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魏靜 □ 許金棟)在江蘇南通通州區東社鎮的田間地頭,一壟壟蘆筍如綠色長劍刺破土層,生機勃勃。這種原產于地中海的“蔬菜貴族”,曾因種子長期被國外壟斷,在中國種植成本高企,產業發展處處受制。直到2024年夏天,一則消息如驚雷般炸響——本土新農人姜朝暉培育出我國首批蘆筍“超雄株”,一舉打破了國外種業巨頭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封鎖,讓中國蘆筍產業終于握住了屬于自己的“種子芯片”。
十年磨一劍:首育超雄株改寫育種史
2024年6月,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一份基因型分子鑒定檢測報告震動了中國蘆筍育種界:南通通州區東平村育苗基地送檢的75棵蘆筍種苗中,5個品種16棵被確認為“超雄株”——這是我國首次自主培育成功的首批蘆筍超雄株,將徹底打破國外對全雄蘆筍種子的長期壟斷。
姜朝暉2011年放棄城市工作返鄉創業時,國內蘆筍產業正面臨“卡脖子”困境:全雄品種種子依賴進口,價格高昂且受制于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我們必須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帶著科研人的鉆勁,他在流轉的40畝土地上辟出試驗田,與北京農林科學院專家合作,開啟了長達8年的超雄株培育攻關。
培育超雄株猶如“蘆筍界的基因手術”。姜朝暉將兩性株蘆筍置于溫室,通過水肥管理、逆境脅迫等手段模擬相對環境,促使其自花授粉。“每天凌晨5點進溫室記錄溫濕度,深夜還要查看監控,生怕錯過任何細微變化。”2024年9月,當首批16棵蘆筍超雄株在蘆筍種質資源圃內綻放花開,北京農林科學院教授葉勁松感慨:“在全國多個育種基地中,唯有通州基地突破技術瓶頸,這是中國蘆筍育種的里程碑。”
科技賦新能:從田把式到專家的蛻變
在東平村現代化育苗基地,2500平方米玻璃溫室如水晶宮殿般矗立,內部組培室、種質資源圃、雜交實驗區一應俱全——這里累計投入500萬元,成為國內頂尖的蘆筍育種“實驗室”。姜朝暉深知,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賦能,他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更寫進了實驗室的數據里。
與傳統種植戶不同,他主導建立產學研合作體系,與北京、浙江等地科研團隊共享100余份國內外蘆筍種質資源,開展基因測序、雜交配對等前沿研究。2024年篩選出的5個“血緣關系”不同的超雄株品種,為全雄種子國產化奠定了多元基因基礎。“全雄蘆筍比普通品種產量高,抗病性強,畝均收益能提升4500元。”姜朝暉的技術賬本算得清晰。
他還將實踐經驗轉化為全國推廣的“教科書”:編寫《大棚蘆筍高效栽培技術》在《農家致富》發表,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農廣天地欄目組兩年三次來農場攝制關于大棚蘆筍栽培技術的教學片,相關節目成為農業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材。
共富鏈成網:從單打獨斗到萬畝蝶變
在姜朝暉的農場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特殊的“產業地圖”:以東平村現代化育苗基地為核心,周邊200多戶農戶的3200畝蘆筍田如綠色漣漪般向外擴散,形成年產值5700萬元的產業集群。從最初的40畝試驗田到如今的萬畝綠洲,他用科技與情懷編織起一條覆蓋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共富紐帶。
作為育種端的“破局者”,他建成年產50萬株蘆筍種苗的繁育基地,三年后全雄種子量產在即——這意味著曾被國外壟斷的“天價種子”將不復存在,直接惠及全國數10萬蘆筍種植戶。他首創“科研基地+農戶”共享模式,不僅免費提供先進的蘆筍種植管理技術和優質的種苗,更將100余份國內外蘆筍種質資源、智能溫室環境控制技術同步開放。在姜朝暉的帶動下,曾經“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村正在上演蝶變。如今的東平村及周邊地區,200多戶村民參與蘆筍產業,80余人在農場實現“家門口就業”,村集體收入從2011年的不足50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200萬元。
翻開姜朝暉的榮譽簿,“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南通市勞動模范”等稱號熠熠生輝,但他最珍視的,是農戶送來的一筐筐帶著泥土的蘆筍。“讓中國人吃上自己選育的種子種出來的蘆筍,讓農民靠土地過上好日子。”這是他不變的初心。
從科研尖兵到產業領路人,姜朝暉的故事折射出中國農業的深層變革:當科技與土地結合,當人才與鄉村共振,傳統農業就能迸發新的活力。正如他常說的:“蘆筍根系深扎土壤,新農人的夢想也要扎根土地。”在東平村的蘆筍田里,一茬茬新苗正在拔節生長,正如中國農業的未來,在無數個“姜朝暉”的耕耘中,充滿希望,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