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妞兒看87版《西游記》,突然她指著屏幕吐槽:“唐僧也太糊涂了!打掃衛生要從上往下,他卻從下往上掃,這不是越掃越臟嗎?”
說完,非讓我寫信給導演組“糾錯”不可。
我笑著夸她會觀察生活、能夠發現問題、指正問題……
可心里卻犯嘀咕,5歲孩子都能看穿的“漏洞”,真是劇組疏忽嗎?
不是,不是導演組刻意為之,只是還原《西游記》:
唐僧用帚子掃了一層,又上一層。如此掃至第七層上,卻早二更時分。
又掃了三層,腰酸腿痛,就于十層上坐倒道:“悟空,你替我把那三層掃凈下來罷。”行者抖擻精神,登上第十一層,霎時又上到第十二層。
我們普通人掃臺階,都是從上而下,退一步掃一步;這樣,腳不會踩到干凈的臺階,掃過的地方也是干凈的,而且不用走回頭路。
吳承恩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嗎?不是,顯然是他有意為之。
有關唐僧掃塔,古往今來有眾多評論。頗負盛名的是百家講壇趙玉平老師的點評,“起點低、當下凈、回頭臟、平常道” ,十二字箴言,將其中智慧剖析得鞭辟入里。
起點低,向下扎根
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的起點。
人生就像蓋樓,地基越扎實,才能走得越穩。初入職場從打雜起步,學習技能從基礎練起,這并非屈才,而是積蓄破土而出的力量。
唐僧從塔底掃起,恰如我們修煉心性,需從最樸素的日常小事入手,在重復中打磨耐心,在底層積累中沉淀根基。一步又一步,通過不斷努力才達到理想的高度。
當下凈 ,活在當下
這是破局關鍵,是強調人不活在過去,也不是未來,而是當下。
眼前灰眼前掃,昨日逝、未來不期,若執著于“白費功夫”,反而會陷入內耗。
《功夫熊貓》中平先生安慰阿寶“昨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勝現金。”說得透徹,與其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如專注擦凈眼前的塵埃,把手頭的事做到極致。
回頭臟,勇往直前
這是告誡,莫回頭。
掃塔越往上,回頭看越覺得“臟”,這恰是成長的勛章。
回看過去的事、那些決定,幼稚得可笑。我們發現曾經的不足,這是自我反省和成長,
就像登山者回望山腳,才發現自己早已跨越重重險阻。
所以,真正的停滯,不是看到了不足,而是再也看不到成長的空間。
過程即修行
唐僧掃塔,是一個持續、重復的過程,結果固然是塔最終被掃凈,但更重要的是掃塔過程中的付出和積累。
人生也如此,不要只盯著結果,努力奮斗的過程才是人生意義所在,在過程中我們不斷成長,收獲經驗和智慧。
為此,我非常認同趙玉平老師的解讀,同時也有自己的想法。
接納不完美
塔很高,唐僧需要一層一層掃,這象征著生活中諸多問題和煩惱無法一下子解決。
然而,他沒有因塔高難掃而焦慮,反而坦然接納現狀,一步一步掃塔。
我們應像唐僧一樣,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不被困難嚇倒,從點滴處改善困境。
最后:
掃塔,掃的根本不是灰塵,而是內心的雜念。
《西游記》有很多地方說孫悟空是“心猿”,即“人心”。
七十二般變化、十萬八千里筋斗云,不正是人心瞬息萬變的寫照嗎?
連他拜師學藝的“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拆開字字都指向一個“心”字。
所以,修心這事,人人都能做到。
孫悟空那句“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也道破了真相:佛性就在我們心里,就看能不能覺悟。
如同曾子說“每日三省吾心”。
與其四處尋找捷徑,不如多回頭看看自己,修正錯誤的想法和行為。
人生不過三萬多天爾爾,會有數不清的困難和麻煩。
我們且把它當成一場掃塔修行,別嫌過程笨拙,從底層慢慢來;
先讀懂自己,接納不完美;遇事放寬心,心大了事就小;學會知足,追不上的不追,背不動的就放手。
當你做到這些,內心自然會越來越充盈,更能體會到當下的幸福。
畢竟,生活的答案,往往藏在最樸素的日常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