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您這次來美國是為了什么?”
通常情況下,普通游客會回答旅游、探親或者求學之類的理由。然而,這位中國青年的回答,卻讓簽證官手中的印章停在了半空中:“到比爾·蓋茨家吃燒烤。”
簽證官反復查看邀請函后,才最終相信,這個衣著簡樸的中國小伙子,真的收到了世界首富的私人邀約——這場活動將在比爾·蓋茨位于西雅圖的豪宅舉辦,全球僅有50位頂尖計算機領域的精英獲此邀請。
不過,誰都沒料到,這次與比爾·蓋茨的近距離交流,會造就一位奇才。十五年后,這位在AI界聲名大噪的人物,會拋下海外的一切光環,毫不猶豫地回到祖國的懷抱。
他到底是誰?回國后的他又過得怎么樣呢?
?——【·陰差陽錯下的天才·】——?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齊國君。
三月份,齊國君加盟西湖大學的消息,引起了科技圈的巨震。畢竟在這個圈子里沒有幾個人不知道齊國君的名號。
作為國際AI領域的頂尖學者,他擁有雙重博士學位,在IBM、華為等頂尖機構深耕十余年,發表200余篇高引用論文,開發了認知計算框架等多模態算法模型。
其研究成果在交通優化、智慧城市等領域已實現商業化落地,學術影響力輻射全球。
齊國君是安徽人,雖然如今的他已經在AI領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其實在上大學之前,他最感興趣的還是生物學,只不過因為當時的高考分數不夠,只能是被調劑到了自己并不怎么感興趣的自動化。
然而人才到哪都是人才,即便沒有讀到自己最喜歡的專業,齊國君也依舊保持著名列前茅的成績。并在2005年畢業的時候拿到了郭沫若獎學金。
要知道這個獎學金的的含金量可是極高的。該獎項由首任校長郭沫若捐贈15萬元稿費設立于1980年,是新中國首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獎學金。
這一開創性舉措經國務院批準,填補了當時高校獎學金體系的空白。在改革開放初期,200元獎金相當于大學畢業生半年工資,銀質獎章更需特批10公斤白銀鑄造,其象征意義遠超物質獎勵。
該獎項的評選機制堪稱嚴苛,堪稱“本科諾獎級”。評選流程涵蓋教授推薦、學院評審、全校公示等多個環節,標準則覆蓋學術成績、科研潛力、品德修養等多維度。
獲獎者的GPA需穩居學院前5%,部分年份入圍者的GPA更是高達3.8/4.0;而且還需有教授推薦信,最終評審則采用“答辯+表決”的差額評選方式,由教授主導的評審組確保“寧缺毋濫”。據統計,近年獲獎率不足0.5%。
他不但成功拿到了獎學金,還順利獲得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實習崗位。正是憑借在實習期間展現出的卓越能力,他贏得了比爾·蓋茨的親自邀請,得以到這位世界首富家中參加燒烤聚會。
在那,齊國君看到了一面鏡子。人只需往鏡子前一站,它就能自動為人搭配服裝。這一新奇玩意兒讓齊國君大開眼界,要知道,在那個時期,人工智能才剛剛起步。
這次經歷也讓齊國君明確了自己未來的奮斗方向。實習結束后,他僅僅用了七年半的時間,就同時取得了本校的自動化博士學位以及伊利諾伊大學的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后,他直接進入了IBM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
之后,他還在中佛羅里達大學計算機系任教了一年,進一步積累了深厚的學術經驗。在任教期間,他發表了大量極具影響力的論文,為人工智能領域帶來了重大變革。
之后他加入華為的研究中心,主導研發了TrafficGo智慧城市系統。
這一系統不僅將應急事件處理效率提升40%以上,還因顯著優化城市交通網絡而獲得華為內部最高榮譽——總裁獎。
其技術核心在于構建了多模態數據融合框架,使AI能同步解析路況圖像、車流傳感器信號與社交網絡輿情,為動態路徑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在算法創新層面,他提出“跨模態語義轉移函數”理論,突破單一模態數據處理的局限性。
基于此開發的POTTER模型,將人體姿態估計精度提升至92.3%,比當時最優方法高出5.7個百分點;FeatER網絡則通過特征地圖變換技術,使3D人體重建速度提升3倍。
這些成果連續3年登上CVPR(國際計算機視覺頂會),其中2023年有4篇論文被收錄,涵蓋虛擬化身生成、多模態交互等前沿方向。
他的研究不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更推動技術產業化。在華為期間主導的智慧交通系統已部署于深圳、杭州等試點城市,通過邊緣計算節點與云端協同,實現毫秒級交通信號優化。
這種“云-邊-端”架構后來成為行業參考方案,被IEEE智慧交通標準工作組納入白皮書案例。
同時他帶領團隊與斯坦福、MIT等高校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多模態AI領域的知識蒸餾與遷移學習研究。
其提出的對抗對比學習框架(AdCo)被2021年CVPR收錄后,已被OpenMMLab等主流開源平臺集成,累計引用超1500次。
值得注意的是,齊國君在華為期間培養的12人核心團隊,后續有6人成為OPPO、阿里等企業的AI實驗室負責人,其技術方法論通過《多模態機器學習》專著影響行業,被多所高校列為研究生教材。
之后齊國君離開了華為,一手創建了OPPO西雅圖研究中心,拓展多模態數據處理與虛擬現實研究邊界。
?——【·選擇回國·】——?
2022年,齊國君收到西湖大學人工智能系的邀請,但因為當時西雅圖研究中心的工作還離不開他,只能是一邊交接工作,一邊準備回國的事項,歷時一年半他終于全職回國加盟西湖大學。
在西湖大學,他組建機器感知與學習(MAPLE)實驗室,聚焦生成式AI、多模態交互、虛擬現實等前沿領域。
與常規實驗室不同,MAPLE采用"問題導向型"研究機制,70%成員為90后本土人才,要求每項研究必須對齊真實應用場景,這種"老帶新"模式正在重塑中國AI人才梯隊。
這位曾赴蓋茨家參加"燒烤派對"的學者,用十五年海外經歷完成技術積累,最終選擇將學術生涯的"主戰場"遷回中國。
他的回歸不僅帶來頂尖算法,更通過人才培養與范式革新,在中國AI生態中播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