.5厘米!
媽媽激動地說:“之前花幾千塊買鈣片,買營養補劑,還不如這一次的食療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