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孩子上學后,騎電動自行車兩三分鐘就到廠里,一天能做200多個貓抓板套,一個月能賺2000元。”村民王娟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高興地說。走進江蘇徐州賈汪區江莊鎮大路村“家門口就業基地”內,工人們正在縫合、粘貼貓抓板,機器的“噠噠”聲,連同大家的歡聲笑語匯聚成一曲動人的旋律。
今年以來,江莊鎮立足實際,以“家門口就業”為突破口,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不僅讓村民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還通過盤活本地資源、激發內生動力,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廣的經驗。
從原材料的分揀到精細的縫制工序,從精準的黏合到成品的包裝環節,一道道工序在村民們的手中高效流轉。目前,該就業基地已建成原料、生產、成品、儲存四大車間,并通過向獨山村、周埠村等周邊村莊發包業務,帶動形成“一核多點”的家門口就業格局。同時,基地還承接貓抓板、貓窩等多種加工項目,實現了產品淡旺季的訂單互補。
大路村黨支部書記孫清堂介紹道:“這里將成為全鎮家門口就業的‘中央廚房’。”據介紹,5月初,將有50臺縫紉機陸續入駐集散中心,屆時這里的生產效率和產能將大幅提升。孫清堂算了一筆賬:“秋冬旺季,日訂單至少1000個,將為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目前直播間已在規劃中,我們要讓大路村的寵物用品‘撓’動全國市場。”孫清堂堅定地說。
江莊鎮全力破解村民就業增收難題,探索推動“外引訂單+內強產業”雙輪驅動模式。一方面,對接外部企業訂單,按照“派單—培訓—加工—結算”的運轉模式進行流水線加工。同時,瞄準勞動密集型產業精準發力,聯合招商部門引進企業落地,提升就業增收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在位于江莊鎮杏窩村的徐州普方工藝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方工藝品”)成型車間里,工人們熟練地將防水涂層精準壓合在雪地靴面,這些即將出口到日本、歐洲的雪地靴,承載著村民的致富希望。
(劉冰攝)
作為土生土長的賈汪人,孔超此前一直在廣州做服裝電商;今年春節回鄉,趕上普方在鎮里剛剛落地,憑著多年從事電商和外貿的經驗,他順利謀得了一份業務經理的職務。“我們優先錄用本村鎮符合工作要求的村民。”孔超介紹,公司通過“龍頭企業+村級車間”模式,將手工編花、縫紉等工序外包給周邊5個村,成品由公司統一回收,既解決了企業用工成本,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60多歲的鐃鈸村村民王大姐便是受益者之一,“年輕時納鞋底,現在給雪地靴縫裝飾帶,我眼不花手也不抖。”王大姐高興地說,有了這份工作,養老錢有了可靠來源。此外,江莊鎮還推出了“靈活就業”機制,讓村里的“寶媽”“低齡老人”也找到了發揮自身價值的舞臺。
為讓家門口就業基地內涵更加豐富,江莊鎮在硬件設施和服務環境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每個服務點配備滅火器等消防設施和民生服務等配套設施,劃定休息區和兒童托管角等,提供全區、全鎮就業信息,設置就業好榜樣評比,開展積分獎勵,激發工作動能,推動法律、婦女等權益維護下沉就業點,真正讓來此工作的群眾把家門口就業基地當成“第二個家”。
這種“雙向奔赴”還體現在推進移風易俗、弘揚鄉風文明中。家門口就業基地設立后,村民自發組成“互助小組”,家門口就業的同時,老人和孩子有志愿者幫忙照顧。以前鄰里間各忙各的,現在大家每天聚在一起干活、拉家常,生活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家門口就業不僅是解決群眾就業難的有效途徑,更能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江莊鎮黨委書記王廣東介紹,目前,該鎮已建成42個家門口就業點,帶動600余名群眾就業。下一步,江莊鎮將繼續完善設施、強化服務、統籌資源,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短期內實現家門口就業人數突破1000人,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畢祥琨 劉思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