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表皮生長因子添加風波”愈演愈烈,多個化妝品品牌站出來回應稱“旗下產品未添加表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是什么?能不能添加進化妝品中?為什么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報告中會顯示多品牌產品含有這個成分?
多個化妝品品牌回應稱“旗下產品未添加表皮生長因子”。(資料圖,圖片由攝圖網提供)
品牌添加了嗎
據大象新聞消息,有消費者舉報巨子生物旗下產品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修復敷料(G型)中含有未在國家藥監局備案的成分表皮生長因子,其使用產品后,面部疑似出現“饅化”現象。這名消費者將使用的產品送至第三方檢測機構,結果顯示產品中表皮生長因子的含量超過567pg/ml。
另外,大象新聞在接到消費者舉報后,將市場上銷量較高的11款“械字號”及“妝字號”產品分批送檢,結果顯示,有9款產品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其中包括理膚泉、歐萊雅、韓束、薇諾娜、璦爾博士、SK-Ⅱ等知名品牌。
目前,上述品牌均否認產品中含有表皮生長因子。
資料顯示,表皮生長因子也叫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人體內分泌的一種重要細胞生長因子。
提供產品合規咨詢及技術服務的瑞歐科技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解釋,EGF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的分裂增殖,在極微量的情況下,就能有效促進表皮細胞的生長,增強細胞新陳代謝能力。因此,一般在醫學領域使用較多,臨床適應證為外用治療燒傷、創傷及外科傷口愈合,加速移植的表皮生長。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丁慧對記者表示,EGF是一種由53個氨基酸構成的活性多肽,是誘導細胞,類似于培養基,能促進細胞增殖、分裂和生長。擁有了這種成分之后,皮膚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會迅速修復。目前這個成分是允許添加在藥品中的,可以用于治療燒傷、燙傷和皮膚損傷。但是在化妝品和醫美產品中,這種成分是絕不允許添加的。
資料顯示,國家藥監局在2019年1月發布的《化妝品監督管理常見問題解答(一)》中明確,人寡肽1(即表皮生長因子,EGF)未收錄于我國《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2015年版),同時基于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的考慮,EGF不得作為化妝品原料使用。在配方中添加或者產品宣稱含有人寡肽-1或EGF的,均屬于違法產品。
“使用添加了EGF的產品,會產生皮膚過度增生的問題,皮膚會出現瘢痕和角化。”丁慧說。
沒有統一檢測標準
知名打假人王海說:“我們懷疑該類非法添加在行業中普遍存在,于是對類似產品進行了大量檢測。”
這一檢測行為也在業內引發爭議。4月15日,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國香妝協會)發布了檢測結果:中國香妝協會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采樣檢測了媒體報道中提及的產品和部分未提及的產品,經雙重檢測方法驗證,截至2025年4月15日,在所有檢測產品中, ELISA法檢測(基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結果未見異常,HPLC法檢測結果未見異常。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針對EGF,業內并沒有統一的檢測標準。中國香妝協會表示,目前全球尚無適用于化妝品中EGF檢測的商用ELISA試劑盒。ELISA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假陽性率,需通過質譜法、免疫印跡法等技術綜合判斷,不能僅依據單一ELISA 檢測方法作為結果判定依據。
丁慧解釋,EGF僅是概念上的添加,因為EGF是一種蛋白肽,可通過蛋白分解酶降解,一般采用酶變法對其進行檢測。本次事件采用的是ELISA法,其實,這種檢測方法主要適用于對血清、血漿、細胞培養上清液、尿液等樣本的檢測,用來檢測化妝品中的EGF是不合乎常規的。況且,采用不同的試劑盒檢測出來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瑞歐科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表皮生長因子是一個肽類物質,分子量為6200道爾頓單位。常規的用于肽類物質的檢驗方法都可用于該成分的檢測,如免疫印記(Western blot)、酶聯免疫法(ELISA)等,但化妝品終產品是多種化妝品原料的混合物,且部分原料可能含量極低,保證檢測的準確性存在難度。
表皮生長因子可能出現在產品中
業內人士分析,盡管表皮生長因子是禁用成分,但是依然可能以兩種形式出現在化妝品、醫美產品中。
一種情況是,EGF被其他原料分解出來,存在于產品中。丁慧分析,由于化妝品是混合物,成分很復雜和多樣,如果產品中含有EGF片段和EGF類似物或中間產物,也會導致假陽性。所以,即使通過ELISA檢測,也要結合其他檢測方法進行交叉實驗,排除其他干擾項后才會有一定的可信度。
也有業內人士解釋,化妝品是混合物,其中的成分營養酶包含氨基酸和蛋白質,在整個分解、降解和儲存銷售過程中,是可能檢測出EGF的中間物質的。這也意味著,EGF是動態、被動存在的,能夠分解出EGF的中間物質的這些成分是在《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中的,也是安全、可被使用的。在這種情況下,檢測出的EGF含量是微乎其微的。
另一種就是違規添加。有醫美行業供貨商坦言,2019年前,這一成分是可以使用的,因為修復功效較強,會被添加在一些注射類產品中。但是被禁止后,這一成分也被價格更高的其他蛋白類原料取代了。一些不正規的小作坊廠家可能還在使用這一成分,畢竟其成本比較低。
“與常用的膠原蛋白相比,EGF的價格確實更便宜。有良心的商家不會在產品中添加這一成分,但也確實有無良商家使用這一成分。”丁慧說,由于EGF的分子量比較大,皮膚吸收度很有限,一般采用透皮吸收技術。EGF在超過體溫的環境中就會失活,對存儲和運輸條件也是有要求的。
業內呼吁盡快形成相關標準
針對此次多品牌涉及“違規添加EGF”的事件,多方觀點均認為“不太可能”。
丁慧表示,從檢測方法到品牌方添加的初始動機,再到將EGF添加到化妝品中的技術條件綜合分析,不難看出,“在修護類化妝品中添加表皮生長因子EGF是行業潛規則”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也并不是事實。
中國香妝協會也表示,從此前曝光品牌違規添加EGF的報道中未看見實驗設計細節,也未提供標準曲線驗證數據。此外,報道中提及的某產品中“EGF含量為567.3pg/ml”,即0.0000005673mg/ml(pg是計量單位,稱皮克,1皮克等于1×10?12克,也就是一萬億分之一克)
業內也呼吁針對EGF形成更科學的檢測標準。中國香妝協會表示,不能僅基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判定產品是否含有EGF。ELISA 廣泛應用于醫學、食品安全等領域,但其可靠性高度依賴試劑盒的特異性、靈敏度、樣本類型、人員操作等因素。
瑞歐科技相關負責人也提出,如何在眾多的混合原料中,既不受干擾,又能有效準確地進行特定物質的檢測,需要針對性地進行方法開發和方法驗證,明確適用性、準確性、精確性、檢出限和定量限等問題,才能科學規范地進行測試和結果評價。
有化妝品企業相關負責人直言,希望業內能盡快形成針對EGF的科學、有效的檢測標準。這場風波也對化妝品行業造成惡劣影響。有原料企業相關負責人坦言,化妝品成分檢測標準的形成是一個多方協調和論證的過程。比如,COSMOS標準是由多個特許成員共同制定的,旨在協調有機和天然化妝品認證規則。這次風波過后,也許大家能夠對這個成分形成統一的檢測標準。(記者 馬嘉)
來源:中國商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