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國家可能要大片使用塑料子彈了!
很多人一聽到這個消息腦子里會冒出很多問號,塑料還能做子彈?只能打幾張了塑料能扛得住嗎?其他國家都用銅做子彈,為什么我們要另辟蹊徑使用塑料呢?
塑料子彈殺傷力到底夠不夠?
其實這塑料子彈雖然比傳統金屬子彈輕,殺傷力可是一點都不靠譜,更關鍵的是這種新材料讓子彈有了不少意外的優勢,
塑料子彈的重量比起金屬子彈“瘦身”了不少。一枚9毫米子彈的黃銅彈殼重5.8克,換成塑料殼直接降到1.45克。
這樣的重量對戰場來說實在是太友好了,這么多年來影響作戰效率的除了部隊的素質之外,后勤補給是個大問題,別看一枚子彈只有幾克重,但是戰場上動輒要向敵方傾瀉上百枚子彈,這樣算下來重量就不低了。
如果我們能讓彈殼的重量大大降低,我們的戰士就可以在作戰之前攜帶更多彈藥,實打實地提升持續作戰能力。
子彈多就意味著士兵能夠更長時間保持火力壓制,戰場上重要時刻指不定就靠這幾發多出來的子彈決出勝負。而且在一些山地環境里,背著幾十公斤裝備爬山過河對體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但用了塑料子彈之后大大減少士兵負擔,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作戰效率。
那塑料子彈這么輕,打起來會不會不準呢?其實不然,塑料子彈材料能有效降低射擊時的振動,反而還會讓射擊精度提高了。
塑料子彈讓射擊誤差縮小了大約30%,射手在使用塑料子彈時打得不僅更遠而且更準,而且塑料不會像金屬那樣留下難以取出的碎片,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講也是很好的,子彈的作用是在戰場上消滅敵人,或者讓敵人失去作戰能力,沒有必要因為子彈彈片增加傷員的處理和救治難度。
塑料子彈在隱蔽性方面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戰場上任何一絲風吹草動都能暴露位置,而塑料材料有效降低了射擊時的噪音。
和傳統金屬子彈相比,塑料子彈能讓噪音降低2到3分貝,雖然看起來不多,但在某些關鍵任務中,小小的分貝數就可能決定成敗,噪音小被發現的風險自然也就低了不少,直接提升了士兵的戰場生存能力。
可是我們為啥放著好好的黃銅不用,非要搞這些花里胡哨的塑料呢?
我國的銅到底有多稀缺?
銅是現代工業的“萬金油”,從電力傳輸到電子設備,從交通工具到基礎設施建設,每個領域都需要大量的銅。
而且軍事領域對銅的需求也非常大,子彈殼傳統上就是用黃銅做的,因為黃銅耐熱耐磨,導電性還強,放在子彈制造上絕對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但我國的銅儲量卻并不算特別豐富,而且開采難度大,品質相對一般,在全球范圍內銅礦分布特別不均勻。光智利和秘魯兩國的銅礦儲量加起來就占了全球差不多40%,而我國即便儲量位列世界第六,差距也非常明顯。
更讓人頭痛的是,這僅有的銅資源要同時供給工業建設和軍事裝備,顯然是有點捉襟見肘的,光2020年我國消耗的銅就達到了1450萬噸,足足占全球銅消耗量的60%。
所以光靠我們自己的銅礦儲量,我國的銅是壓根不夠用的。
由于銅資源緊缺,我國在很多方面已經開始轉向替代材料,覆銅鋼子彈就是我國特色,雖然鋼材替代了部分銅,但實際上鋼材自身也需要消耗大量金屬資源,不是長久之計。
連新能源車這種“未來希望”也沒辦法離開銅的供給,每輛標準車至少需要83公斤銅。
按我國新能源車的增長速度,銅資源的需求更是一路飆升,2023年上半年,國新能源汽車新增注冊數量超過了300萬輛,算下來又不知道要用掉多少銅,反正需求只增不減,壓力是越來越大了。
正因資源這么緊張,研發塑料子彈也就成了解決銅礦供應難題的解決方法之一,相比傳統金屬子彈,塑料不僅造價低而且容易大量生產。
而且塑料制品沒有腐蝕問題,保存時間更長,對后勤儲存也更友好,塑料回收利用的潛力還特別大,如果能大規模應用塑料子彈,一方面可以緩解銅資源緊張,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塑料廢品的回收率,等于是雙贏。
至于小伙伴們擔心的塑料強度和耐用性,其實現在工程塑料的抗壓強度已經挺高了,聚碳酸酯和聚乙烯這類高分子材料的抗壓強度能超過280兆帕,跟一些常見金屬強度毫不遜色。
我國的塑料工業啥水平?
再加上我國塑料工業在全球范圍內也算領先,發展塑料子彈本身就符合我們的優勢。
我國塑料工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然成了全球塑料生產和消費的主要力量之一,不管是塑料制品的種類、質量還是生產規模,都可以算得上頂流。
不少國外企業看著我國的塑料產業常常感嘆我國塑料工業的發展速度之快可以用奇跡來形容。
其實塑料早就在軍事層面開始運用了,以色列“鐵穹”系統的攔截彈中就用了不少非結構件塑料。
美國也在研究用塑料替代金屬材料,在制造子彈和部分武器外殼時他們也在進行最新嘗試,美軍試驗中的塑料子彈不僅造價低,性能上的表現也有獨到之處。
雖然現在還沒完全取代傳統金屬彈藥,但一些試驗數據已經挺有說服力了,對我國來說,塑料加工技術經過多年打磨已經日趨成熟。
特別是在高分子材料研發上,一些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占有了一席之地,他們研究的高強度塑料不僅能耐高溫、抗高壓,連使用壽命也比很多傳統材料要長。
有了這種背景支持,塑料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是非常有想象空間的。
只不過想要在短時間內替代現有的金屬構件還是有很多“坑”要填,材料強度的穩定性、生產標準的一致性以及對環境影響的評估都需要長期反復驗的證。
軍事裝備可不是普通的消費品,子彈打出去得保證它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關鍵時刻掉鏈子,再拿塑料炮彈來說,普通火炮打得遠一點能到20公里開外,這種距離下的射擊精度、抗干擾能力可都需要過硬的技術支撐。
想當初搞金屬彈藥的時候沒少經過各種各樣的失敗,現在的成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改進的反復折磨,如今我國要搞塑料軍工,雖然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但同樣不能少這些艱苦摸索的階段。
不過這些問題也并不是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些年我國在科技創新上的巨大投入和對軍民融合政策的深度推進,讓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都變成了可能。
塑料工業已經逐步從民用領域向軍事應用靠攏,軍方需求也在不斷倒逼塑料科技的進步,國內一些塑料研究所和企業受到政策鼓勵后逐步加大投入,解決了很多高分子材料的技術難題。
有不少科研項目已經在國際上引起了同行的高度關注,這無疑給我國塑料軍工的未來帶來更多積極的預期,而且咱們還不能忽視國家提出的環保大方向,塑料不僅要搞,還得搞得更“綠色”。
未來的戰場需求已不再只看殺傷力,能打還得能環保,節省資源同時減少污染的軍工產品肯定更受青睞,這些目標正好和塑料軍工的特性撞到了一起。
至于大伙兒關心的效果和代價問題,其實咱們是可以算一筆賬的,傳統金屬子彈單發造價就不低,黃銅材料本身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再加上存儲和運輸的費用,平攤下來一枚子彈的開銷挺大。
而塑料子彈一旦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單單材料費和加工費可以節省20%到30%,整場戰爭下來省的可不止一點半點。
再加上子彈是戰爭時期最大的消耗品,一張戰役下來動輒幾百萬發往上,全面使用塑料子彈之后,后勤壓力顯然小了很多。
而且塑料不用太過考慮長期存放中的腐蝕問題,從生產到倉庫管理再到戰場供給,線條要比傳統子彈流暢許多。
真到了關鍵時刻,生產跟得上,供給不掉鏈子,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戰略優勢,所以現在國外的一些軍隊也在跟進類似的塑料子彈項目,看上去是我們順應潮流,其實是我們提前把握住了未來軍工產業的新方向。
當然再怎么強調塑料彈的好處也不能忽視現實:新技術進入大規模實戰應用還需時間檢驗,未來是否有未知問題出現誰都說不準。
結語
現在全球各國愈發復雜的軍事競爭環境,保證手里的裝備穩壓別人一頭才是軍工科研人員需要面對的問題,話說到這里,那未來的塑料軍工到底是否真的能擔當大任,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讓戰士們在戰場上更為強大和安全的技術,才是真正能引領軍事變革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