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涪陵發布”(涪陵融媒體中心官方賬號)在某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稱,西南大學科研團隊在涪陵武陵山大裂谷調查時,驚喜發現新物種——異鱗石山棕,生長在懸崖峭壁上,有1000多株,屬于重慶特產,全國獨一份。結果該視頻遭網友群嘲。
21日,上游新聞(報料郵箱:baoliaosy@163.com)記者聯系上當事人、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李先源教授,他告訴記者,異鱗石山棕的確為重慶特有,涪陵至武隆烏江沿線的石灰巖山地均有分布,喜生于裸露的巖石上。他和團隊2017年冬天發現了異鱗石山棕的存在,多次前往棲息地研究,2019年發布了相關論文。他表示:“得出新物種的結論是耗費了大量心血的,研究過程是非常嚴謹的。”
有網友留言質疑。網絡圖
在“涪陵發布”的視頻中,李先源教授介紹:“這個異鱗石山棕,是我們當時在搞調查的時候發現的,在武陵山大裂谷那個懸崖峭壁上有,看到可能有1000多株。與已發表的石山棕樹植物對比,它有幾個區別。這個植物是我們重慶特產的,其他地方沒得。”
視頻發布后,引發大量網友關注,有部分網友表示質疑甚至嘲諷。“這不就是普通的棕樹嗎”“你們什么時候才能走出辦公室”“重慶特產,其他地方沒有?我在XX笑,你們在哪里笑”……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對上述觀點進行了反駁,“真是外行看熱鬧,既然說是新物種,肯定是經過多方面考察論證的,雖然看起來是一樣的,但和其他棕樹肯定有區別”“評論區某些人就是自己在房間里刷抖音,然后去質疑一位跋山涉水調研植物的大學教授”“不要拿你的自以為是去挑戰嚴謹的科學,即使不懂也請對教授保持尊重”。
介紹涪陵異鱗石山棕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和爭議。 視頻截圖
曾是李先源教授的學生也現身評論區,以自身經歷進行了澄清。“我是李老師曾經的學生,他帶我們上山認植物,我們十幾歲的大學生都跟不上他,怎么會是坐辦公室的人?而且李老師認植物是公認的厲害,他是專業的,有真本事的。”
21日,李先源教授告訴上游新聞記者,自己和團隊第一次看到異鱗石山棕還是2017年的冬天。“武陵山大裂谷修了個索橋,距離那個崖壁很近了,我們一看,不是尋常的棕樹。于是我們在山上到處找,我找個地方爬了上去,由于季節不對,當時是冬天,花果都沒有。從第二年開始,我就一直嘗試去采這個棕樹的花,起碼去了武陵山大裂谷6次以上,每隔十來天都要去一次,但每次去都沒開。后來在景區項目部的幫助下,終于采到了,我們在論文里面也專門感謝了他們。后來經過研究,確定這個棕樹花期是4-6月,果期8-9月,不是常見的品種,存在很多差別。按照之前的資料,這種類型的棕樹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貴州南部以及越南等地,包括兩個種類,一個叫石山棕,一個叫兩廣石山棕。所以在武陵山大裂谷發現異鱗石山棕后,我們也感到很奇怪,因為其他同類普遍生活在南亞熱帶至熱帶,而這里氣溫并不高,冬天還要下雪,所以我們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
最左邊縱向三張圖片為異鱗石山棕,中間縱向三張圖是兩廣石山棕,最右邊縱向三圖是石山棕。受訪者供圖
李先源教授表示,為了摸清異鱗石山棕與石山棕、兩廣石山棕的區別,“光是廣西我都去了兩次,看它們到底和我們新發現的新種有什么區別,去它們的原產地,結果發現很多不同。一是石山棕的葉鞘纖維老化之后像刺一樣扎手,而異鱗石山棕和兩廣石山棕的葉鞘纖維比較柔軟,摸起來像頭發一樣。兩廣石山棕的纖維先端是閉合在一起的,而異鱗石山棕纖維的先端是分離的。為什么取名‘異鱗’呢?意思是具有兩種不同的鱗片,一種是塊狀、一種是粉末狀。而石山棕的葉背面的鱗片像毛毛一樣疊在一起,兩廣石山棕葉背的鱗片是粉末狀的。”
按照相關資料,石山棕算是比較稀有、數量較少的一種植物。“不過,后來我們又在烏江沿線進行了尋找,后來找到了很多,有些山頭幾乎全是這種植物。為了發表相關論文,我們實地考察過很多次,所以說網上那些評論讓我們走出辦公室的,確實讓人哭笑不得。我們是很嚴謹的,2017年發現這個植物,然后進行了幾年嚴格研究論證。2019年,這篇論文發表在新西蘭一個專業分類學雜志上。除了平時帶學生出去研究植物,我們平時假期是也在野外跑。”
記者搜索知網發現,2022年4月,西南大學研究生彭慧曾發表過《石山棕屬及其近緣植物的親緣關系研究》的論文,指導老師正是李先源。
李先源教授(中)帶學生研究植物。圖據“西南大學悅享藝林”微信公眾號
對于網友們的質疑和負面評價,李先源教授表示:“我平時不玩抖音,曉得這個事情還是前兩天朋友和學生告訴我的,說看到有些網友批評我在亂說。我想說的是,我們平時工作是非常認真的,就以這次引發討論的異鱗石山棕為例,從發現到采集花朵果實研究,再到發表論文,前前后后花了好幾年,我和團隊跑過不少地方,整個過程是很嚴謹的。當然,對于這些網友的說法,我并不生氣,不會去計較。我都是馬上就要退休的人了,心態也不會受影響。”
對于異鱗石山棕的應用前景,李先源教授給出了很高的評價,“這個物種有著很大的利用價值,尤其是在礦山恢復方面。以前挖礦挖了很多地方,生態環境惡劣,但是異鱗石山棕生長在陡峭的巖壁上,幾乎沒有土壤。加上外形也好看,所以很適合種植在那些需要恢復植被的礦山礦坑、巖石植物園等地。”
西南大學官網顯示,李先源1965年4月出生,教授,碩士生導師,1996年于西南農業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各類縱向、橫向科研項目30余項,以主編身份出版教材3部、以副主編身份出版教材3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負責的《觀賞植物分類學》先后榮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負責的《珍奇觀賞植物》獲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上游新聞記者 金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