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廣袤天地中,總有一些人以獨特的視角和精湛技藝,為我們呈現出別樣的世界。雕塑家柳青,便是這樣一位在雕塑領域熠熠生輝的創作者。他宛如一位手持魔法刻刀的使者,于無聲處,將世間萬象凝固為一件件深邃的雕塑作品。
走進柳青的工作室,每一寸空氣都彌漫著創作的氣息,墻壁上掛著的草圖,似是藝術靈感的初稿;角落里堆疊的黏土,宛如等待被喚醒的沉睡精靈。而那些已然完成的雕塑作品,或靜靜佇立,或經意安放,它們并非簡單的物體,而是柳青藝術思考的具象化呈現。
《13號線·新時代》 198cm×100cm×189cm 樹脂著色、不銹鋼 2019年
“城市中的車站、機場、地鐵等交通樞紐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匯點,我喜歡在這些地方觀察來來往往的人,他們短暫聚集,又瞬間離散、各奔東西,每個人身上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绷嗾f,“我的雕塑創作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塑造場景中的人和物,來‘還原’當下普通人的生活境遇,進而觸及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存主題,希望引起觀者的一些共鳴和思考,提供一個關注社會、認識社會和反思社會的窗口?!?/p>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活躍于當今雕塑界的青年藝術家,在多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柳青通過雕塑來記錄大時代背景下平凡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變化,讓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時代的脈搏和生活的溫度。他的作品扎根于生活,以寫實具象的藝術語言為依托,卻又不拘泥于簡單再現,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和現實感,在引發觀眾對生活諸多思考的同時也展示了雕塑藝術的魅力和力量。
藝術之路的萌芽與成長
柳青198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從小就喜歡畫畫,尤其鐘情用橡皮泥捏造動畫片里自己喜歡的各種形象。1997年柳青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簡稱央美附中),從老家到首都北京,他深切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在這幾年里,他熱愛畫速寫,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他總是隨身攜帶速寫本,走到哪就畫到哪?;疖囌尽⑵囌?、街心公園、胡同……到處都是他寫生的場所。柳青說,“速寫是磨礪感受和提升敏銳觀察力的最好方式。通過速寫,我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眼睛和動手能力,而且可以更加細致真切地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在附中學習的日子里,我畫了海量的速寫,感受到不同對象的人生故事,為我今后的雕塑創作埋下了寶貴的種子?!?/p>
《甲辰年春》(局部)168cm×146cm×196cm 樹脂著色 2024年
2001年,柳青于央美附中畢業,并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2006年,他獲得學士學位同年又攻讀碩士學位。在這人才匯聚的大學里,在眾多杰出導師的引領下,柳青勤奮學習,不斷精進,持續創作,他的作品不僅在畢業展脫穎而出,還多次在國內外重要的美術展覽中獲獎。柳青逐漸在雕塑界嶄露頭角。
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柳青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簡稱人藝)。在人藝的日子里,因為舞美設計工作,他接觸到了大量的戲劇作品,也參與了很多大型話劇的舞美設計工作,如《玩家》《吳王金戈越王劍》《天之驕子》等。他嘗試將在舞美創作中的感悟融入雕塑創作中?!霸谌怂嚬ぷ鞯?年,是我藝術成長的寶貴階段,在這里,我不僅接觸到了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也和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深入交流、一起工作,更實踐了不同于以往的空間藝術表達形式,這為我的個人雕塑創作提供了很多難得的經驗。我特別感激在人藝成長的這段經歷。”柳青說。
2018年,柳青回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并參與了中央美術學院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大型主題群雕《信仰》的創作工作。身為雕塑系教師、副教授,他在教學過程中,竭誠以待,引導同學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鼓勵同學們積極探索,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
《快遞!快遞!》 300cm×260cm×275cm 樹脂著色 2019年
柳青認為,“因材施教”是藝術教育里重要的一個環節,藝術不能有統一的答案。因此,老師要有耐心,了解每個同學的特點、優勢特長、生活經歷、專業水平以及問題等,用不同方法互相交流,這對老師來說也是挑戰。他主張“教學相長”,在他看來同學們常有珍貴的、不受束縛的才情,因此在教學中要形成良好的互動,建立起師生間的信任,從而推進教學實踐的開展。此外,教師應該在明確學術核心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對創作有獨立的判斷。在藝術課堂中,老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去探索,從不確定中找到每個同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多年來,柳青的雕塑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并屢獲殊榮。除了在教學和創作上的成就,柳青還擔任了多個重要兼職,如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副秘書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委會副秘書長、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雕塑學會理事會理事等,這些職務也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去助力雕塑事業的發展。
雕塑創作盡顯匠心獨運
在投身雕塑創作的漫漫藝術征途中,柳青憑借敏銳的洞察力,總能精準捕捉事物的微妙細節,并以其深厚扎實的寫實功底,將對這些細節的思考物化為雕塑。在他的作品里,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動鮮活、樸素平實,常使觀者產生似曾相識之感,仿佛這些雕塑人物就生活在自己周圍。
柳青與作品《快遞!快遞!》
不僅如此,柳青還經常通過群像組雕的方式來展現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社會關系,營造一種現場感。正如他所言:“雕塑的整體情緒,實則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作為細節搭建而成。在我眼中,每一個形象都宛如一扇窗,透過它,觀者能窺探到人物背后的人生故事。”同時,他還注重雕塑作品與人和空間的融合與互動,讓作品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橋梁。
柳青特別注重雕塑作品的色彩和表面肌理的運用。他說:“雕塑的形體空間和繪畫的平面彩色是兩種語言,我更關注這兩個藝術語言的‘碰撞’。在雕塑上‘畫畫’我有3個感受,一是顏色作為符號的使用,每種顏色給觀者的心理暗示各不相同,有助于作品情境的表達,比如人物服飾的基調和道具的色彩,甚至人物的膚色,我在現實色彩上做了主觀的調整,強調了顏色帶來的隱喻。另外,色彩的絢爛會一定程度上影響雕塑本體的形體語言,所以我畫雕塑時,是一層一層染上去的,染色的過程當中,通過同一顏色的不同色差把形體畫的更為飽滿,畫在雕塑低點和高點的位置上的顏色是不同的,有時也運用筆觸的變化。還有就是要讓顏色凸顯雕塑的肌理,這些并不想強調自然中的真實,而是希望凸顯手工的溫度和痕跡,是情感上的真實。所以,每一塊顏色上我會染很多遍,期望在雕塑語言和繪畫語言之間尋找一個交匯點?!彼裕淖髌凡粌H色彩豐富、層次分明,而且肌理細膩、質感逼真,更重要的是他在探索新的表達語言。
“人”“物”交織 刻畫世相人生
在柳青的雕塑創作生涯中,“人”與“物”宛如兩條貫穿始終的主線,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共同勾勒出其藝術創作的宏大版圖,承載著他對藝術的深刻理解與不懈探索。
柳青在工作室
作品《無人售票》系列,是柳青近年來的代表作之一。創作《無人售票》系列的靈感來源于他對當代社會快速轉型的觀察。以公交車上的乘客為原型,作品通過細膩的刻畫和鮮活的塑造,展現了乘客們的不同表情和動作。他們或低頭沉思,或目光凝滯,或在交談中分享著彼此的故事,展示了都市人在快節奏生活中的各種情緒與狀態。通過這些縝密的描繪,柳青希望使觀眾意識到都市人群的陌生化以及當代生活的碎片化等問題,并凝視與反思我們的日常,以賦予作品以深刻的情感內涵和社會意義。
《無人售票》系列作品在展出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該系列展現了當下人們所經歷的焦慮、迷茫和掙扎,同時也表達了對于未來的期待和憧憬,眾志成城。柳青坦言:“我一直希望雕塑作品可以留下時間的痕跡和生活的溫度,也一直在考慮怎樣讓靜止固化的雕塑能隨著時間與空間不斷生長。所以在創作這個系列作品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注入對生活新的體會,把這些想法通過具象的形象塑造出來,并組合在一起,也希望通過這些思考的過程集合,使作品有一種力量,可以穿透生活的表層,去討論潛在的真實?!?/p>
《成果2018》 310cm×290cm×276cm 樹脂著色 2018年
在多年的藝術創作中,柳青一直扮演著社會旁觀者的角色。菜市場一直是“煙火氣”的代名詞。柳青的雕塑作品《成果》就以菜市場為主題,展現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的藝術畫卷。
談起《成果》的創作,柳青說源自買菜的經歷。“我以前經常到新源里菜市場搜集素材,長長的走廊兩邊是一格一格的店鋪,販賣蔬菜與水果。讓我感到新鮮與好奇的是菜攤的擺放形式,幾十種時鮮蔬菜有條不紊的堆著,從店鋪里一直傾瀉到走廊旁,左右兩側的菜與袋子緊貼著隔板并往上方簇擁著,賣菜的人從菜堆下的小門鉆進去,被擠在這‘小山’中吆喝,人與菜的組合極具現代主義形式感。當下我就被這種場景所吸引,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使得這個創作想法慢慢清晰起來……”
《成果》(局部)198cm×192cm ×175cm 樹脂著色 2014年
《成果》作品整體呈金字塔狀,四面都是水果蔬菜,背面以殘破廢棄的菜葉和包裝紙盒為主,笑容可掬的賣菜大姐站在菜堆中央,頭部成為三角構圖的至高點。頂部的人物抱著一顆寓意吉祥的白菜,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傳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作品的細節處理上,柳青運用了嫻熟的塑造手法,將蔬菜的紋理、色彩以及人物的面部表情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觀眾如臨其境,面對一座豐收的“小山”。
談及《成果》作品名字的由來,柳青表示:“其中包含了三層含義。首先,作品由各色蔬菜堆積而成,形成豐碩而飽滿的造型,象征著豐收的成果;其次,在創作時,植物種類繁雜,挑選了典型、富有深意的品種來塑造并重新擺列組合,我更在乎其背后的社會含義:如通過模具人為地強制果子長成人形娃娃的‘人參果’、美洲南瓜的一個變異版本‘飛碟瓜’、刻有‘福、祿、壽’的油桃……這些都是人為作用于自然的結果;最后,白菜諧音‘百財’或‘擺財’,在傳統認知中,其是富貴和財富的象征,也被用作節慶或特殊場合的裝飾物,以祈求財源廣進,這又是一種文化形態成果……”
《甲辰年春》(局部) 168cm×146cm×196cm 樹脂著色 2024年
多年來,柳青還創作了一系列表現陌生人相遇場景的群雕,如:表現列車候車室場景的《T61》(2006年),反映地鐵車廂旅客的《G4472》(2009年)、《13號線》(2012年),再現電梯乘客的《風景?》(2011年)等等,這些場景都是旅途中的節點,盡管大家相遇,甚至擁擠不堪,但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身體的距離如此之近,而心靈的距離卻如此之遠。柳青這些作品表達了兩個方面的思考:其一是反映了內在于我們每個人日常經驗之中的社會的陌生化問題;其二是以不同的人物形象和身份,凸顯一些當前的社會狀態。這兩方面的內容共同構成了柳青作品主題的整體傾向,使整個群雕系列成為一個社會生活的“微縮景觀”。
從2006年大學畢業創作《T61》獲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創作一等獎,到碩士研究生作品《嘿!茄子!》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銅獎、“日中友好會館大獎”;從2008年首屆中國雕塑大展上作品《13號線》獲“中國雕塑藝術大獎”,到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上作品《成果》獲銅獎;從2016年《無人售票》獲“中國雕塑藝術大獎”,到2019年《快遞!快遞!》入選“國家重點美術題材創作”……多年來,柳青的作品不斷在全國各大美術展覽中獲獎,并在各大美術館展出并被永久收藏。對于藝術,柳青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在他看來,創作就像修行,持之以恒地去向要到達的“彼岸”,更需要花一生精力去探索、去生長。未來,他還將繼續深入生活去發掘素材,努力創造貼近人民、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精品力作。
——原文刊載于《中華英才》半月刊2025年第08期
作者:王 艷
責編:卡咪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